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的數學——走進數的世界

絢麗的數學——走進數的世界

前言:在自己前些時間進行一個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培訓時,在電腦中找尋自己實踐過的案例,偶然發現了這個案例。回想當初實踐時可能設計有些超前,現在看來感覺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本課例還是有些理論落角點的。

絢麗的數學——走進數的世界

單元概述:

《走進數的世界》,是七年級數學(上)第一章“有理數”中的數學史話“負數”為切入點,學生依託動態交互系統,通過基於網絡的自主學習,鞏固基礎知識,形成有理數知識系統;藉助網絡資源,查找數的發展歷史,理解數與人類發展進程之間的關係;通過維客協作創作關於數與人類生活關係的小文章發展高級思維;以演示文稿或出版物的製作展示學習成果,提升信息技術素養,發展21世紀技能。

本單元是“絢麗的數學”系列項目之一。本學期我還將設計三個系列單元:多彩的數學符號、方程的由來、神奇的幾何。

涉及的學科領域

數學 社會 信息技術 語文

年級:七年級 所需課時數 :4課時

針對本單元的課程標準:

總體目標: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目標:理解有理數的意義,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會比較有理數的大小。藉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會求有理數的相反數與絕對值(絕對值符號內不含字母)。掌握有理數的加、減、乘、除、乘方及簡單的混合運算(以三步為主)。

教學建議:在數與代數部分,可以穿插介紹代數及代數語言的歷史,並將促成代數興起與發展的重要人物和有關史蹟的圖片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也可以介紹一些有關正負數和無理數的歷史、一些重要符號的起源與演變、與方程及其解法有關的材料(如《九章算術》、秦九韶法)、函數 概念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等內容。(引自:初中數學課程標準)

學生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1、經歷閱讀和探索數的發展歷史,瞭解負數的由來,有理數的意義。

2、經歷自主學習,鞏固有理數的運算,負數應用等知識體系。

數學思考

1、經歷對數軸的學習,初步形成數形結合思想。

2、經歷探索數字小遊戲,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

解決問題:

1、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3、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1、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2、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信息技術素養:在數學學習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提高網絡使用、WORD使用、PPT使用、畫圖工具使用能力。

解決問題:

內容性問題:

1、什麼是負數,負數的意義是什麼,你能列舉哪些生活中負數應用的實例呢?

2、什麼是有理數,你能準確迅速地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理數的運算嗎?

3、什麼是數軸,數軸的意義是什麼?

4、什麼是相反數、絕對值,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發展性問題:

1.數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數將會怎麼呢?你能描述一些這樣的場景嗎?

2.數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文明進程有什麼關係?

教學概要:

老師通過搭建動態交流系統,讓師生間能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在項目開始前通過在線檢測和調查瞭解學生學習需求。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在線實時反饋、小組合作交流評價量規、學習反思等工具瞭解學生對框架問題的解決過程,發現問題及時提供學習支架。利用作品評價量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多元的學生作品激發學生的高級思維。各階段評價方式交差使用,各階段有側重又相互聯繫,形成綜合評價。

前需技能:

基本知識:學習了第一章,理解了什麼是負數,什麼是有理數,並掌握了課標要求的相關知識;信息技術:“網絡搜索”、“文字處理”、“PPT的製作”、“維客”協作等。

絢麗的數學——走進數的世界

教學過程:

學習從教師支持網站開始

項目情境:今天讓大家認識一位新朋友,他叫“猿猿”。“猿猿”是一個遠古人類,穿越時間來到了這個文明的世界,看到人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字,想到自己的世界裡用繩結記錄一切,於是猿猿希望知道如此豐富多彩的數是如何發展的,請同學們幫猿猿一起探尋好嗎?這將是一次與平常不同的學習之旅,這裡同學們不僅是一個學習者,也是一個研究者,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希望這是一次愉快的學習之旅,收穫的學習之旅。

準備行動:

(一)、信息技術知識素養調查:

本單元的學習要用到“網絡搜索”、“文字處理”、 “PPT的製作”、“維客”協作等信息技術知識,為了能讓學生順利完成本單元的學習,老師利用動態頁面的交互性做一個調查,讓同學們在本頁下面的“學習交流”區回覆自己信息技術的真實水平。

