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一议“(格律)诗质量看内容”

有人说"诗的质量看内容","意境好,平仄可忽略不计","意境、平仄、对仗哪个最重要"。我想说,

诗的质量看体裁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结合是否完美。

大家都知道,任何游戏竞赛都有自身的游戏规则要求。格律诗也不例外,不按游戏规则参与竞赛,违规赢的比赛评判,公平吗?所以说,相应的体裁形式是评价诗作品质量的前提条件,片面强调内容,而忽视相应的体裁形式,其实已不是相应的体裁形式的作品了,连入围资格都没有了,前提方向错了,还谈什么质量呢?

诗,不能脱离相应的体裁形式。诗的意境也要由相应的体裁形式来支撑。能表现意境的体裁很多,就格律诗这一体裁来说,即使"意境好得不得了",牺牲体裁基本规则要求为代价,这样的诗还是格律诗吗?体裁入围资格都没有了,能是"质量好的诗"吗?诗词意境通过字词句按一定平仄组合方式表现出来。用字词句表达意境,如果离开平仄组合方式,就不是格律诗词了!难道其他作品体裁就不能表达意境了吗?

"两两交替"平仄音步原理,是格律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规则要求,是格律诗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理论基础。

意境再好,出律了,就不是格律诗词了,而是古体诗、打油诗、自由体诗,而不是押韵的诗都是"格律诗"。

格律诗规则要求:诗句中的字除了按"两两交替"的平仄原理来组合外,还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反,离开了平仄规则来谈格律诗,还有什么质量可言?

我在诗联创作审美系列探讨文章中反复归纳整理并示例说明了"一三五(单数位置的字)"只有在有效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条件下可"不论"。所谓"拗救格"、"特殊格"、"宽格"都没跳出"孤平"、"孤仄"的泥坑,因为上述诗病违背了"两两交替"的音步规则,破坏了诗句鲜明的节奏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不管"拗救"与否,都不是格律诗。上述所列诗病违背了"两两交替"的音步规则,破坏了诗句鲜明的节奏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美。因此说,有效规避上述诗家历来公认的诗病,就目前看,只有格律诗正格和没有出现"孤平"、"孤仄"、"三平尾"和"三仄尾"的变格。

再就是,格律诗中的对仗,不同于其他体裁中的对偶句。对偶是修辞方法,只要上下句词性和句式结构相同即可。

对仗除了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外之外,还要求上下句平仄相反。因此说,平仄、对仗都是体裁形式,是格律诗词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

综上分析可知,格律诗词体裁用字词句的平仄和对仗服务于诗词意境,诗词意境离不开字词句的平仄和对仗。即一定的体裁形式服务于一定的思想内容。片面强调"内容"、"意境",忽视体裁形式,会导致体裁混乱,即格律诗、词、古风、古体、自由体诗、散文诗、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混为一谈,那么作品体裁分类就乱套了!"格律诗的质量看内容","意境好,平仄可忽略不计","意境、平仄、对仗哪个最重要"诸如此类提法都有失偏颇。思想内容与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一切文学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格律诗创作审美的衡量标准。

最后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华新韵与时俱进,以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为依据,可以说是当今国家"钦定"的格律诗声韵系统。它将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分别归类到现代汉语四声系统中,简化了平水韵繁琐的韵部,统一了格律诗创作审美的"尺子",就能结束长期以来,格律诗界争论不休的平仄押韵分歧,使格律诗从少数专家学者手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大众化,因此,较平水韵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过去皇帝"钦定"的平水韵在国家大力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今天,主要适用于专家学者考究古典诗词和少数平水韵偏爱者而逐渐失去大众性,其古代格律平仄押韵标准必将随着新时代国家颁布"钦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和相应的格律诗新声韵系统标准所取代。相信一个以新韵为统一"尺子"的格律诗创作审美的时代将会逐步出现在当今大众眼前!一句话,古代皇帝已寿终正寝,平水韵的"钦定"霸权时代已过去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有选择的。顺应时代进步的东西就继承(例如格律诗的正格规避了"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能有效结束长期平仄押韵分歧,澄清了格律诗体裁混淆不清,纠缠不完的局面,新韵提供了格律诗创作审美的统一"度量衡(尺子)"有利于广大格律诗爱好者将时间和精力集中提高格律诗质量上来),阻碍普通话推广使用和束缚格律诗逐步走向大众化的东西,绝不是我们要继承的"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位头条用户写的一首诗,我初评按平水韵指出其诗中第十二、十三字出律:"杨"应仄却平,"柳"应平却仄。此诗作者老羞成怒,删除了我的评语,并私信脏话攻击谩骂初评者,并以考官自居,叫嚣着要考我的真实能力,限我本人一天时间内"步韵"他的诗。在我看来,即使按平水韵都出律的诗,充其量是古体诗,体裁都没有资格入围的诗,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与之"步韵",还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练习格律正格,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创作审美方向上来。但对方咄咄逼人,不理也不行了呀!现将其"七律"诗摘录如下,供探讨交流:

