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龜,自古就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神話傳說中,龜都被奉為神靈。時代越久遠的龜,似乎越受到人們的愛戴,也越顯能示其特殊的價值——十年的龜,是家裡的愛寵;百年的龜,是動物園的明星;千年的龜,是殷商通靈的寫字板;萬年的龜,是古人類享用熟食的大鍋;而億年的龜,就是古生物學家的至寶——可以用來解讀生物演化歷史,向世人展示這類奇特的爬行動物,在漫長歲月裡“改頭換面”的不凡故事。

就在近日,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和吳肖春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報道了他們在中國貴州省新發現的一種古龜化石——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它來自遙遠的三疊紀,是現代所有龜鱉類的遠祖,距今已有2.28億年“高齡”。

這隻“中國神龜”的現世,讓古生物學家們甚為興奮。因為它即將揭開的,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中百年未解的“歷史懸案”。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龜骨驚奇,天生“反骨”

龜長相呆萌,令人著迷的同時,又全身是迷。如果真要說某種脊椎動物是“骨骼驚奇”的話,那一定是龜。

驚奇之一,在於現代的龜類和現代的鳥類一樣,無一例外的都長著“無齒”的角質喙。它們在演化道路上,都不約而同的徹底拋棄了牙齒這一重要的進食工具。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龜和鳥都有角質喙,露出“無齒”的笑容。

另一個奇特之處在於脊椎骨。龜類無論是頸椎、背椎還是尾椎,數量都比其他脊椎動物少很多——短小的脖子只有8節頸椎,軀幹僅9節背椎,尾巴也很短小。

不過,要說龜類最奇妙的結構,還是在於它們的殼。每隻龜都“身懷二甲”——上面一部分是背甲(carapace),像古羅馬建築的穹頂,罩著整個軀幹,由劇烈變形的背椎、肋骨和與之融合的骨板拼接而成;下面一部分是平坦的腹甲(plastron),保護著腹面。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龜的解剖。

這就好比把一隻正常脊椎動物的肩胛骨和骨盆“拆解重組”,統統塞到胸廓裡,然後再“拿走”後背和腹部的所有肌肉,從“肉包骨頭”變成“骨頭包肉”。足見,龜殼是個“反骨”的逆天設計。

無齒的角質喙,反轉的胸廓,包裹全身的背甲和腹甲,小短脖和小短尾,再加上渾圓的“五頭身”,龜彷彿是從天而降的外星生物,在脊椎動物圈兒裡算得上是獨一無二了。

那麼,這些逆天生長的身體結構從何而來?龜的牙齒何時開始退化?最古老的龜有殼嗎?它們起源於陸地還是海洋?

自從歐洲的博物學家第一次解剖龜類以來,這些謎團就困擾了人們近兩百年,成為了古生物學家、發育生物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都亟待解答的問題,甚至可被視為演化生物學“皇冠上的(一小顆)明珠”。

“有希望的怪物”,身世難解

在1887年,難題似乎有了一絲轉機。德國發現了2.1億年前的

原顎龜Proganochelys),是當時已知最古老的龜。但它除了顎部有牙之外,大部分身體結構和現代龜類並無二致。

原顎龜固然重要,可惜沒能解決龜類起源的根本問題。因為截至當時,都沒有發現“似龜非龜”的過渡物種,龜類的奇特身體結構似乎是“突然”出現的,在隨後的2億年裡幾乎沒變。

由於缺少證據,當時的古生物學家無奈地借用了一種“離經叛道”的理論——“Hopeful Monster”,即“有希望的怪物”——來解釋龜的起源。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Hopeful Monsters

自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提出以來,生物學家們一貫認為生物解剖結構的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Hopeful Monster”這種理論最早由遺傳學家Goldschmidt提出,他認為:大部分生物的演化,在物種內是由微小突變長期逐漸積累而成;但那些造就全新生物類型的新形態,則可能是由發育模式的巨大轉變來實現的。後者相對前者更為迅速,且常常對生物體有害,只不過,一旦這些monster(怪物)受到環境青睞,就能獨闢蹊徑,大展宏圖,變得hopeful(有希望)。

所以,龜真的是這樣一種突然間產生的“有希望的怪物”嗎?或是僅僅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

東海現神龜,名曰“始喙”

近十年來,幾件重要化石證據的陸續出現,漸漸破解著這個謎團。

2008年,在原顎龜發現120年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李淳和吳肖春等,在《自然》雜誌上報道了中國貴州關嶺發現的2.2億年前的齒龜(Odontochelys

