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化有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化有戲

懷化,一方多姿多彩的土地。全市有少數民族縣5個,有6個傳統戲劇類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目前全省市州中最多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化有戲

辰河高腔《眉目之間》演出劇照。 張章 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化有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化有戲

漵浦縣辰河目連戲保護傳承中心,教師在指導“00後”接班人練習基本功。(資料圖片)肖輝 攝

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通訊員 楊芷清

進入秋季,高溫依然不退。在漵浦縣城梨園茶樓,每天中午有辰河目連戲專場演出,雖要掏錢購票觀看,但場場觀眾爆滿。戲迷喝茶品戲,樂在其中。

漵浦辰河目連戲曾沉寂30來年,隨著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雪峰山麓“重出江湖”。在懷化市,與辰河目連戲相繼“復甦”的,還有儺戲、辰河高腔、陽戲、侗戲等瀕臨絕跡的傳統戲劇。現在,各類非遺傳統戲劇保護傳承中心、示範基地、戲劇協會等遍佈懷化市城鄉,全市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戲劇類項目有6個。

懷化非遺傳統戲劇保護項目枝繁葉茂,得益於該市較好地把握了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等辯證關係。

1 戲種多樣,群星閃爍

懷化,一方多姿多彩的土地。全市有少數民族縣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超過40%。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地方戲劇劇種多樣,歷史悠久。

懷化市藝術館負責人介紹,該市新晃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漵浦辰河目連戲、辰溪辰河高腔、通道侗戲、鶴城上河陽戲6個項目先後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是目前全省傳統戲劇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最多的市州。

從戲種保護類別看,全省共有13類項目,其中懷化有5類。從戲種保護單位看,全省共有31個國家級保護單位,懷化佔6個。從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戲劇省內地域分佈看,目連戲、侗戲只有懷化入選;儺戲有4個縣,其中懷化佔2個,是全國儺戲核心聚集區之一;陽戲分佈在懷化鶴城和張家界;高腔在全省有懷化辰河高腔、瀘溪高腔、常德高腔。

懷化還有漵浦儺戲、麻陽花燈戲、會同儺戲、辰溪木偶戲、社塘木偶戲等5個省級非遺戲劇,以及民間社班延續下來的漢戲、祁戲、桂劇等,如群星閃爍。

“目連戲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戲祖’。最早文字記錄見諸南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漵浦縣74歲的民間表演藝術家張東霞介紹,辰河目連戲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民間祭祀戲劇之一,號稱48本目連戲。“父輩那一代,祭祖、辦紅白喜事等,都要演辰河目連戲。遇到大主顧,48本目連戲足足要演48天。”張東霞說。

辰河目連戲曾被評為省“十大民間文化遺產”。上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懷化開展辰河目連戲演出,全國21個省份以及加拿大、法國、日本等國的170多位專家學者前來觀摩。

新晃侗族儺戲“咚咚推”被譽為華夏第一“跳戲”,演唱時全戴面具。令人稱奇的是,其表演根據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隻前腳呈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隻後腳又呈一個三角形。

辰河高腔現有曲牌168首,辰溪縣現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原創高腔曲牌聚集地。鶴城陽戲先後到亞、歐、非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20餘次,獲得法國安德羅斯榮譽勳章、法國最佳演出獎等大獎。埃塞俄比亞總統看了鶴城陽戲精彩演出後,還曾親自設宴款待劇組人員。

2 戲外堅守,傳承為本

今年5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了第5批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懷化辰州儺戲傳承人聶滿娥、侗族儺戲傳承人龍景昌榜上有名。

戲劇是“角兒的藝術”,其傳承和發展的核心是人才。懷化精心培養優秀非遺項目傳承人,湧現了一批堅守傳統技藝的傳承人。辰河高腔代表性傳承人石蘭英2016年從辰溪高腔劇團退休後,堅持教徒傳藝,自掏腰包6萬元組建辰溪田灣鎮辰河高腔協會,吸納會員30餘人,組織當地傳承人發掘經典高腔曲牌100多個。侗戲傳承人吳尚德、漵浦目連戲傳承人謝杏文等國家級非遺戲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人老身不閒,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對戲劇開展搶救性記錄保護。

遺產,重在傳承。懷化各地傳統戲劇保護傳承中心、國有院團以及民間劇團廣泛開展“傳幫帶”活動,湧現出一批堅守戲劇崗位的老藝人、名藝人,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加入戲劇隊伍。

