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 没市场也要做

华文文学 没市场也要做

2018年05月18日 04:11中時李芸怡/台北报导

每个读者、学者都有自己的「文学史」,而以「华文」为名的文学论述,近10年来却逐渐淡出于台湾学界,反观大陆则自1980年代便架构起庞大的研究平台,先后成立研究中心、学术期刊。

忧心于「华文文学」的诠释权、话语权成为大陆学界天下,强调全球化「华文」视野的文选,对九歌出版社而言「没市场也要做」。

以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作为华文现代文学乃至全球汉语写作的序幕,迄今百年,主编《华文文学百年选》的陈大为、钟怡雯均为马来西亚出生的作者、学者、书评者,以华文、文学、百年三个关键词进行选文,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坦言「难度很大,且不论怎么选,每个人都有意见」。

现任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主任的钟怡雯指出,在教学课程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亚洲华文文学」等课程,都希望培养出更开阔的华文文学视野。

「华文文学的版图很大,除了亚洲,欧美也有华文文学,而台湾因其地理位置,在当代华文文学里有其意义。」她指出,「流动」是百年来华文作者与作品的特色,因此地理范围上应涵盖台湾、大陆、香港、马华四个创作质量,且学术研究成果已具规模的华文文学区域。

「台湾有开放、兼容并蓄、不排外的优点。」钟怡雯看文学上亦然,但忧心于曾为全球华文文学中心的台湾,逐渐离世界越来越远,钟怡雯与陈大为希望以「华文文学百年」撑开容量。

虽是「五小」之一,今年已届40周年的九歌出版社却每10年都会做件「大事」。

陈素芳表示,10周年时出版《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1970~1989》、20周年出版《台湾文学20年集》、30周年出《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到今年的《华文文学百年选》,都是人力物力庞大且未必好卖的文学选集,为的就是「为文学做点事」。

除了视野,陈素芳表示20、30年前做文选较易有成,「过去作家还在,也乐于作品被选用」而今许多作家已故,后人对作品不那么在乎,或是根本找不到后人可谈授权,「现在做文选可说是越来越吃力不讨好」。

对于两位主编在选文上将大众文学也纳入的作法,陈素芳感到「意外而惊艳」,认为有别于过去的一些文选,此次是建构出一条「阅读性高」的脉络,「像是将司马中原、杨富闵的作品选入,就很与众不同。」她也希望九歌在40周年之际,或许为社会「引导出一些阅读方向」。(中国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