夏夜流萤伴虫鸣

《七律 古镇游》

欲问春归何处去?(仄仄平平平仄仄)

酒旗窄巷杨柳风。(仄平仄①仄平仄②平)

短桥照影青葱女,(仄平仄③仄平平仄)

茶肆清谈曲背翁。(平仄平④平仄仄平)

闲⑤钓禅心⑥临碧水,(平仄平⑦平平仄仄)

但⑧倾沧海⑨入香盅。(仄平平仄仄平平)

扁舟短棹烟波远,(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寺钟鸣意渐空。(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难发现,上面要打擂台的"七律"诗有待商榷的问题如下:

1、"孤平"是诗家历来公认的格律诗"硬伤",是格律诗病之一,如①、②、③。

2、"孤仄"(如上诗诗句中的④、⑦)与"孤平"一样,破坏了格律诗诗句"两两交替"(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平仄音步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韵组合。相关书籍文章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容易查阅到,不才在相关诗词网站发表的诗论和今日头条号"文章"、"微头条"、"问答"各栏目也有诗联创作审美系列探讨文章中有图文详解,恕我此处不再赘述。

3、词性和句式结构相同,是格律诗对仗联区别于其他体裁作品中常用对偶句的基本特点。上诗诗句中的⑤、⑧词性当相同,却不同,⑥、⑨结构与语法欠当("闲钓禅心"动宾搭配逻辑上恰当吗?与对句的"但倾沧海"对仗工稳吗?)。

4、上诗抄袭痕迹明显,最后两句意境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⑩何等雷同!此诗真是到了"意境好得不得了的地步,“瑕不掩瑜”而可“不计平仄”了吗?

5、不按一定游戏规则参与的竞赛公平吗?同理,平仄出律的诗,入围吗?

综上所述分析,上诗无论是用平水韵或中华新韵检测,都有平仄出律,都有“孤平”、“孤仄”诗病,对仗中词性与结构不相同,作为格律诗,入围资格都没有了,充其量是一首"古体"诗,却偏偏要自我标榜为得意的"原创格律诗"、"七律",不是吗?

好,不才个人观点已很清楚了。还是留给读者以格律诗基本规则要求来评评理吧!下面是受上诗诗主之令,不得不步其韵起早而为之的拙作,欢迎按格律诗规则交流探讨,谢绝"标签"式简单否定语甚至个人攻击谩骂。动辄肆意侮辱作者人格的态度是头条不允许的哦!

对平水韵爱好者,格律诗作者如果能明确示为"平水韵",也可尊重格律诗作者选择,按平水韵平仄标准检测评价。以免"尺子"不同,引起平仄押韵标准的冲突。

话又说回来,本人这里是探讨并明确标示了所使用的格律诗声韵系统是中华新韵,也应尊重我创作审美标准的选择,以中华新韵为统一创作审美标准来评论。其实我自己在格律诗创作中,为了避免两种"尺子"标准平仄押韵冲突,平时都尽可能兼顾通过平水韵。但为了表达我的真情实感,又能平仄完美,我选择了中华新韵,请恕我此诗不再兼顾平水韵了,望读者朋友明察!。

步韵"夏夜流萤伴虫鸣"

七律.仄起十一庚(中华新韵)

试问无情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

流萤夏夜乱鸣虫。平平仄仄仄平平

荷塘月色莲花暗,平平仄仄平平仄

柳树虬枝醉影浓。仄仄平平仄仄平

坐井观天狭境界,仄仄平平平仄仄沽名钓誉小心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辙尔把他评骂,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体偏生做律充!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了:

从体裁形式看,据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华新韵,本人诗句中"虫"、"浓"、"胸"、"充"韵母相同,理当视为押韵的字。"狭"、"辙"古代是"入声字"现已归类为平声字哦!尽管与平水韵有冲突,我个人认为,只要明确标明使用"中华新韵",是不会给读者造成误会的。诗中选用了词性相同的两个成语,是为了力求格律诗对仗工稳。

从思想内容上看,本人首四句有双关韵味,含蓄表达了初评被攻击谩骂的感受。后四句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对格律诗创作审美的鲜明观点和立场。都说诗情源于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和对人对事明确的态度,力求不作无病呻吟之诗。追求思想内容与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我对格律诗创作审美的始终不渝的追求。

重要的重申一遍:因中华新韵与平水韵检测"尺子"各异,但只要作品明确标明使用什么声韵系统成诗的,读者也不难判断平仄。相信除了少数热衷"平水韵"者会简单标签式(此指没有理论依据,没有充分论据,没有实例认证的"三无"评语)否定新韵,甚至搞个人攻击谩骂之外,大多数读者是认可中华新韵的!

【引文注释】⑩出自《枫桥夜泊》.张继.唐

以中华新韵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欢迎以中华新韵探讨指导:

再议一议“(格律)诗质量看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