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有人說教學是最高形式的藝術。那些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究竟是否有效,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全憑著老師的經驗和主觀發揮,難以做出客觀分析和量化評測。藝術是審美的,但同時也是不可捉摸的,像深不可測的黑匣子。所以我們需要的不能只是藝術,還需要實實在在的、可把控的、可評測的科學。

近些年來,西方教育研究的主流的趨勢就是從科學研究出發,客觀理性地來分析教學和學習成果,目的是讓教學走出黑匣子,更加“看得見,摸得著”。

這樣“硬核”的教學方式,被稱為:Research Based Teaching(實證基礎上的教學).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實證基礎上的教學,強調的是實證。也就是說,我們在課堂上做出的決定或者課堂設計,需要有客觀實證為基礎。客觀實證的來源,可以是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比如腦科學、心理學等,也可以是我們長期追蹤調查課堂的實際證據,從而得出的總結性實證。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Reference:www.edglossary.org/

讓我們分別來舉兩個例子。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我們的大腦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識別節奏的天生的內在能力,所以我們在訓練新生兒的時候,應該抓住這個特點。在視覺和聽覺上,多給寶寶呈現有節奏的學習資源,比如我們給寶寶播放鵝媽媽童謠(如果父母用自己的聲音唱會更好),又比如我們給寶寶看帶有視覺閃卡,寶寶們就會做出自然的反應,這就是因為我們大腦中天生的內在對於節奏的識別能力。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黑白閃卡示例,你看到了裡面的“節奏”嗎?)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通過長時間的課堂跟蹤,科學家們發現,如果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們清楚地明白這堂課的學習目標與成功標準,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就可以提高32%。因為清楚的課堂目標,可以讓學生明白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從而有的放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教案中的第一行,永遠都是“教學目標”。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無論作為一名老師還是家長,如果我們能夠對前人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有所瞭解,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科學的角度出發,更好地設計課堂活動,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雖然我們明白了科學研究對於我們教學的重要依據性,可是各個學科的研究千千萬萬,我們要從哪裡入手呢?說到這裡,我們才真正引出了這篇文章的主角:墨爾本大學的教育學教授John Hattie和他提出的可視化學習理論。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John Hattie主張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出發,對於各種教育因素(包含教學策略)進行實證基礎上的量化研究。

這話有點繞,沈老師給它扣了一個時下最時髦的帽子:大數據統計分析。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理解它: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可視化教學不是新的教學方法,而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它一共收入了之前科學家的5000多份研究成果,這5000多份研究成果都是以實證為基礎的,以8000多萬學生為研究調查對象。

這個數據基礎夠大了吧!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在收集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之後,John Hattie一共總結了256個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並且把它們分為了六個方面:學生、教師、家庭、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策略。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不同影響因素,影響效力是不同的。John Hattie通過建立數學分析模型,給所有的影響因素計算出了不同的影響效力。

0以上是積極影響,0以下是消極影響,0-0.4是最常見的影響效力。按照John Hattie的說法,我們平時所做的大部分教學策略都會落入0-0.4這個區間。有積極影響力嗎?有。影響力大嗎?不大。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當然就是利用寶貴的時間,最大程度地使用那些影響效力最大的因素幫助學生成長。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在下圖中,我們可以找到可視化學習評分系統中,評分最高的十個因素。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說一說前三名具體是什麼意思。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學生自己對於自己的學習表現的預測是最準確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方法瞭解到學生內心對於自己的預測(比如:讓他們在考試前寫下自己預估的考試成績),然後再幫助學生在考試中超越自己對自己的預估,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大腦發展階段不同,對於信息的感知和處理方式就有很大區別。跟蹤研究表明,如果教育者(家長和老師)接受過具體的皮亞傑兒童認知階段的培訓,那麼小學階段孩子的閱讀和數學表現就會有很大提高。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我們都知道,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表現作出及時反饋和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的反饋,要更多地針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結果以及過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僅僅是針對學生本身籠統地說“很棒很好”等。

關於第四名至第十名的解讀,大家可以參考可視化學習的官方網站 https://visible-learning.org/

教學是藝術,但首先是科學!“大數據”告訴你哪些教育策略最有效

如果您想要了解到所有256個學習影響因素的具體定義以及影響力得分情況,可以參見John Hattie的著作《可視化學習》,目前還沒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在美國亞馬遜找到。

內容來源:gogolearning教師成長學習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