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漆油雞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怒江盛產漆樹、漆油。漆油可食用,也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入藥。漆油雞是生活在怒江峽谷的傈僳族喜愛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或遠方的朋友到來,傈僳人都會做上這道菜來慶賀佳節、招待貴賓。漆油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調料,有種獨特的味道。好的漆油顏色發深棕色,一般的是土黃色。

老窩火腿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老窩火腿因產在瀘水縣老窩鄉而得名,是怒江遠近聞名的原生態特色產品。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勤勞、淳樸的老窩鄉白族群眾把野外放養的本地土豬,用玉米和野外雜草育肥後,在每年春節前將其屠宰,採用其後腿加鹽風乾後製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和其他化學制劑,肉色呈桃紅色,肉質鮮嫩,無傳統火腿鹹澀感,肥而不膩,口感獨特,純正。老窩火腿不僅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更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綠色食品。


包穀稀飯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包穀稀飯是怒族的主飯食之一,它是經過特殊加工而製成的。首先把曬乾的包穀籽放到木碓和石碓裡,加少量水舂去皮,再舂成砂砂,用來煮稀飯。煮時,需在鐵鍋或土鍋內一次放足水,用柴禾煮到2小時左右,待煮熟後再放上蔬菜之類,備些豆豉或辣子,吃起來味美香甜,開胃又解渴。若有條件者放入豬腳、排骨或臘肉之類,味道更好。

烤乳豬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烤乳豬是一道當地土著民族的傳統美食。其製作過程是:選用二至三月體重在15斤至30斤的乳豬,殺死後褪去內臟肚雜之後塗上香油,整個架在慄炭火上面慢烤,邊烤邊撒鹽巴、辣椒麵、草果面、花椒麵等佐料,直至烤熟。烤熟後便切塊蘸醬醋吃,肉皮焦黃,肉塊香脆,十分可口。家有貴客時,才以烤乳豬相招待。現在只要遊客喜歡,在特色餐飲館中就可以品嚐到。

手抓飯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手抓飯”,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風味特色的小吃。其選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產香米煮熟後倒在洗滌乾淨的簸箕內,在米飯上面放切成小塊的黃燜小豬肉、火燒雞肉、熟火腿、油煎土豆、涼拌魚腥草、清煮南瓜及特色佐料,然後盛一碗鮮雞湯放在每一位客人面前。客人在吃“手抓飯”前必須先洗手,然後大家圍著簸箕坐在一起,以左手當碗,右手當筷,抓吃簸箕裡自己喜歡的米飯菜餚,然後放到左手裡捏在一起成團,送入嘴中,故稱“手抓飯”。主客邊吃“手抓飯”,邊喝自釀的杵酒,席間主人唱著動人的祝酒歌,依次向來賓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足飯飽才結束。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手抓飯”已成為旅遊者體驗峽谷民風的一項重要內容,頗受旅遊者歡迎。

俠拉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

俠拉,怒族語言即用酒煮肉之意,一般用土雞肉和上好的燒酒作原料。做俠拉時,先將肉剁成小塊或剁碎,然後放在鍋裡用漆油(地方上的一種植物食用油)煎炒,炒至脆黃時,稍退火再倒入燒酒,蓋上鍋蓋煮至酒漲,即可食用。經過這種特殊烹調加工出來的肉酒,味道鮮美,香氣撲鼻,甜中帶辣,特別可口,這是怒江峽谷中滋補身體,強健筋骨和治療風溼病、婦科病的營養上品和良藥,怒江峽谷中婦女生完孩子,只要吃了俠拉,三天就能下地幹活哦,“俠拉”也是怒江峽谷民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如果您有機會品嚐,一定要多喝湯,因為怒江峽谷中的“俠拉”真正印正了“肉補三天,湯補十天十夜”的民間古語。

石板粑粑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在貢山縣丙中洛地區有一種特殊的石板,可用刀削,石板呈青色,經火烤之後堅硬不裂,並有一層油亮光澤。當地怒族群眾從石洞裡挖出石頭後用刀剝開,削成圓狀當鍋用。烤粑粑時只要將蕎麵、包穀面、麥面調成糊狀後倒在燒燙的石板上,反覆翻烤5分鐘之後即可食用,不需加任何佐料,這樣烤出來的粑粑,香甜酥脆,保持麵粉的原汁原味,是貢山怒族待客的一種簡易食品。在丙中洛的“農家樂”中,你就可以現場看到“石板粑粑”的做法,並親口嚐嚐熱氣騰騰的“石板粑粑”。

琵琶肉

去怒江要是沒有吃到這些美食那是一種遺憾琵琶肉是一種用傳統醃製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具體方法是豬屠宰後將其內臟和骨頭取出,保留完整軀體。待其稍涼後,撒入花椒麵、草果面、食鹽等佐料及白酒,輕輕搓揉後,將其開口縫合,在縫線部塗敷上水或香油調好的灶灰,並用木塞或玉米芯把豬鼻塞嚴,以防蟲蛀。然後用石板或木板壓上晾乾,幹後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的製作歷史悠久,保存時間長,若不切開,三、四年不變味。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鮮味香,風味獨特

小提示:在漆油雞和俠拉中都有漆油,對漆油過敏的小夥伴慎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