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不管从观念、文化,还是意识形态上,新老移民的距离越来越远。

不太宽阔的格兰特大街(Grant Avenue)上,间或有华人拎着塑料袋慢悠悠地穿过。这是一条斜坡,不远处,260米高的泛美金字塔矗立,灰色的细长塔尖在一片两三层高、五颜六色的中式楼群背景里,格外引人注目。

“天下为公”的牌楼、八角楼、琉璃瓦、印着中国汉字的硕大牌匾、大红灯笼、李小龙壁画……没错,这是旧金山唐人街。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旧金山唐人街的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邱雯:实现“美国梦”的第一站

1996年从广州飞到美国时,邱雯34岁,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除了一句“Good afternoon”,几乎说不出别的单词。

为着那股子“亲切感”,22年来,她早养成了每到一地都要探访唐人街的习惯。“纽约唐人街的早茶比费城的好”,说起哪条唐人街的饭菜地道,邱雯更是信手拈来。目前为止,她去过北美地区15座城市的唐人街,接受捕舆者采访前,她刚从洛杉矶唐人街探访回来,忍不住发朋友圈感叹,“整条街都没个人影”。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图为1997年,邱雯(左二)在旧金山唐人街主持活动。(图片来自受访者)

而旧金山,是邱雯关于唐人街记忆的开始。这是美国西部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唐人街,共16个街口,杂货店、中国超市、珠宝店、书店、药材店、中餐馆和各社团会馆等错落其间。初到美国,电台主持人出身的邱雯,先后在旧金山中文报刊和电台工作。“以前(在广州)做电台主持人,听众喜欢我,去采访受到欢迎,去吃饭有人请客;到美国后,第一次去采访,中午就在一个学校自己掏钱买午饭,晚饭还要多做点,留着当第二天的午饭……那种失落的感觉她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去电台,每天忙于节目的制作,中午饿了,就在唐人街的中餐小饭馆买快餐。她向捕舆者回忆:“那时,一菜两肉的快餐才3美元。”

在邱雯的印象中,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唐人街都有街会,热闹非凡。而电台的摊位前聚集的人群最多,听众们除了想一睹主持人真容之外,还想参加游戏拿奖品。一次做完节目后,有一家三口走向舞台前和她打招呼,男主人说从故乡广州来,以前就是她的听众。邱雯穿着白T恤牛仔裤,在异国他乡能遇见乡里、粉丝,高兴极了。“还有一个听众在节目里知道我咽喉痛,特意从老远跑到唐人街为我送来自己煮的冰糖炖雪梨。”

一年后,邱雯迁居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为了生活得更好,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还生了小女儿。46岁时,邱雯从伊丽莎白敦学院本科毕业,硬是自食其力,不靠家庭付了全部学费。

但和千千万万个“邱雯们”不一样的是,“乡音无需改、唐餐照样吃”的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生活几乎与旧中国无异。早上在唐人街饮广东早茶,随后赴会馆打麻将,打完麻将买菜回家煮饭——这是很多老一辈广东移民的生活写照。“我80岁的婶婶,现在每周都有2-4天去唐人街的家乡会馆打麻将,见见乡里、讲讲家乡话,看看彼此是否还活着。”邱雯告诉捕舆者。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图为旧金山老一辈华人移民,在街边跳广场舞。(图片来自网络)

离开近20年,“旧金山中文电台”已经改名为“星岛中文电台”,从唐人街的阁楼搬到南旧金山的一件大厦,粤语节目变成了国语节目,4小时播延长到24小时播放。邱雯也早已不是只会说“Good afternoon”的珠江经济电台主持人,她成为了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女子中学——林顿豪女子中学的中文教师。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图为邱雯在旧金山中文电台播音时的情景。即便现在已经是美国林顿豪女子中学的老师,业余时间她仍主持电台节目。(图片来自受访者)

对很多人来说,唐人街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邱雯曾在《寻梦:邱雯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我喜欢挑战自己,喜欢尝试新的事物,想多活一次,想学英文,想女儿接受美国的教育,向我的声音飞越太平洋,想实现我的美国梦……”

2009年,美国《纽约客》杂志向读者推荐了一本名为《美国唐人街》的书,并引用作者徐灵凤在书中写的一句话:“各地的唐人街就像一个‘旋转门’,不停有人离开,同时又有新移民入住。”