懷化還通過院團改革、非遺名錄體系建設、項目搶救性保護、搭建戲劇平臺、設立傳承人經費補助等,強化戲“外”保護,不斷營造良好文化生態。

目前,懷化6個國家級非遺傳統戲劇、5個省級非遺傳統戲劇,均由當地國有專業戲劇保護傳承機構或非遺保護中心保護。全市恢復了200餘個古戲臺,新建公共戲臺2000餘個。建成新晃儺戲“咚咚推”、漵浦目連戲等21個傳統戲劇傳習所(基地)。全市500多個業餘文藝團體均能表演非遺傳統戲劇節目。

8月23日,記者走進漵浦縣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劇場,在張東霞、向克群等8名老藝人指導下,30名“00後”學生正在練習基本功,老師和學生都大汗淋漓。

漵浦縣文體旅遊廣電新聞出版局負責人說,這批學員是去年招考進來的。縣財政每學期投入60萬元,用於老師工資、學員補貼、器材購買等。去年還投入700萬元,對劇場進行了改造。多管齊下的保護與傳承,全縣能上臺的目連戲演員已有1200餘人。

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懷化廣泛開展“非遺戲劇進校園”活動,將懷化實驗小學定為非遺保護傳承中心試點單位,組建了小陽戲演員班等非遺戲劇班。新晃貢溪中學被定為儺戲“咚咚推”傳承學校,每週一至週四下午戶外活動時,傳承人前來給學生上課。懷化校本教材也有陽戲等傳統戲劇教學課程,傳統戲劇由“進校園”變成“駐校園”,“送非遺”變成“種非遺”。

懷化還先後開展戲劇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傳承傳播等保護性活動。全市6個國家級非遺傳統戲劇項目單位新挖掘、整理、排演傳統劇目29部。市裡組織專家學者挖掘整理,公開出版了有關懷化傳統戲劇的書籍10餘部。

3 推陳出新,走出山門

7月4日晚,現代革命歷史戲劇《侗山紅》在長沙實驗劇場首演。這部由懷化市鶴城區陽戲保護傳承中心精心打造的力作,以紅軍長征通道轉兵為背景,講述了通道芋頭侗寨收留救治兩名受傷紅軍戰士的動人故事。全劇跌宕起伏,演到精彩處,全場掌聲雷動。

“這是我們創新內容和形式的一次嘗試。”鶴城區陽戲保護中心主任黃瓊介紹,新劇既有陽戲的特點,又融合了侗族地區的特色音樂,運用現代舞臺表演形式,還採用了高科技聲光電舞美設計。

絢麗多彩的人類文化,從來就不是靜止的狀態。人類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不會一成不變。懷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保護不等於保守,傳承不是簡單繼承。傳承人既要追求本真,又要推陳出新,讓非遺傳統戲劇具有持久魅力。

傳統戲劇,如何融進當代舞臺?“傳承與創新,一個不能少。通過創新不斷融入大眾生活,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懷化非遺保護方面的負責人說。

沅陵縣七甲坪鎮儺戲表演隊隊員都是當地農民,他們演出的儺舞《儺之戀》融入民間舞蹈,極具遠古原始舞蹈風格,大幅度的舞蹈動作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奪得去年“歡樂瀟湘”專場匯演一等獎。

漵浦縣龍潭花燈戲協會對當代發生在身邊的故事進行加工整理,推出了《龍潭美龍潭紅》《袁隆平在龍潭》《一個也不能少》等10多個新劇目。這些戲劇的編劇叫姜慶華,從省直機關退休後,去年回家鄉安居。

“在繼承傳統戲劇的基礎上,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賦予地方戲劇新的生機和活力,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姜慶華說。

文化的活力還在於交流。懷化市鼓勵非遺傳統戲劇“走出山門”,擴大影響,打造演藝品牌。

2015年,新晃貢溪鎮田路村天井寨儺戲班受邀赴浙江烏鎮參加第三屆國際戲劇藝術節。期間,儺戲“咚咚推”表演了18場。這次戲劇節中,大部分劇目是交替上演,但“咚咚推”一天不落。國內外300多個劇目中,“咚咚推”成為少數幾部被戲劇節“五星”推薦的劇目之一。

如今,傳統戲劇“走出去”成為香餑餑。去年來,懷化非遺傳統戲劇先後赴法國、泰國、韓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以及上海、深圳、山東、浙江等地演出,向世人展示了懷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