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應說兩句話

清明節應說兩句話

正在度過的清明小長假,給緬懷思念親人的人們提供了祭祀先賢、慎終追遠的珍貴時光,在各地的烈士陵園、先人墓地,紀念、祭掃的人絡繹不絕,與此相配套的清明文化也方興未艾,許多祭祀用品銷量大增,焚燒紙錢的爐灶旁整天香火繚繞。甚至在一些城市的路口,夜裡也有一些回不去老家的人們眺望著遠方,跪拜先祖,遙寄哀思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中國人歷來重視清明祭祀習俗,借這樣一個日子來表達對先輩的緬懷和感恩,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從而找到當代人的心靈原鄉。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一個節日,也是一個節點,用來標註逝去與過往、銘記與傳承,給人們心靈以撫慰,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感懷前輩的恩德與風範。從傳統節日中可以窺見一個民族的精神素養。

清明節應說兩句話

但我以為,清明,又不能只講祭祀先賢、慎終追遠這一句話,還應講一句話,這就是啟迪勵志、立德育人。緬懷往昔,是為了激勵現在;心念先祖,必須做到不忘初心;祭奠逝者,重在呵護新生。現實生活中,常常見到這種情況,有的人家中長輩活著時並不珍惜,對他們衰老階段的需求顧及不夠,有的甚至虐待、遺棄長輩,但一旦長輩逝世卻表現得悲痛欲絕,大操大辦喪事,陪葬用品也是越來越奢侈豪華,一個骨灰盒動輒幾萬數千,一塊墓地動輒幾十萬、上百萬。有的祭奠先烈時感恩涕零、信誓旦旦,但走出烈士陵園又恢復消極鬆散狀態,學習工作提不起精神來,實際行動完全不對號。這種態度是不正確、不足取的。

國有史,家有譜,人有志。文明的延續,傳統的繼承,在於一代代人的思想自覺和道德修煉。清明時節,親近自然,品味春天,祭祀先祖,慎終追遠,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護佑歷史,期冀未來,汲取美德,傳承文明。緬懷和祭祀只是清明的上篇文章,正心勵志、積極前行應是清明的下篇文章。只有兩者兼顧,上下篇文章一起做,才能真正實現清明的意義和目的。

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2018.4.7於旅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