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踢中超,一念「天使」,一念「魔鬼」

外援踢中超,一念“天使”,一念“魔鬼”

互聯網+體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金立剛

紀胖說:中超在成長,中超外援的思想也在發生轉變。從藐視到無限“熱愛”,許多外籍球星甚至希望有朝一日來中超踢球。不過,中超的外援並不都是如此,他們中的有些人來中超只是為了錢,甚至有些人即使用錢也暖不熱那顆冰冷的心。

2017-18賽季,中超吸引了世界各地近90名外援加盟,今天的中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

近年來,在資本助力下,中超引入了為數不少的著名教練和球星,甚至被外界冠以“燒錢”模式,招致一定的質疑。不過事實是,隨著知名教練和球員的加盟,中超的競技水準、上座率、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在逐漸提升,在世界範圍內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多外籍球員會借中超抬價,更有甚者,會謊稱收到中超報價。

說起中超的“大牌外援”,從廣州恆大的羅比尼奧、上海申花的登維斯,再到華夏幸福的熱爾維尼奧、上海上港的奧斯卡,這些以前只能通過賽事轉播看到的大牌球星現在都在中超踢球,他們的到來既讓球迷大飽眼福,也讓中超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不過,外援畢竟具有很大不確定性,他們來中超踢球目的不一,有的是為了撈金,有的是為了找一個暫時的棲身地,而且他們隨時都有可能不辭而別。

2018年8月5日,對於天津權健足球俱樂部來說,糟糕透了。這一天,是維特塞爾歸隊的最後期限,天津權健翹首以盼,結果卻等來了維特塞爾不辭而別另尋他主的消息。

多特蒙德俱樂部官方當天宣佈維特塞爾加盟球隊,意味著這位比利時足球名將違背了去年與權健簽訂的5000萬歐元超級合同,放棄了近2000萬歐元年薪,甘願前往報酬遠沒有中超高的歐洲足壇。

29歲的維特塞爾正處於當打之年,他的離去給了權健當頭一棒。從加盟到離開,維特塞爾始終是權健的攻防核心,他是全能型中場球員,能攻能守,控球和護球能力無人能及。他的離開將打破權健原有的以維特塞爾為核心的戰術設計。

而且亞冠聯賽開打在即,中超夏季轉會窗早已關閉,權健無法引入新援,這種處境導致權健無法享受亞冠聯賽3+1的外援政策,情況對權健很不利。

維特塞爾在中超第一賽季出場27次,進4球,這樣的成績與他的高薪很不匹配。如今一聲不響地離開,令權健球迷失望,認為他缺少仁義。其實,早在2017年10月,維特塞爾曾向媒體公開透露,中超給出的高報酬是吸引他的主要原因。所以,離開中超是早晚的事情。

維特塞爾只是外援在中超裡“進出”的一個縮影。這些縮影背後,有欣慰,也有遺憾。

01-微笑

外援孔卡曾兩度迴歸中超,不單單是為了錢,還有對中超的感情。2011年7月,巴西著名球星孔卡從弗魯米嫩塞俱樂部轉會恆大。他經歷了中國足球走入“大時代”的全過程,並深刻體會到恩寵、掙扎和落寞。孔卡的命運也隨著中國足球的步伐,隨波逐流。

1000萬美元轉會費、700萬美元稅後年薪,創造了當時的中超紀錄。中超堅信,孔卡的到來,能提升中國足球整體形象,還能刺激更多頂級外援前來中國效力。

孔卡在中超一共踢了四個半賽季。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孔卡為恆大贏得三個聯賽冠軍和一個亞冠冠軍,還當選了那一年聯賽MVP。

不過,由於地域文化差異,讓孔卡一度很難適應中國,2014年1月,孔卡離開恆大,迴歸弗魯米嫩塞。

一年後,因巴西俱樂部內部問題,孔卡決定重返中超,轉會上港。孔卡在迴歸時告訴媒體:“這一次踢中超,除了錢,還有對中國的感情。”

