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爲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蒙古帝國曾經拳打亞細亞,腳踢歐羅巴,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然而卻在東征日本時被這個彈丸小國兩次擊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元帝國

1274年的蒙古帝國已經橫跨歐亞大陸,國土面積極其遼闊。然而忽必烈的頭號敵人南宋並沒有被征服。除此以外他還有一個想要征服的對象,那就是海對面的日本。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忽必烈想要征服日本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為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把日本形容為盛產寶石和黃金的地方(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也有說是日本和南宋一直保持盟友關係,會在蒙古南下時支援南宋。如果能讓日本臣服,就不必擔心腹背受敵。這個觀點我覺得不成立,忽必烈南征北戰,不可能是軍事白痴,僅僅因為日本在南宋的東北面就判斷兩者聯盟?!無論什麼原因,黃金家族的祖訓是這麼說的——讓太陽照到的地方都成為蒙古人的牧場!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馬可波羅

忽必烈想征服日本也算是有理有據,在先後派出六次使節要求日本投降而未得答覆後,忽必烈聯合高麗組成三萬餘人的軍隊進攻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元軍輕鬆擊潰對馬和壹岐兩島的守軍,登陸九州。這得到兩島淪陷消息的九州各藩武士,早已在海灘上嚴陣以待,一方是冷兵器時代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一方是戰鬥意識極強的日本武士。兩支戰術特點完全不同的從未謀面的軍隊,在此發生了碰撞。結果剛一交手,日本就吃了大虧,主要是武士的戰鬥方式極為落後,一個家族的武士和郎黨組成各自獨立的作戰單位,各打各的,沒有統一調度,投入戰場的時間也先後不一,毫無協同,而且武士們相當熱衷“一騎討”,以單個武士為核心,帶領郎黨衝到近前,然後自報家門。就和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雙方將領上前單挑,問“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可惜蒙古人不吃這一套。面對混亂的日軍,元軍的集群進攻勢如破竹。此外,元軍在武器上也有巨大的優勢,蒙古弓箭射程和威力都遠遠大於日本的竹弓,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回回炮和震天雷。元軍雖然取得戰場主動權,但孤注一擲的日本武士們頑強的戰鬥力還是給蒙古人造成了巨大傷亡,重創元軍副帥劉復亨,面對不斷加入戰場的日軍,元軍將領對日軍兵力產生了誤判,判斷超過十萬人,於是激戰二十幾日後元軍撤退,由於天氣太差,元軍遭遇暴風雨,損失慘重,只有一半軍隊安全返回。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日本武士

1279年忽必烈滅掉南宋後,於1281年出兵十四萬再次遠征日本,史稱“弘安之戰”。這時的日本早已對第二次蒙古入侵做好了準備。不僅加強了弓箭的威力,還在沿岸重要地區構築了大量矮牆工事。以至於元軍到近海時找不到可以登陸的地點,只能將戰船作為陣地。而元軍幾次強行登陸作戰都以失敗告終,始終突破不了日軍工事。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戰事中,元軍補給困難,又遭到風暴,艦隊遭遇毀滅性打擊,最後撤回的軍隊不到十分之一!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渡海作戰

曾經盛傳的所謂神風擊潰元軍的說法不可相信,因為風暴發生都是在每次戰爭之後而非戰爭之前,和朱棣起兵造反時大風助勢完全不同,也有日本學者考證當時並沒有颱風記錄,推測元軍可能遭遇的是別的惡劣天氣。就連1910年日本教科書也是日本軍民努力奮戰擊退元軍,看來這是日本民族一直以來的傳統啊!而到了二戰後期日軍節節敗退,“神風退敵”的說法逐漸流行,乃至有了“神風特攻隊”這樣畸形的產物,想必也是日本窮途末路,轉而求助神靈的瘋狂表現吧!

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戰無不勝,為何卻始終征服不了日本?

二戰日本神風特攻隊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涉及政治問題。歡迎大家和不懂君探討交流哦!也請批評指正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