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課程(13):鈐印

這是這套篆刻課程的第十三課,也是最後一課,依照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的線索,我們來說說鈐印方面的相關內容。

鈐印就是用印,用印好象是很便當的事情,人人都會用的,但是用印有用印的常識,沒有用印常識,胡亂瞎用,好印往往會變成壞印,失去它原來的精神面貌,這關係不是很重大嗎?因此在最後提一提。鈐印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蓋章、用印,鈐印似乎是誰都會的事情,似乎人人都會鈐印,但實際情況是,如果沒有用印常識,不針對鈐印進行專門的學習,像日常實用印章的蓋章一樣去蓋章,那麼,一方好印很容易變成壞印,失去它原來的精神面貌,篆刻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在所有的技法組成部分裡,鈐印是不可分割的重要技法,初學者需要十分重視。先來看一方來楚生先生的印作:憬齋

篆刻課程(13):鈐印

(來楚生先生刻憬齋)

這方憬齋印是1949年來楚生先生為郭子木先生刻的齋號印,如果仔細對比原拓和印刷品印蛻的細微差異,對於瞭解來楚生朱文向線落刀的刀法起落有很大幫助。

已刻成印的面,不一定都是平的(參看面與磨印),上一節課講過,印面可以因為追求不同的效果使之四周低而中間高(只是追求特定效果),低的地方當然蘸不到印泥,而高的地方會蘸得比較充分,因此顯示出不同的效果。關於這一點,來楚生先生的弟子張用博在《來楚生篆刻述真》一書中舉有例子,如圖:

篆刻課程(13):鈐印

(張用博:長樂)

即在創作過程中,對印面實行刮、擦,使印面局部不平,則鈐印時,該部覆蓋的印泥較少,因為厚薄造成筆墨之趣,“這從理論上講是合理的,操作上是可行的。”

尤其是古印,經過長時間的磨擦剝蝕,很多印面是不平的,甚至也有中間高四角低落的,總之,這還是印面不平的先期觀察,觀察古印與觀察自己的作品並無差異,鈐蓋前都要認真觀察。

1、襯紙的厚薄

一般人認為,鈐蓋時應當墊上相應的鈐印橡膠墊,但其實,這個厚薄是有很多講究的。所以印在未用之前,先須對印面仔細審查一番,然後決定襯紙的厚薄多少,印面平正的印,襯紙宜薄,不平正的,襯紙可以稍厚,因為印面平正的印,四角容易蓋到,襯紙過厚了,反而因印泥的向外鋪張,失掉它原來的神韻,不平正的,如上所說的中間高而四角低落的印,襯紙薄了,四角蓋不到,往往會把方印蓋成圓印模樣,如用力把印的四角轉動,四角雖然蓋到了,但中間高起的部分,因印泥外鋪的關係,往往會把朱文的字線,變得粗肥而臃腫,白文又會變得纖巧而細弱,失掉它原有的面貌,所以這類的印,襯紙稍厚相宜,因重心的關係,襯紙厚了,蓋時紙的四角,一定向上翹起,不用把印四面轉動,自然會使印的四角,全部蓋到。

這是簡單的物理現象,但是在實際鈐印時卻十分重要。

篆刻課程(13):鈐印

(給四庫全書鈐印)

(1)印面平正的印。襯紙越薄越好,甚至可以直接在玻璃板和鈐印用的鈐印臺上或硬一點的石面上直接放紙鈐蓋,如果墊紙過厚,朱文漲線變粗,白文漲底文字變細,原印精神風貌完全失去;

(2)中間高四邊低的印。襯紙視四周與中心的高低差異相應增加墊紙的厚薄,高低差越大,可適量考慮墊越多的紙,保證在中部字線清晰的情況下,邊緣的印文也能正常體現。

(3)其他。在觀察的基礎上,考慮墊紙的量,總之,對於不同的印面效果,要考慮墊紙的厚薄。

如果是在書法作品上鈐蓋,則可以事先在同樣的宣紙上試鈐,以掌握用力方位,控制墊紙厚薄,不能一概而論。

2、濡朱的細節

他如蘸朱的問題,蘸朱就是蘸印泥,蘸時主要使印泥均勻佔滿印面即可,過多過厚,印泥容易鋪張,相反,不足,不均勻,印就蓋不清楚,過與不及,都不恰當,同時還有印泥的溼、燥和蘸朱的多少以及蓋時下按力量的輕重,都有相當關係的,新制印泥比較溼,蘸朱時間可少些,下按力量,也宜輕些,一按即得,否則,就容易外鋪模糊。

