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復興——代縣陽明堡鎮文化旅遊專家諮詢會側記

古鎮的復興——代縣陽明堡鎮文化旅遊專家諮詢會側記

陽明堡,一個聲名遠播的地方,一個文化底蘊和歷史魅力很不簡單的地方,必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擔負起復興古鎮的歷史文化重任,再鑄名鎮輝煌。

5月6日至5月8日,由中共陽明堡鎮委員會、陽明堡鎮人民政府舉辦的陽明堡鎮文化旅遊專家諮詢會在代縣五峰賓館圓滿落幕。來自北京市和山西省的60多位專家學者及老領導,圍繞“激活歷史文化名鎮基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題深入探討,滿懷對歷史文化名鎮陽明堡保護、傳承和開發的期待,分別從“名揚中外的抗日名鎮”、“絲路節點上的商貿古鎮”、“佛道並重的文化大鎮”、“英才輩出的軍事重鎮”、“時尚休閒的溫泉小鎮”五個方面作了建設性的闡述,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打造“天下第一堡”及雁門文化又一張名片提供了豐富的文創智慧。

重新發現梳理顯赫歷史價值

陽明堡的歷史有多悠久?各種史書上都有明確的記載,且不說遠在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居住,至少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歸趙國,歷史上因“胡服騎射”而知名的趙武靈王在這裡最早建城,如今的雁門關內外有三個廣武城,一個是新廣武、一個是舊廣武,分別是五代及北宋和明代建立的,而最早的廣武古城便是在現在陽明堡鎮的古城村西修築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在這裡最早設廣武縣,東漢時改屬雁門郡,北魏建昌元年(公元512年)在一次七級大地震中廣武古城全部被毀,後遷至上館城(今代縣城所在地),至此,廣武古城便逐漸廢棄。

陽明堡地名的來歷無法考證,據說源於堡內羊舌祠供奉的春秋時期晉國賢臣羊舌叔向而得名,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歷史名人,在這裡築城取名“羊頭城”,後又改為“羊名堡”、“揚名堡”,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為“陽明堡”一直沿用至今。

陽明堡的名氣最終還是因關而馳名,這裡位於雁門關內山下,是今日代縣的西大門。雁門關有三十九堡十二連城,其中十二堡、三座聯城就在古鎮境內,這主要源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

2000多年來,陽明堡歷經無數次戰火、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如今輝煌時期的風貌早已不存在,但畢竟還是留下了一些歷史遺存,著名的有廣武古城、羊舌祠、劉家祠堂、和府、馬站戲樓、李克用墓、白人巖以及陽明堡飛機場遺址紀念碑等,並扛起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名聲。

古鎮的復興——代縣陽明堡鎮文化旅遊專家諮詢會側記

廣武古城遺址與鎮政府近在咫尺,走大約一里地,便可爬上古城的殘牆。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在此築城,城垣遺址東西2公里、南北2.5公里,佔地面積5平方公里,古代州八景之一的“古城殘照”就在廣武古城。在孫家磨村東附近處,還有一個豁口,據說那就是廣武古城的西城門,名曰駱駝城門,古廣武城在漢代和南北朝時期還是北方重要的邊貿集市,是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氣派而壯觀的羊舌祠在堡內的西北隅,重修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據說是為祭祀春秋時期晉國賢臣羊舌叔向的賢德而修建的,羊舌叔向為太傅,位至上大夫,後由於晉國內亂,叔向及其兄弟都牽連入獄。傳說就是在叔向人生最低迷的時候,他被派遣押解一批犯人。當他路過陽明堡時,正逢此地大旱,萬木枯萎,百草凋零。見此情勢,叔向一面立即把此地消息派人上報給晉王,一面號召所有百姓包括押解的犯人,祈禱上蒼賜予甘露。上天終於被他的赤誠所感動,灑下甘露,他也因放走犯人而被處死,當地百姓感念羊舌大夫的恩德,遂建羊舌祠以示紀念。

陽明堡的堡內村有一個和府,一說到和府,人們就會聯想到歷史上重量級人物,那就是和珅。而有“和珅府”之稱的賈姓主人,據說其先人是專給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家裡做鞋的匠人。賈姓主人為人厚道,傾心為和家制作鞋子,贏得和珅老爺的信賴。當和珅面臨殺頭之災時,還惦記著這個給自己做了一輩子鞋的鞋匠賈氏。於是,給了他一筆錢,讓他回故里好好生活。於是他照著北京恭王府的樣子,在陽明堡建了個濃縮版的“和珅府”。

