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水浒细节解密》系列正在继续,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支持!本期第六十一回!

最近我们的水浒细节解密,都在讲述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官道,也就是白道。上一期因为适逢七夕节,大锤插播了一期水浒传与七夕节的恩怨情仇,当时大锤说了,之后我们恢复正常。

不料在制作本期内容的时候,大锤一翻日历,发现咱们这一期水浒细节解密播出之后的第二天是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元节,俗称鬼节。因此大锤决定,第二次插播一期临时的水浒传节目,那就是水浒传中描述的宋代中元节。这一期之后,大锤专门查了日历,可以确定,我们会继续回归水浒官道的故事。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只有两处提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不过这两处中元节,对于《水浒传》的情节发展来说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第一处是在及时雨宋江江州题反诗、被官府逮捕并打算迅速处决时,当案的黄孔目为了给宋江戴宗等人争取几天活命的时间,就忽悠江州最高长官蔡九知府说,后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按照北宋规定,不可在这一天行刑。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第二处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人间惨案,说的是美髯公朱仝因为基于义气,私放了插翅虎雷横,结果犯了罪,被刺配沧州。朱仝在沧州府报到之后,碰到了沧州知府4岁的儿子,这个儿子特别喜欢大胡子的朱仝,朱仝也愿意带着这个顽童玩耍,于是走通了知府的儿子路线,受到了知府的信任,获得了可以随时带知府儿子尚界玩耍的许可。书中写到,过了半月,就到了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大斋之日”,各处点放河灯,知府儿子也要去看河灯。

于是朱仝就带着知府儿子出了府衙,前往当地地藏寺去看河灯。结果途中朱仝被雷横支走,黑旋风李逵劫走了知府儿子,并且为了断绝朱仝的后路,直接把4岁的知府儿子砍死在树林中。此案也是小说《水浒传》中直接描写的最为惨绝人寰的杀人事件。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这个杀人案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梁山好汉反抗封建王朝统治虽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是同时也有残忍好杀、草菅人命的一面。在群体暴力行动中,因为组织控制不力而导致滥杀无辜,这类情况,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中都有出现,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不过在惨案之外,《水浒传》中讲述的这两处中元节的细节,也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宋代中元节细节。通过《水浒传》的记叙,我们可以得知,在梁山好汉活动的北宋年间,中元节是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即便是处决行刑等司法行为在理论上都要给这个节日让路。同时,中元节的放河灯习俗在宋代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而且,通过《水浒传》中称呼中元节为盂兰盆节、朱仝带知府儿子去地藏寺看灯的细节,我们还能够发现,当时的佛教活动对中元节有很强的影响力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中元节的雏形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大约1500年的历史,那时候成书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相关事迹。不过中元节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唐代的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时期。

中元节的习俗有三大来源,一个是我国本土的祭祀祖先、祭祀亡灵的传统;一个是佛教“盂兰盆”观念的影响,这个“盂兰盆”在梵语中本意是“解倒悬”,结果在经历佛教的中土本地化之后就真的成了一个具象化的“盆”,成了一种祭祀用的器皿。

并围绕这个“盆”的普渡众生观念组织仪式,最终成为古代中元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之一,《旧唐书》中就记载当时的李唐王朝制造盂兰盆要饰以黄金翡翠,费用不下百万。而民间也有自己制造盂兰盆的便宜土法,所用物资不过是竹竿竹篾之类;第三个就是道教的影响,李唐和北宋末年宋徽宗对道教的推崇,也促使道教的一些生死观和宗教仪式进入了中元节。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就是这样一个大杂烩的中元节,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成了《水浒传》中描绘的,一个祭祀亡灵的盛大民间狂欢节。是的,您没看错,古人在祭祀亡灵时,其实心态是非常开放的,并没有我们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什么“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要严肃、不可以说快乐”这一类瞎讲究。

真性情的宋朝人,成功地把祭祀亡灵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发展成了一个全民性的狂欢节。正如《水浒传》所描写的,即便是4岁的知府儿子,都要在中元节出来看热闹。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根据北宋《东京梦华录》和南宋《梦粱录》记载,宋代百姓在过中元节时,是非常热闹的,会有各路小贩在都城贩卖当时的时令水果和零食,大街小巷的瓦子里还会上演“目连戏”,这个“目连戏”本来是佛教故事,讲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结果在本土化的传播过程中,与杂剧结合后成为了北宋时期大众娱乐的重要项目,北宋年间七月十五要连演七天的目连戏的。

而且《水浒传》提到了中元节在宋代的一个重要民俗,那就是4岁知府儿子想看的放河灯。这个放河灯的细节描述,实际是《水浒传》弄错了,放河灯这个习俗普及开来并不是在梁山好汉活动的北宋年间,而是在南宋时期,尤其是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因为有西湖的原因,佛教活动取河灯“照冥”之意,在盂兰盆会上于西湖水面大量放灯,而这种以水为媒介来沟通阴阳的思路也是符合道教的观念,最终导致在南宋的江南水乡区域,放河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民俗。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的中元节惨案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水浒传》中描写美髯公朱仝在北宋的北方重镇沧州观看放河灯,这个也是错误的。放河灯这个习俗在南宋期间才普及于南方,到了元明时期才逐步推广到北方,最终成为南北皆宜的一种七月十五习俗,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因此真实历史上的梁山好汉,是不可能在沧州看到放河灯的。

有资料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具有杭州生活背景,由此推断,估计是作者在写作《水浒传》中放河灯细节的时候,把杭州西湖的一些观感,直接移植到了沧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