2015-2016兩個賽季,孔卡效力於上港,出戰58場,貢獻了17個進球和11次助攻。之後,孔卡受傷,帶著不捨離開中超。

門將薩沙·彼得羅維奇讓中國足協啟動保護國內門將模式。中超聯賽沒有外籍門將是甲A時代規則的延續。1999年,山東魯能取得甲A聯賽、足協盃賽的雙料冠軍。冠軍得來不易,頭號功臣當屬魯能外援門將薩沙·彼得羅維奇。這位前南斯拉夫替補國門,在1999年被山東魯能主教練桑特拉奇慧眼挖走,隨即在1999-2000賽季26場比賽中,僅失13個球,創造了賽季失球最少記錄。

薩沙·彼得羅維奇的到來,讓國內守門員擔心不已。他們擔心所在的俱樂部效仿魯能引進外援門將,那就意味著自己走向失業邊緣,於是有人提議足協取消外援門將。2000年足協作出決定,發佈禁止使用外籍門將的通知。

足協給出這樣解釋,禁止引進外援門將是為了讓國內門將有充裕的上場時間,以此來提高本土門將競技水平。

中超聯賽沒有外籍門將是甲A時代留下來的規定,到了今天還在執行,也許有一天這一規定會被打破。

02-冷漠

不管怎樣,類似維特塞爾的逃離,在中超經常上演。

效力上海申花的特維斯綽號“野獸”,是阿根廷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前鋒之一。2016年12月29日,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正式宣佈特維斯加盟申花。據相關人士透露,特維斯與申花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工作合同,轉會費為1100萬歐元左右。英國媒體報道稱,特維斯的週薪達到了61.5萬英鎊。特維斯的年薪幾乎是當時C羅和梅西的總和。

不過,特維斯在比賽中的表現卻讓人大為失望,招致球迷和球隊的不滿,令人詫異的是,此後,特維斯不僅沒有大的改變,甚至還萌生離開的念頭,他用退役威脅申花與其解約,他對俱樂部的態度讓申花極其不滿。

今年初,上海申花官方宣佈與特維斯解約。特維斯在申花期間,代表申花出場20次,包括16次中超出場、1次亞冠出場和3次足協盃出場,總共打進了4粒進球,這個身價和效率,讓人難以接受。

多特蒙德的主力前鋒巴里奧斯加盟中超,一度被廣州恆大看好,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巴里奧斯加盟不到兩個月就自導了一場出走鬧劇,接著又以罷賽要挾恆大,甚至為了離開中超汙衊恆大欠薪,最終在恆大的強硬態度下道歉。他與中超的緣份自然也走到了盡頭。

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超這個舞臺,並不像我所期待的一樣,自己並不缺錢,只想離家人和朋友更近一點。”

廣州恆大外援中後衛金英權“身在中超心在西歐”的態度同樣讓恆大俱樂部無奈。他甚至放言,只要能去歐洲踢球,哪怕降薪也可以。

2012年7月,金英權開始效力恆大,時至今日,為恆大蟬聯冠軍立下汗馬功勞。他在球場上的表現贏得了恆大俱樂部的認可。

此前,媒體就曾曝出金英權要去歐洲踢球,但最終無疾而終。業內人士分析,恆大的高薪羈絆了他的行動;另外,金英權缺乏自信,擔心去歐洲打不上比賽。

如今不一樣了,金英權在俄羅斯世界盃的表現讓他自信心爆棚,金英權在比賽中的穩定發揮,讓他在韓國隊的後防線表現得最為亮眼。金英權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勝任歐洲聯賽。

廣州恆大6年的培養,只能留住了金英權的身體,卻無法留住他的心,即使是金錢也無能為力。

03-新政影響

為了遏制中超不計成本的燒錢、過於依賴外援的現狀以及培養國內球員的目的,2017年,中國足協公佈了2018賽季中超外援+U23球員新政策。

政策要求,每場比賽外援出場人數不得超過3人,至少一名U23(全名為亞足聯U23錦標賽)球員首發, U23球員出場人次將至少與外援出場人次相等。中超外援全年註冊從7人縮減到6人,冬季轉會為4人次,夏季轉會為2人次。