回覆格式:1、我最擅長的信技知識;2、在本單元所使用的信技知識中我最不熟悉的技術;3、我還想學習的信技知識。當同學們有不熟悉的技術,或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技術遇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是與信息技術課結合進行針對性的信技教學,二是老師提供技術支持。

(二)、小組分工

老師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在自由組合,適當調整的基礎上將大家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在小組合作前都要依據各自特點,各盡其長進行小組分工,下載小組分工表,按要求填寫分工,做到分工明確。

(三)、學習要求:

1、學習從“學習導航”開始,要求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每個學習活動的具體要求,認真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積極參與小組合作交流。

2、在每一個學習任務頁面下都有“學習交流”區,每位同學都要積極反饋自己的學習,反饋的多少和質量作這為最後評價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最後每人都要在“小組成果”-“學習反饋”欄寫一篇“學習反思”。

3、小組合作包括小組“演示文稿”或“出版物”的製作,“小組協作”中的相關創作,小組內每位同學都要各盡所能,精誠協作。

4、在使用計算機時一定要遵循“微機使用規則”,在使用網絡時一定不要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這也是對學生學習評價的依據。

5、要求同學們一定好尊重別人的知識版權,所以使用了網絡資源時一定要做好作品引用記錄。

準備充分,學習即將開始……

自主學習:

一、立足雙基,解決內容問題(第一課時)

學生在前階段學習中,對數的理解已經突破了小學時數的範圍,來到了有理數的世界,對有理數相關的知識有了很好的掌握,同時對有理數,特別是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了深刻的認識,為此將通過以下形式,帶猿猿走進有理數的世界,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構建起有理數的知識系統。

(一)、試試我的身手:

進入“在線檢測”頁面,讓同學們檢測一下自己學得怎樣。還有一個有趣的檢測遊戲,也不妨輕鬆一下。

(二)、鞏固雙基,構建知識體系:

同學們圍繞下面的問題,開展自主的學習,再以小組的形式,歸納“有理數”知識框架,最後在同學們的演示文稿或出版物中展示出來。

1、什麼是負數,負數的意義是什麼,你能列舉哪些生活中負數應用的實例呢?

2、什麼是有理數,你能準確迅速地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理數的運算嗎?

3、什麼是數軸,數軸的意義是什麼?

4、什麼是相反數、絕對值,它們的意義是什麼?

(三)、輕鬆一刻

讓同學們在下面這些小遊戲,在輕鬆中有所收穫。

二十四點遊戲 智慧過橋 數字小遊戲 翻幣問題

二、探究“數的發展”,探索單元問題(第二課時)

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猿猿”學會了很多有理數的知識,並體驗到了數與人類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讓猿猿進一步瞭解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在“有理數”之後還有些什麼數?讓學生利用信息時代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猿猿一起去探尋數的發展歷史,在探究數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深刻體會數與人類的生活的關係。

學習步驟:

1、閱讀“從記數法到複數域:數系理論的歷史發展”,初步感知;

2、搜索更多數的發展歷史的資料文獻,並記錄下來,學生可以從整體去探尋,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去探尋,比如“負數的由來”。

3、將收集的資料整理後認真閱讀,從中瞭解數的發展歷史,思考數在人類生活有什麼意義?為此,讓學生們設想,如果生活中沒有數將會怎麼?能否想象一些這樣的場景?請描述出來。並通過 “維客協作”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同時也將自己對單元問題的理解在演示文稿或出版物中展示出來與大家交流。

三、範例指引,創作作品(第三課時)

本環節以小組合用的形式進行,各小組將各自的成果整理彙總,觀看老師提供的範例,依據評價量規(演示文稿、出版物),進行合理分工,製作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出版物。將作品和分工表完成後上傳到“小組成果”欄。

四、拓展延展,初探基本問題(課外延伸)

通過對“數與人類生活關係”的探究,進行思維拓展,初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之間的關係,再次維客協作。

五、成果彙報,學習評價(第四課時)

各小組分配好演示和講敘的同學,展示各組學習成果。過程中下載演示文稿、出版物評價量規對自己和其他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每位同學完成互動學習評價(注意完成後上傳)和在線評價,在“小組成果”-“學習反饋”欄寫一篇學習反思。

最後老師將各位同學和各小組的總體評價在本平臺中發佈。 

絢麗的數學——走進數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