劉家祠堂位於堡內南關王裡道,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分三進院落,是一座清代建築。劉氏家族為雁門鉅商,其最早的創業人劉顯生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人們常說的“劉缸房”便是其最早的創業人。據說劉家每50裡就開一個酒店,從代州一直開到包頭,凡是到包頭闖天下的代州人,住其酒店一律免費,足見其當時的經營實力。在八國聯軍侵犯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西安途中,曾路居和府,近在咫尺的劉顯後人劉雨田、劉桂芬接駕款待,捐糧獻銀,取得老佛爺的歡心。

集思廣益引導鄉賢聚力迴歸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藍圖宏偉而美好,但不是空喊幾句口號就可以振興。這些年傳統鄉村文化被忽視、破壞、取代的情況相當嚴重,傳統建築任憑荒蕪倒塌,傳統鄉俗鄉風日漸衰落,審視和發掘根植於傳統村落文化中的家國觀念,對於當前古鎮走向現代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任僅4個多月的陽明堡鎮黨委書記孫躍林有著很強的文化自覺,他意識到,振興鄉村的一個切入口,就是要努力打好感情牌,引導鄉賢聚力迴歸,這次專家諮詢會邀請的眾多專家學者及老領導大多是從陽明堡及代縣走出去的,他們對家鄉非常有感情,社會責任感也很強,為此,全鎮上下做足了前期一切準備工作:實地考察並蒐集建國以來的資料;通過不同形式與李書吉、高春平、馬清雲、劉鞏等專家領導進行前期溝通和交流;製作專題片和編制推薦資料等。在會議期間,通過預備會議、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諮詢會上,參會的專家學者及老領導積極建言獻策,基本上捋出了現在和近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形成了共識,凝聚了合力,也堅定了再鑄輝煌走進新時代的信心和目標。

在這次諮詢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及老領導帶著感情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第一個發言的是山西北嶽出版社原社長王靈善,他希望陽明堡首先要做一個比較好的頂層設計,在廣武古城遺址公園的建設上,重點要保留原貌,銷售蒼涼的理念。

現任山西文學院院長的張衛平是代縣人,30多年前他曾在陽明堡鎮當過老師,對這裡非常懷念。他希望從四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白人巖佛教資源,誕生了慧遠及以後三位偉大的佛教大師;第二,代縣歷史文化名人孫傳庭,張鳳儀支撐起明朝半壁江山;第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飛機場大捷,東有楊挺秀,西有郭子明(犧牲在代縣),讓日本人聞風喪膽;第四,飲食資源,應重建古鎮一條街,回覆古色古香的店鋪,並且將和府和劉家大院開發成博物館和展覽館,打造成北方特色名鎮。

供職于山西省作協的楊全喜,筆名楊遙,是堡內人。他以文學的視角介紹陽明堡的歷史文化資源,《金瓶梅》、《水滸傳》都提到代縣,大約就在堡內十多里的地方。他建議把陽明堡和雁門關、白人巖的景點連起來,把歷史上古戰場和紅色景點連接起來,開發資金不夠,先保存好老建築。

曾任代縣文化局局長、廣電局局長多年的楊繼東,對雁門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也是這次諮詢會的策劃人和召集人之一,他提出打造“天下第一堡”的理由是基於獨一無二的資源:羊舍寺、白人巖、外國人經商地宇文城和夜襲陽明堡飛機場等。

現任太原市政協副秘書長的李明遠是李家堡人,他強調,南絳北代,代縣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要教育村民,尊重保護我們的歷史遺產,看一次,少一點,如果不保護,很快就消失了。

陽明堡文化旅遊專家諮詢會會議場景

現任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的張文才是宇文村人,他用“很高興”、“很振奮”、“很期待”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提出,首先有足夠大的格局,要做到規劃、保護、開發並進,放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局中來搞。要有大情懷,記住歷史,不忘祖宗,不忘百姓。他表示會不遺餘力為家鄉做宣傳,帶上人來看,為陽明堡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院長李書吉是代縣人,他介紹廣武古城時說到,在歷史典籍上有記載,他認為陽明堡當然敢叫“天下第一堡”,陽明堡防衛的是匈奴等遊牧民族,是中原屏障,當然地位重要,可以稱第一堡。

山西省工商局原紀檢組長馬春生,熱愛家鄉文化,注重實地考察,他就全域旅遊提出自己的建議:第一,“一村一景”戰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亮點;第二,陽明堡鎮要有地標性建築——牌樓。古城的四女墳,可以建個小公園;第三,陽明堡的水庫和泉眼在全縣最多,修廣武古城,有五個水庫,把它們命名為湖,就有了情趣;第四,現在各村歷史文化有斷代的危險,我們自己不傳承,沒有人能講出來,就吸引不了外來客人,我們要做陽明堡的宣傳大使。

山西省紀檢委原常務副書記劉鞏,生於斯,長於斯,對家鄉有濃濃的鄉情。他認為影視開發有兩條路,軟件開發和硬件開發。軟件開發中文學影視創作的作用不可小覷。硬件應該是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首先搞好文化定位,雁門關文化體系完全能包括陽明堡。名將都是一戰成名,雁門關幾十代,幾百個將軍在此成名,可以建軍事博物館。其次可建議打造風味小鎮,開發代縣陽明堡古鎮新區。遊客服務中心可以複製和府和劉家大院,大西鐵路開通,遊客中心也同步運營。

原63集團軍副政委、將軍馬清雲,稱讚代縣動靜比較大,咱們陽明堡鎮也動起來了,表示每一個在外面的人都會盡力為老家貢獻力量!

