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 沒市場也要做

華文文學 沒市場也要做

2018年05月18日 04:11中時李芸怡/臺北報導

每個讀者、學者都有自己的「文學史」,而以「華文」為名的文學論述,近10年來卻逐漸淡出於臺灣學界,反觀大陸則自1980年代便架構起龐大的研究平臺,先後成立研究中心、學術期刊。

憂心於「華文文學」的詮釋權、話語權成為大陸學界天下,強調全球化「華文」視野的文選,對九歌出版社而言「沒市場也要做」。

以1918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作為華文現代文學乃至全球漢語寫作的序幕,迄今百年,主編《華文文學百年選》的陳大為、鍾怡雯均為馬來西亞出生的作者、學者、書評者,以華文、文學、百年三個關鍵詞進行選文,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坦言「難度很大,且不論怎麼選,每個人都有意見」。

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任的鐘怡雯指出,在教學課程上,「20世紀中國文學史」、「亞洲華文文學」等課程,都希望培養出更開闊的華文文學視野。

「華文文學的版圖很大,除了亞洲,歐美也有華文文學,而臺灣因其地理位置,在當代華文文學裡有其意義。」她指出,「流動」是百年來華文作者與作品的特色,因此地理範圍上應涵蓋臺灣、大陸、香港、馬華四個創作質量,且學術研究成果已具規模的華文文學區域。

「臺灣有開放、兼容幷蓄、不排外的優點。」鍾怡雯看文學上亦然,但憂心於曾為全球華文文學中心的臺灣,逐漸離世界越來越遠,鍾怡雯與陳大為希望以「華文文學百年」撐開容量。

雖是「五小」之一,今年已屆40週年的九歌出版社卻每10年都會做件「大事」。

陳素芳表示,10週年時出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1970~1989》、20週年出版《臺灣文學20年集》、30週年出《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到今年的《華文文學百年選》,都是人力物力龐大且未必好賣的文學選集,為的就是「為文學做點事」。

除了視野,陳素芳表示20、30年前做文選較易有成,「過去作家還在,也樂於作品被選用」而今許多作家已故,後人對作品不那麼在乎,或是根本找不到後人可談授權,「現在做文選可說是越來越吃力不討好」。

對於兩位主編在選文上將大眾文學也納入的作法,陳素芳感到「意外而驚豔」,認為有別於過去的一些文選,此次是建構出一條「閱讀性高」的脈絡,「像是將司馬中原、楊富閔的作品選入,就很與眾不同。」她也希望九歌在40週年之際,或許為社會「引導出一些閱讀方向」。(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