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約瑟夫-洛克(JosephF.Rock 1884—1962),美籍奧地利人,於1922年到達中國的西南部,並以麗江為總部,生活了27年。期間他帶領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雲南探險隊翻越險峻的碧羅雪山,到達菖蒲桶(貢山),廣泛蒐集整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資料,採集植物和昆蟲標本,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穿越亞洲大峽谷》並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我們將其翻譯成中文,並節選刊登。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在中國的雲南省,長江、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獨龍江)的東部支流一直向南並流,流過了很長的一段距離,然後才分開而流。長江在上海附近流入太平洋,湄公河流入中國南海,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入印度洋。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要過江的話,旅行者要手抓木質的滑行器或者皮帶,然後從繩索上滑過去。如果手一不小心碰到繩子就會因摩擦而撕壞。為了方便滑行,繩子和滑行器上都抹了油。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遠征隊的一匹馬正在過溜索。繩子是由藤條扭出來的,來回過岸的話必須要兩條繩子,因為要從高處滑向低處。右邊的第二條繩子是用來從對岸滑到拍照片這個方向的。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國家地理雜誌遠征隊乘怒族的獨木舟過薩爾溫江(怒江)。即使只有兩艘獨木舟可以用,且劃舟的怒族已酒醉,但是獨木舟依然要比溜索實用。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他屬於藏傳佛教的黃教,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的禮帽是黃色的,斗篷是紅色的。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天主教傳教的最後一個傳教據點,是一個藏語叫“巴哈”,漢語叫“白漢羅”的怒族村莊,已兩次被卡普桶的西藏喇嘛燒燬,傳教士被迫帶著神聖的任務逃離。從頭一年11月到第二年5月,路面上全部覆滿了雪,傳教士居住的18個小屋子就要與世隔絕。在巴哈對面的是阿魯拉卡,它橫亙在薩爾溫江(怒江)和湄公河(瀾滄江)的中間。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手持弩弓的怒族。怒族居住在西藏南方的薩爾溫江(怒江)流域,怒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個子矮小但擅長使用原始武器,即使是小孩也是神射手。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遠征隊在西藏邊境上爬多克拉山。照片是在多克拉和察瓦龍之間的秋那桶拍攝的。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洛克在神聖的多克拉的山頂上,對朝聖者來說這裡相當於西藏的麥加。這條有名的道路在海拔15,000英尺高的地方,源源不斷的朝聖者經常走在這條狹窄的小路上,口誦佛經,不停地禱告。他們把彩旗插在山頂上以示虔誠,許多信徒還把哈達掛在樹枝上作為額外的奉獻物。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為了從西藏的察瓦龍拍到噶哇嘎普(梅里)雪山的全景,我們花了11天的時間才穿過神聖的多克拉。這裡的森林有很多杉樹、樺樹、楓樹和杜鵑花樹,薩爾溫江(怒江)河谷還有很多熱帶植物種類。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洛克從薩爾溫江(怒江)返回的途中,發現薩爾溫江峽谷一帶分佈著很多藏族村寨,藏文化對這個地區有很大的影響。沿途中有很多瑪尼金字塔和聖殿,這些是佛教禱告者所雕刻的,這些瑪尼金字塔上刻有新月狀的圖案。

一位探險家眼裡的怒江貢山 9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

在雲南和西藏邊界的科尼菖蒲山,這是薩爾溫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獨龍江)分水嶺的最高峰。照片是從查鋪桶以上10,000英尺高的地方拍攝的,這座山的海拔幾乎到了20,000英尺。

1933年,洛克的朋友,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1900—1954)以滇西北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為當時的最暢銷書並獲得英國著名的霍桑登文學獎,《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

圖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翻譯|李穎

來源|貢山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