政策嚴重影響亞冠聯賽的球隊,亞冠引援政策為3+1。政策也直接影響了中甲聯賽,每場出場外援從3人直減到2人。

新賽季夏季轉會窗口只可以註冊4名外援,聯賽只能派遣3名外援上場,亞外很可能只踢亞冠,無法在中超取得註冊。

針對政策,恆大作出決定,金英權被撤掉,這意味著本賽季他在中超將處於無球可踢的尷尬境地。目前,金英權與恆大達成共識,回到韓國進行個人訓練。

金錢,歸屬,夢想,政策……不管外援出於何種目的選擇離開或加入中超,中國足協和中超俱樂部都應反思一下,中國足球事業應該朝怎樣的方向發展。

外援的到來暫時讓球隊在中超賽場上取得不錯的戰績,但依靠外援這劑“西藥”無法標本兼治“中超”的頑疾。

筆者認為,外援踢中超,如同一把雙刃劍,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積極一面:頂級外援的加盟,為無法去西方足球強國比賽的本土球員創造了同場競技的機會,這對提升個別本土球員的水平有幫助。

消極一面:大牌外援不斷加入,讓俱樂部之間變成了資本的軍備競賽,球隊為了勝利,寄希望於外援的“一腳抽射”來解決問題,大批本土球員在中超得不到上場機會,只能混跡預備隊聯賽、中甲甚至中乙。利益面前,中超也不會把太多精力放在足球青訓培養上面。

04-J聯賽的啟示

從足球商業價值看,外援去留屬於正常,無可厚非。不過,中超留不住外援的根本原因很複雜,包括政策導向、足球人口、後備力量、職業道德都是影響的因素。這方面中國應向日本學習。

在中超聯賽步履維艱的同時,幾乎與中超同一時期的日本職業足球聯賽(J聯賽)卻一路崛起。這歸功於日本足協合理的政策和先進的管理理念。

J聯賽誕生初期,並不設升降級制度,為吸引球迷,增加比賽刺激度,每場比賽只有輸贏。當時的日本,世界排名40開外,國內賽事上座率低。幾十年來,日本一直效仿巴西,推行一貫制,並實行完善的足球訓練教學大綱。J聯賽的出現,引來了包括名將濟科、鄧加在內的許多巴西球星。巴西球星加盟讓J聯賽的水平提高了一個檔次。

3年後,日本男足有了質的飛躍,位列世界第21位,聯賽平均上座率達到2萬人。反觀中國足球,一路走的跌跌撞撞,我們曾經模仿過阿根廷、德國、荷蘭等風格,但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打法和風格,即使現在依然如此。在世界盃上,中國也不及近鄰日本和韓國。

1996年奧運會,日本男足以1:0擊敗巴西,讓日本足球更加自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間接影響了日本足球的發展,聯賽上座率持續下降,贊助商停止投資,俱樂部紛紛破產。日本足協意識到,足球發展不應只看短期成效,更要為日本足球未來搭建發展平臺。

隨即,日本足協做出一系列調整,鼓勵職業俱樂部與學校、民間俱樂部發展,積極與本土企業建立合作關係,並下大功夫為青少年普及足球運動。事實證明,這種改變幫助日本足球解決了危機。

如今,日本足球註冊青少年球員超過100萬,日本J聯賽嚴格的梯隊建設也為日本足球輸送了大量優秀球員。在出戰俄羅斯世界盃的球員名單中,有14名球員效力於歐美頂級聯賽,他們都是從日本本土最頂級的青訓體系培養出來的。

反觀中國,在人才梯隊建設上,國內除了山東魯能外,其餘球隊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梯隊建設往往漠不關心或置於次要位置,年輕隊員培養的缺失也直接影響了俱樂部的戰績。

而且日本球員的文化教育水平高,有自學成才也有高校畢業,日本注重文化和道德素質培養。中國的現行體育體制存在缺陷,很多球員文化基礎薄弱。

不可否認,中超確實在近兩年取得了長足進步,正如前面所說,上座率、影響力和商業價值都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總讓人感覺這些成績很縹緲,根基不穩。用“燒錢”方式引入外援,可以維持聯賽熱度和引援俱樂部的聲譽,但如果中超自身沒有實質性成長,一旦外援大潮退去或是資本力量減弱,中超還能維持現在的聲譽和影響力嗎!當中超有了與自身水平並不一致的高關注度與場外“熱錢”,競相購入高水平外援也就在所難免了。這種非理性引進外援方式,充滿各種未知,不會長久。當“熱錢”散去,中超聯賽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後,再去談論引援,那些適合中超的生態環境才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