山西省委原常務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李淳是代縣人,現任山西省廟會文化促進會會長。他說,留住旅客要靠特色,才會口碑相傳,源源不斷介紹人來,陽明堡鎮交通、歷史文化資源都很好,先把周邊城市的人吸引來,再輻射全國。要重視電視、電影宣傳片的打造,我們外出旅遊,各地都誇喬家大院,就是電影、電視的效應。

中國民協副主席、山西省民協主席常嗣新建議以民間文藝特點啟動,陽明堡應恢復駱駝城,一定要在胡漢文化上做文章,區別於全國其他地區的文化。

山西省民協常務副會長王福生認為,陽明堡還應重視文化軟實力,看到代縣麵塑、剪紙很驚喜,可以把村裡的老婆婆們調動起來,各種活態的文化如鑼鼓文化、高蹺文化都挖掘出來,將靜態遺留景觀硬件和地域靜態遺存的活態等文化軟實力結合,進行前期品牌營造的宣傳。

作為忻州市委聯繫的優秀專家、忻州市人民政府旅遊諮詢專家的身份,記者此次是第一次專題考察陽明堡,通過半天的實地考察,驚歎於陽明堡歷史文化的厚重,但也觀察到陽明堡存在著“有說頭,沒看頭”的困境,從本次會議資料看有五個大的主題,可謂氣魄大,有戰略眼光。那麼從什麼地方尋求突破口?記者認為當務之急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古城風貌的整治,應與國家大政方針相符,贏得縣委支持,爭取鄉村歷史風貌建築改造資金;二是復建和府,旅遊開發與歷史價值不是一回事,和府在雁門關下,有歷史,有故事,可吸引現代遊客;三是申報古城遺址公園,不僅僅要做成歷史保護公園,還要做成可以供村民休閒娛樂的公園,供遊客發思古之幽情的地方,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有關係。

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高春平非常激動,他說,首先要把現有的古蹟保護起來,不讓老百姓再取土、挖掘,把家底理清,基礎做好。和府如沒有條件重建,也可以用彩鋼材料保護起來,起到同樣的效果。他表態願做陽明堡的榮譽村民,為陽明堡的發展做貢獻。

山西商品電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全貴說,應該把好的文化旅遊資源轉化為經濟收入。地理上,大西高鐵通了,代縣西站如何匹配建文化風情小鎮,應盡力協調,為代縣服務。

世界華人企業家協會副主席陸惟華是本次諮詢會特邀的嘉賓,他認為陽明堡飛機場遺址太簡陋,碑的石頭不好,地圖也太小,八路軍參戰戰士的名字應寫在碑上面,遺址上也缺少一句形象宣傳口號。這裡是第一次打破日軍不敗神話的地方,反法西斯是永恆的主題,抗日題材永遠不會過時,可以在遺址上修建一座博物館。

只因一次諮詢會,古鎮復興的一團火便燒起來了。陽明堡鎮黨委鎮政府在會後迅速成立了歷史文化名鎮振興鄉村戰略攻堅領導組,下設多個小組負責任務的落實。由專家組張翼、楊繼東、楊美俊等近期到北京密雲古北水鎮考察建築方式、經營、管理模式;邀請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院長、教授李書吉組成科研團隊到漢廣武古城考古研究,為建設遺址公園做技術、文物申報準備工作。由鄉賢劉文禮組織籌資,在國道上新建標誌性牌樓建築,與西關牌樓相呼應;楊氏古建文化傳承人楊美俊也願為歷史文化名鎮的修復和保護從資金、技術等方面做不遺餘力的支持。此外,現任山西省經濟轉型與企業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的閆樹娟曾在陽明堡插過隊,在這次活動中,她把自己當做“主人”,跑前跑後,自願做聯絡人,為陽明堡的發展做點事。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功成因為有我——為家鄉鄉村振興添磚加瓦”這是主辦方和所有參會人員共同的心聲。可以肯定地說,陽明堡鎮近百年在建設上和經濟上無大建樹的歷史將成為過去。古鎮的復興,任重道遠,我們將美好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