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一年一度的油菜籽已盛装上市,远近的大小油坊匆匆地忙碌了起来,准备着新一轮的油料加工。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这机械化的操作,确实减轻了原繁重的体力消耗,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解放了生产力。

不知怎的,曾经生活在六十年代的我们,还免不了对那人力加工.原始操作而带来劳动的辛酸,产生一种难以割舍之情。

六十年代的油坊,低矮陈旧,厂房由几个开间组成,中间没有隔墙。屋内光线阴暗,墙体破损,声音嘈杂,热浪蒸腾。空气中飘浮着混浊的颗粒。车间内,所有工人汗流夹背,赤裸着上身,下身裹着一块油腻腻的大手巾,在神情专注般坚守自已的岗位。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瓜葛。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那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虽没有亲身体验,但儿时的耳闻目睹,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斑驳的记忆。久久难以忘怀!诸如:

炒籽:所需铁锅必须倾斜地放在特殊的灶台上。炒籽前,工人师傅依据锅的大小放入相应的菜籽。然后,站在锅口的斜下方,待锅洞生火后,两手把持悬于空中的锅铲,在锅中不断地上下来回翻炒,让菜籽里的水份渐渐挥发。直至菜籽表皮与籽心分离,籽心呈金黄色为止。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碾粉:在大型石磨的磨盘上放一只圆柱形的碾槽,将炒干的菜籽倒入碾槽中,由驴子(或者是人)拽着上磨盘的把柄,围绕石磨不停地转动。通过上磨盘自身的重量,逐一将菜籽碾压成为细碎的颗粒,直至粉状为宜。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蒸粉: 将碾好的籽粉装入蒸茏里,连同蒸笼垂直的放在蒸气锅上,待锅中的水温升高沸腾后,慢慢熏蒸。一般情况下,见到蒸笼顶端有热气冒出时,便可取下蒸笼。(此道工序也是确保榨出的油长期储存,不会变质。)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踩饼:技术工人将稻草或麦草理顺,每次攥起一把拧紧草的一端,在与地面平行的方向迅速旋转,达到均匀的纸扇形状时,顺势放入已经摆放在地面的榨圈(粗铁丝做成的环状,直径约50厘米左右)里。接着,将蒸粉倒入榨圈内的稻草上,快速搅拌均匀,待蒸粉略高于榨圈时,用双脚使劲踩紧踩实。(这道工序也称做饼。)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入榨:将一块块的踩饼垂直放入榨槽(一般是长不少于五米的整根结实的木头,由木匠在横卧的截面中挖凿而成的。其标准为:槽内的高.宽稍大于榨圈的直径,槽底两边向中间倾斜,正中制作一个出油孔)里的两边,并从两端依次向中间靠拢,且各自数目相等。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随后,在未衔接的空间里,紧挨踩饼码上一块块木砖(木头做成的砖形木块),再在两边木砖的接缝处插入一般榨尖(前细后粗),最后将主榨尖插入正中(尾部是铁包裹的)。等待榨油。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打榨:主要工具是撞杆。撞杆又分为榨拳(也叫榨头,用铁包裹着头部).榨干.榨尾。撞杆用麻绳悬吊于室内的屋梁上,高度与正常人体腰部大致相同。然后由两人相向站立,分别握住撞杆。操作时,前面的人主要负责方向,后面的人用力推动撞杆,确保榨拳准确的撞到榨尖的尾部。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或者为五人组成,左右两边各站两人,一人在后掌控撞杆的榨尾一一掌梢。撞榨时,由掌梢的把控方向,号声一起,左右四人齐心协力,完成整个撞击过程。待一般榨尖松驰时遂适时的补充添入。如此循环往复。撞.击.挤.榨的踩饼渗出一缕缕金黄的菜油,从榨槽中间小孔缓缓地流入地窖。

乡土 我所知道的木榨 作者钱珍生

取油:将地窖里的油取出倒进油缸里。此时的油晶莹透亮,清纯无渍,满屋氤氲,香飘十里。

如今,这种传统的榨油技艺早己消逝在我们的视线里,但那凝聚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将与世长存,那种天人合一,健康和谐的古朴之风,将永远激励和鞭策今天的人们!

作者简介退休干部,喜欢看书,书法、钓鱼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