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雜誌專欄文章|宋志平:從管理到經營

《中国企业家》杂志专栏文章|宋志平:从管理到经营

《中国企业家》杂志专栏文章|宋志平:从管理到经营

今年初,《中國企業家》雜誌特邀宋志平董事長開設專欄,3月刊,6月刊,最新8月刊《中國企業家》再次刊發了《從管理到經營》。

《中国企业家》杂志专栏文章|宋志平:从管理到经营

新時代條件下,經營與管理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從管理到經營?企業家如何提升經營能力?下面,就請大家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宋志平的深入思考和獨到見解~

|||全文如下:

《中国企业家》杂志专栏文章|宋志平:从管理到经营

從管理到經營

會經營是企業的看家本領。從工業革命開始,在人口和需求增長的持續牽引下,企業一直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怎樣更多更好地提供產品,怎樣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效率,由此開啟了企業管理時代。從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工時研究到馬斯洛的組織行為研究,整個工業時代是一個以管理著稱的時代。但是面對今天快速發展的新技術革命和需求變化,如果只依賴管理,企業很有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閉。因為在這個時代,大量的技術和經驗已經嵌入智能化的機器,作業員工的數量大大減少,傳統管理的效能在減弱。在這樣一個時代,企業要盈利,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創新、市場和環境不確定性,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企業的經營能力。

尤其是企業一把手,更要把工作重心從繁雜的日常管理工作轉向企業的核心經營工作,身份也由管理者轉變為經營者。

1

經營和管理有何不同

經營是面對企業外經營環境中不確定的東西,更多的是做決定和選擇,目標是盈利。而管理則面對企業內的具體的人、機、物、料,更多的是方法和制度,目標是提高效率。經營者的使命就是賺錢,而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是經營活動的一個子項,其重點在解決成本問題,成本降低會增加利潤,但如果經營出現失誤,即使管理能做到零成本,企業也不見得會盈利。

管理學家法約爾將企業的全部活動分為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這六種,並提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作為企業行政管理的主要內容。泰勒提出例外原則,指出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即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雖然他們已經意識到超出管理的技術、投資決策等經營問題。但在早期工業階段,大都是賣方市場,技術相對低下、員工人數眾多,在那種情況下,管理就是主要矛盾,只要能提高勞動效率、降低成本、保證質量,企業就可以生存和發展。而隨著技術提升、競爭加劇,企業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今天要經營好企業,不光需要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經營。

今天的經營者需要在不確定中作出選擇,選擇技術路線,選擇市場策略,選擇價格策略,選擇商業模式等,經營能力變得極為重要。世界傑出管理的企業因為一個經營失誤就轟然倒下,屢見不鮮。大家熟知的摩托羅拉就是這樣,著名的“六西格瑪管理”就是它創造的,但當年它投資銥星電話的一個經營失誤就使它一蹶不振。

拿水泥行業舉個例子,20年前我國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早期,水泥產能只有3億噸,處於市場緊缺階段,而那時的技術也很落後,有看火工、燒窯工等,一個日產5000噸水泥的工廠需要2000人左右,所以在那樣的條件下,做好管理就幾乎是企業活動的全部內容,那時的口號叫“眼睛向內,苦練內功”。而現在,整個市場是過剩市場,生產線也進入智能化時代,一條日產5000噸的生產線只用50人左右,現場管理工作大大減少了,而且企業間由於技術同質化其運營成本十分接近,因此,現在做企業的主要任務是面向市場,發現需求,選擇銷售策略,創新技術,細分產品,為顧客創造價值,從而佔領市場,取得利潤。

2

從管理到經營

既然我們認識到企業的重心正在由管理轉向經營,就應該加大對經營工作的研究,重新定義我們企業的中心工作,但現實中,大多數企業領導層都是由基層管理崗位上來的,他們理解企業的工作就是管理工作,多年專注於此,要讓大家轉向思考不確定性的經營思維模式並非易事,但這又是一個非要轉的彎子。

回想以前我當廠長那會,企業開會內容大多數是管理內容,大修理、質量控制、現場管理等,而現在開月度經營會主要圍繞市場、價格、創新商業模式等,幾乎很少談到企業的管理的內容,大量的管理工作下移,而企業高層專注於企業經營工作,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

現在商學院給MBA學員上課,主要講的是管理內容,因為近百年的企業重點工作就是管理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也容易歸納,便於教學。但對於EMBA應更多的給大家上些經營課,今天是個創新創業時代,EMBA的學員希望學到經營企業的本領,他們需要創業和賺錢的本領,而目前以管理內容為主的教學教不會經營。馬雲說商學院教不出企業家,張瑞敏認為越學越不行,關鍵就在這裡。現在,商學院開始設置啟發和研討課,增聘成功企業家做實踐教授,我覺得這是個進步,

我也建議MBA課程設計上也可以多一些經營課的內容,開放思維,提高學習和應變能力,增強選擇判斷的能力和整合資源的能力等。

3

企業領導人首先是個經營者

企業要聚焦經營,企業領導人首先是個經營者,必須是經營的行家裡手。

經營能力是企業家的核心能力。做個企業的一把手,既不是個當官的,也不是傳統的管理者,應該首先是個經營者,經營者就是要賺到錢。賺到錢的不見得都是好的經營者,但賺不到錢的一定不是好的經營者。企業是經濟組織,是盈利組織,不會賺錢的人不能做企業的一把手。作為一把手可以把管理工作全部授權下去,但經營層面要了如指掌,如市場工作,不能只聽銷售人員彙報,要真正在市場一線。一把手要坐鎮經營,關心盈利。

我碰到過這樣的企業負責人,講起來雲山霧罩的一大堆,但一問到企業效益就吞吞吐吐,原因就是企業不賺錢,也有人一說話都是大概、也許,無法用數字說話,如果心中無數怎樣做企業的領導呀?以前有個企業的一把手問我,北新建材上市來每年都賺錢嗎,我說,是呀,不賺錢怎麼行呢,後來知道此人管理的上市公司很少有年頭在賺錢。不會經營,長期虧損的企業往往會形成虧損文化,不在乎,覺得虧損了很正常,帶有這種虧損文化的幹部不能做一把手。

經營能力要自我修練,也要認真地學習經營之道,更要眼睛向外,緊盯環境的變化,勇於創新。這麼多年,我在中國建材的會議上,無論是年會,還是月度經營會都是和幹部們談經營之道,也就是賺錢之道,我常給幹部們講,我們的每次會都是EMBA的高級課程。正是因為這樣,經過多年訓練打磨,中國建材培養出一大批經營者。在中國建材的各個業務板塊的一把手,80%的工作是經營內容,20%的工作是管理內容,不是管理不重要,是因為做為一個成熟的企業,管理的基本功該有的都應該有了,大量管理工作已經由基層的員工承擔起來了,而經營工作卻是別人無法替代你的。中國建材的水泥廠、玻璃廠、石膏板廠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另一方面,每個企業都有分管領導,交給他就行了,我不提倡企業一把手一天到晚泡在車間裡,一把手要眼睛向外,把企業經營做好,讓企業賺到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