但对于旧金山来说,这道“旋转门”似乎正变得越来越窄。

梁若瑟:我学法律,就是想代理新移民的权益

“我对旧金山(唐人街)评价不高,这可能是美国所有唐人街里最落后的一个,因为最早。”

2006年,梁若瑟(Joseph Liang )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赴美国波士顿读硕士,2014年来旧金山改学法律。来美国近7年,梁若瑟认识了不少朋友,但在他印象里,所有在湾区读过大学读过研的,已经不在旧金山生活,都往硅谷、圣何塞方向聚集了。

中国经济起飞,移民逐渐从劳动阶级转为精英移民。谈起唐人街,他的语气急转直下:“那些人说得不好听一点,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港式风格的建筑里,广东老移民组建的同乡会一直保留至今。(图片来自网络)

自1849年的“淘金热”迎来第一批华人移民,一个多世纪时间里,陆续又有几批华人移民抵达旧金山。在梁若瑟看来,“清朝遗老派、“民国派”、“国民党人”、“留学生和新移民”等几大群体之间的利益完全不一样。而Sunset区的new chinatown和圣何塞的新华人聚集区更能代表新移民。

近年来,中国移民的族群正大幅地改变。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显示,目前在海外生活的华人约5000万人,400万是专业人士,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而美国约24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多半聚集在就业、教育条件优良与商业环境活跃的城市及地区。

“以旧金山的经济上来说,新移民明显是后来居上,唐人街又被老移民的商会把持着,所以就出来又慢慢形成一个聚落了。不管从观念、文化,还是意识形态上,他们和新移民的距离越来越远。”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旧金山唐人街有大大小小16条街道,但路面并不宽敞。图为格兰特街,远处是地标建筑“泛美金字塔”。(图片来自网络)

在梁若瑟看来,很多老移民不仅保守,而且排外。有一次,他的几个朋友在唐人街用普通话聊天,一位老人上来质疑他们,为什么不说粤语?会说粤语就应该用粤语说话,放着粤语这种最高贵的语言不用,说什么北方野蛮人的语言?

这样的遭遇深深刺痛了他。尽管旧金山的移民历史超过100年,远超过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但“老移民有很多这样的人,这能一定程度上勾画出旧移民的意识框架,也能说明为什么他们走不出去了。”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老移民开设的超市,货物太多,已经摆到了店铺外面。(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些行业,老移民不欢迎新移民加入。装修房子时,梁若瑟的工头是个香港移民。一次他半开玩笑地问对方,旧金山的建材市场是不是被广东人垄断了?结果对方拉下脸说,“讲垄断这就不公平了,他们都是清朝就移民过来修铁路的,流血流汗、死了多少人才在这里扎根,他们在这个行业里要是还没点地位那才说不过去。”

“所以,新移民如果想在建材市场发展的话,都不会在旧金山和奥克兰,都会去别的地方。这只是建材,其他很多行业也类推。”梁若瑟告诉捕舆者。

梁若瑟还认为,老移民对教育的重视也远不如新移民。在来旧金山攻读法律硕士之前,他曾在after school当过一段时间老师。“他们的父母都是技术移民过来的,有的还是斯坦福大学博士。都是新移民的孩子,他们的学区好,英语好,观念也更美式,起点比老移民高多了。从唐人街长大的华人后代,能明显看出和美国当地人在意识上的区别。”

另外一方面,在旧金山很多区,台湾移民和大陆移民不成比例。据侨报网2018年3月报道,在美国的华裔移民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比例为59.5%,中国台湾的移民占15.9%。然而,台湾移民所占的亚裔比例,要高于大陆移民。这让有很多台湾籍的政客想推动亚裔细分,然后按人口比例分配入学名额,以争取更多利益。在这个议题上,梁若瑟看到台湾政客和老广东移民利益一致,但这对新移民却是非常不利的。

“这也是一个严重的利益割裂点。”谈起自己的现状,他说自己正在准备攻读博士,希望以后能成为律师。“我改学法律的一大推动力,就是想代理这些新移民的利益。”

旧金山唐人街的移民故事:新移民“不想进”,老移民“出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