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魯迅先生生前。估計打死都沒有想到他死後多年後,中國的書法界會封他一頂“書法家”的帽子,我看了覺得可笑。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近來研究自民國以來的書法史料書籍開始多起來,如《中國書法100年》等等,出於歷史學家“資料添加癖”的習慣,許多舊時的文人、名人用毛筆寫的字也統統被劃入書法藝術的範疇之中了,古代的書法家是那麼的少,而民國以來可了不得了,“書法家”的數量猛增,這種現象在擴充了書法家圈的底座的同時也無形中在降低著書法藝術的高度。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而歷史相反,是升高藝術的高度,縮小書法家圈的底座。故此,歷史上留下來的書家都是值得人們敬仰的,而現在的書家就如小報記者,遍地都是了,這或許是書法繁榮的體現抑或許是書法已經又來了一個輪迴:退回到甲骨時代——只要會寫字——你就是書法家了!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魯迅的真跡我沒見過,但在很多文獻中見過他的書法作品,魯迅的小字行書真的不錯,很耐看,他也斷斷續續臨過、看過一些碑帖,不過他這些藝術前的準備工作比起專業書家來簡直是不值得一提了:看過、臨過不等於深入,深入對於這些文人已屬不易,深入後再轉變成自我語言才算成功。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臨幾年碑帖、抄一輩子文稿與專業書家的功力,流便實用的目標和單純創造的創作意識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習書手段、過程、目的的不同必然造成結果的迥異。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現在的一些評論者將看過、臨過直接暗示等同於對這些資料的吸收和佔有,文學是大家,書法也必然,稍有書法學習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魯迅的用筆、形式、風格三要素均無突出之處,那麼,評判一位書家真的就是隻看那點書卷氣嗎?書法家的評判標尺就降得這麼低嗎?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魯迅的職業身份是文人,而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已經與舊時的文人環境大不相同了,鋼筆已經開始衝擊毛筆市場了,再加上廢除漢字的潮流,他寫毛筆字就是實用,要求流變、漂亮一點而已,藝術目的很少。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這種流利的小行書在古代文人中最少可以挑出一百萬人可與比肩。魏晉以降,行書風行天下,歷代累積起來的寫得好的、有文氣的行書一定是個大數目。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當代文人學者手跡中的“文氣”明顯地被誇大了,無意的心性流淌和有意的形式建構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家。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近代書家中只有謝無量是個真正的文人書家,因為他有自家的獨特形式語言。其餘的可以統稱“寫毛筆字很漂亮的人”——魯迅當然也不能除外。

沒有想到去世這麼多年後,書法界會封給魯迅先生一頂書法家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