關於蘸朱,在有些專業書籍中稱“濡朱”,我們認為更準確。把調好的印泥(印泥需要調和才能正常使用,這裡不多講,具體可以從網上搜“團印泥”的視頻)蘸印泥時,調和過的印泥在印面上才會將印泥分佈均勻,這裡體會一下“濡”字,既有沾溼的意思,又有停留的時間,又有包含的意思,這個字準確地描述了石面與印泥接觸的關係,它不是莽撞地猛力壓印泥,而是細碎的動作,輕巧的力量,急速的頻率進行拍擊(仔細體會),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地轉換印面與印泥的接觸位置,保證印面每一個細節部分,都能蘸濡印泥,甚至有時鈐蓋要求較高時,要求印石表面接觸印泥的同一個點,以保證色值與油量,當然,也只有這樣,結合合適厚度的襯墊,鈐蓋出來的印跡,才會清晰、朗潤。

篆刻課程(13):鈐印

(趙之謙:何傳洙印原拓與印刷品印蛻)

3、選紙

當然,如果是向書法作品上鈐蓋印章,紙張沒得選了,但如果是自己保留印蛻或篆刻參展,紙張就可以選擇了,一般選擇的原則是這三點:

(1)質地光滑;(2)吸油效果好以便於立駐色泥;(3)細密、綿薄以方便貼裱。

滿足這三點的就是好紙,一般的常規鈐印用紙是連史紙,也有叫連四紙的,也有用蠟紙坯(其實跟連史紙性質差不多)的,平常的書畫作品用的宣紙也可以用,鈐印效果略差於連史紙。

篆刻課程(13):鈐印

(鈐蓋印章)

4、鈐蓋

鈐蓋時用手握穩印章,緩緩往紙面接近,不能急,否則印石容易放歪,在印面與印石即將接觸時快速鈐下,印章與紙張一旦接觸就不要再行移動、晃動,避免印蛻變花造成失敗。放穩之後,以雙手扶住印章往下抑壓。抑壓這個動作其實很重要,所謂的抑壓,就是把蘸好印泥的印章與紙張接觸,最終在紙上通過印泥形成印跡,接觸的過程需要給印石以壓力,目的是讓蘸過印泥的印石與紙張緊密、充分接觸。抑壓時力量要保持均勻,紙面要保持平整,下壓時要上下左右各方施力,以使蓋出的效果清晰、印色一致,需要不同效果時,可以使印章有輕微的搖動(與襯墊的厚薄也有關係),搖動的幅度不大於2度。

篆刻課程(13):鈐印

(抑壓)

5、反砑

這個動作只在篆刻專業創作中常用,而在書畫作品鈐印中極少使用。具體就是在鈐印過程中保持印石與紙章接觸的過程中,依靠印泥將印紙與印石之間粘合起來,然後將印石顛倒過來,這時紙張在上面,印石在下面,印面朝上,紙張正面向下蓋在印面上,此時用指甲(最方便實用,但不雅觀)、木摩陀、茶杯蓋、筆管等具有一定硬度東西對準印紙與印面結合的部分進行研磨、碾壓、摩擦,以加強篆刻線條在紙面上的印痕效果。反砑可以相對直觀看出紙面接受鈐蓋成印的完美程度,甚至還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補救,因此,在篆刻專業操作(比如篆刻比賽參賽、或者鈐拓印譜)過程中,經常這樣操作。

篆刻課程(13):鈐印

(鈐印)

關於鈐印,此課程外仍有一篇《篆刻入門:細說鈐印》的文章,可以作為補充資料,看似簡單的只有濡朱和鈐印兩個動作的鈐印技法過程,其中相關細節卻實在很多(團印泥、濡朱、紙張的品類、反砑的手法、印臺的種類及用法等等各有細節)。

(【篆刻課程】之13,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