齒龜比原顎龜更古老,而且和其他原始的爬行動物一樣,顎部和嘴巴邊緣都長了牙。齒龜成體體長40釐米,中等大小。與原顎龜相比,齒龜僅有腹甲而沒有背甲,與現代龜類胚胎中先長腹甲再長背甲的現象一致。這項古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不謀而合的發現,堪稱經典。

不過,齒龜化石保存一般,頭骨細節依然是個謎。發現於淺海沉積物中的齒龜,是否說明龜類就起源於海洋,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Odontochelys 齒龜,Odonto是“有牙的”意思,chelys是“龜”。

2015年,在原顎龜的老家斯圖加特,德國古生物學家Rainer Schoch和Hans Sues爆出了2.4億年前的祖龜(Pappochelys,也登上了《自然》雜誌。與齒龜相比,祖龜口中的牙齒更多,體型更小,其成體體長僅20釐米。它既無背甲也無腹甲,腹部骨骼剛剛開始合併,肋骨加寬,比齒龜更原始。

但可惜祖龜骨化石太零碎,研究中難免有主觀性的骨骼復原,實在難以讓人信服,甚至有的古生物學家懷疑它並不是龜。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Pappochelys祖龜,Pappo是“爺爺”的意思。

2018年8月,同樣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淳和吳肖春主導的團隊,同樣是在貴州關嶺,一隻新的龜類化石橫空出世——它就是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這一次,來自貴州的第二隻“中華神龜”也再度登上了《自然》雜誌。這隻長達兩米、保存完整的海怪,是破解龜類起源“懸案”的關鍵一環。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Eorhynchochelys始喙龜,Eo是“起始”的意思,rhyncho是“喙”

要填補歸類演化的空缺,古生物學家們必須找到一隻丟失了部分牙齒、肋骨加寬但沒有腹甲、脊椎數目比現代的龜要多、長著長尾巴等過渡特徵的古龜化石,而始喙龜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這種“四不像”的模樣,讓始喙龜看起來像不同生物的“嵌合體”。

先來看看頭部。始喙龜三角形的腦袋神似鴞頭,前頜骨和齒骨的前端牙齒退化,表面有不規則的刻點,很可能長著似鳥喙的角質喙。這使它成為了第一隻吻端牙齒消失並長出角質喙的龜類,比它古老的祖龜和更年輕的齒龜的嘴裡都長滿了牙。可見,在龜類演化過程中,牙齒的退化和出現,不止發生過一次。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始喙龜化石頭骨背面,只保存了右半邊臉,穿過眼眶能看到顎面的牙齒。

再看身上的殼。始喙龜具有龜的身形,頸椎與背椎數量相對於其他爬行動物已明顯減少,12對肋骨向背面排開,而沒有圍攏成胸腔,且各自前後加寬,形成葉狀。它的龜殼已初具雛形,腹甲缺失,背甲還是“半成品”。

最後看尾巴和四肢。始喙龜的尾部長而粗壯,似蟒蛇,尾椎多達56節,表明早期的龜類有粗壯的長尾巴,和海鬣蜥類似。它的四肢很粗壯,腳掌寬大而且有利爪。始喙龜長長的尾巴適合游泳,而結實的四肢又可以支撐身體,爪子也許能用來挖掘。可見始喙龜是類似鹹水鱷一樣的兩棲型爬行動物,這表明龜類既不是起源於陸地,也不是來自於海洋,而可能誕生在海濱環境。

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中國南方處在特提斯洋的東岸,經過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海底沉積物被抬升剝蝕,形成了峰叢林立的喀斯特地貌,坐落於如今的雲貴高原。昔日暢遊古洋的海怪,此時則藏匿於山野。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始喙龜頭部復原圖。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始喙龜生態復原圖。

綜上所述,始喙龜這一奇異“嵌合體”,在形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填補了牙齒退化、肋骨加寬、脊椎數量縮減等形態空缺,還暗示著龜類很可能起源於水陸交界的環境。

它的出現,也終於把龜類起源的化石證據,從點連成了線,讓人們清晰的看到了“祖龜——始喙龜——齒龜——原顎龜”,這條“祖孫四代”的完整演化序列,也說明龜類看似“突然出現”的獨特身體構造,是一步一步逐漸轉變而來,“有希望的怪物”,恐怕也不那麼怪了。

困擾我們兩百年的龜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歷史,因為來自中國的關鍵化石,正日益清晰。

亞歐大陸東西兩端,中德兩支頂級古生物團隊,彷彿高手過招,輪流在兩國西南部——貴州和斯圖加特,年代相近的地層裡交替“抽牌”,拼出一張龜類早期演化的圖譜。也能說得上是無巧不成書,無奇不矚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