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業巨頭「去金融」原因爲何?

01、金融科技企業與銀行態度為何截然不同?

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髮展與市場環境的變化,巨頭們的標籤也在逐漸產生著變化,但就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如火如荼之時,

部分行業巨頭卻開始了“去金融化”。2017年4月,螞蟻金服就曾宣稱未來只做科技,幫助金融機構做好金融服務。無獨有偶,今年以來京東金融、百度金融、樂信都紛紛宣稱不做金融。 儘管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去金融化”,但如今這些公司手握小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業務牌照則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且,對於一些尚未擁有的金融牌照仍是志在必得。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態度較為謹慎的傳統商業銀行卻逐漸從與金融科技公司攜手合作,轉變為大力發展自主研究金融科技領域。近日,建設銀行成立了全資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這也是國有大型銀行的首次嘗試,而此前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早已入局金融科技領域,銀行業已開始從各個方面主動發力運用金融科技,從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中可以看到,不少銀行均提及向“智慧銀行”“數字化”以及“智能化”轉型,加速佈局金融科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化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金融科技的發展長期以來也經歷過一些不同的階段,早期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類金融組織或者純粹的金融科技企業,更多是在既定軌道下探索自身業務的改進。在多元化情況下,不同的金融服務提供主體面對新的市場需求、政策環境,會做出更加多樣化的選擇,跳出原有的單一的發展模式。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技術企業在早期很多想往金融領域靠的過程當中,發展到一定階段,也開始遭遇更多的挑戰,比如這些領域可能會遭遇更加嚴格的監管,一些機構就有可能進行業務或者戰略的調整。”楊濤表示。

包商銀行行長助理劉鑫提出,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化”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金融是一個特殊行業,需要牌照,牌照也不是那麼容易獲取的,需要一個過程。在牌照獲取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資本金投入到一個重資本牌照類型的金融企業,其實和互聯網企業的輕資本和輕資產的模式是相悖的,它有限的資本金投到一個牌照裡面,是不符合它的利潤最大化的需求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金融企業對牌照還是有投資的興趣,但從長期來看,它不會把大量的資本金投到一個資本金很重的牌照裡面去,這樣的話這個商業模式到資本市場的估值是沒有金融科技估值那麼高的。”

劉鑫認為,對於銀行而言,將科技板塊或科技服務板塊單獨為科技子公司,思路是一樣的,原本內化的科技服務,將可能是一個成本轉化過程變成了一個外部的科技公司的業務收入的時候,它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或者是在資本市場的訴求更容易得到滿足,所以這個是核心的底層商業邏輯。

02、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原因為何?

金融牌照一直以來都是金融科技企業們的“必爭之地”,在金融牌照對其“去金融化”的影響之外,監管的逐漸收緊也是金融科技企業剝掉金融標籤的重要原因。

“大型的金融科技企業,或者互聯網金融企業,可能會面臨進一步的資本市場對它進行估值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它如果向金融科技企業,或者科技類進行偏移的選擇,也是可以理解的。”楊濤表示,“而從監管角度來看,當前國內對於整個金融監管進入了一個長期的越來越嚴格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涉足金融業務,它面臨的這種嚴監管的環境跟過去也不一樣。所以我覺得無論是來自於政策,還是市場本身,這兩方面共同構成了當前對於這樣一些金融科技企業新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而對於一些此前由集團金融板塊拆分而來的金融科技企業來講,其“去金融化”的戰略是否又將與拆分的初衷不符?

在楊濤看來,“去金融化”只是金融科技巨頭戰略思路的調整,下一步在其業務實踐中究竟能夠發展到什麼地步,還需要進一步地觀察。

“因為巨頭們一方面原有的金融牌照,或者涉足的金融業務,理論上不是那麼簡單能夠退出的,另一方面又強調自己要為更多的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輸出或者技術支撐,而後者某種意義上具有一定的準公共性,所以未來這些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金融業務怎麼樣退出,而是從事的金融業務跟他想要做的技術輸出這一塊,如何在風險、組織架構、利益關係上能夠有效的隔離,這可能是他們面臨最大的挑戰。“

金融科技行業巨頭“去金融”原因為何?

03、從合作到自主研發 銀行態度為何變化?

繼此前四大行分別於BATJ達成金融科技方面戰略合作後,傳統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逐漸開始發力,一改往常較為保守的態度,而如何將金融科技應用在銀行日常的業務中,仍是行業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劉鑫強調,目前所謂金融科技給銀行帶來的改變略有誇大,科技更多仍作為手段,核心問題還是客戶行為與商業生態環境的變化,銀行想要更好地滿足客戶服務需求,最重要的是基於數字化的決策和運營過程,這個過程的重新構建,對於銀行而言是充滿挑戰的。

“結合我們自己做的業務來說,我們在內部有一個數字銀行事業部,具體還有三化,數字化、移動化、深度場景化,數字化很好理解,我們所有的行為、所有的瞬間都被記錄下來。第二是移動化,我們最早做數字銀行的時候,我們想PC不要了就要手機,因為現在手機是個人跟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第三是深度場景化,客戶現在面臨的需求滿足完全一體化,對客戶來說什麼業態無所謂,只要需求能滿足,就像經常拿微信發紅包,對銀行來說底層就是轉賬業務,非常簡單的一個存貸匯裡面的匯的業務,但是在發紅包、收紅包、搶紅包的過程中,是體會不到做一個銀行業務感覺的,這是一個無縫連接的商業服務流程一體化的過程。

“所以在這樣一個大趨勢下,銀行只能深度場景化,要完全融合和嵌入進去以後才能觸達客戶,這個是一個大的趨勢,這個對銀行來說挑戰是最大的,這是未來銀行真正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變化所做出的應對策略的核心原則。”

傳統商業銀行資金充沛,品牌度和信譽度高,但是線上獲客渠道單一,運營效率偏低,而金融科技公司擅長線上獲客,科技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具有優勢,兩者合作優勢互補,而此前四大行與BATJ分別建立了合作關係,但至今仍沒有亮眼的應用落地。

在楊濤看來,大型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巨頭的合作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二者核心優勢、核心數據進行互換並不容易,所以二者之間互補差異的程度也沒有我們預想當中那麼高。

而在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中,合作主體的變化或許是二者互補有效性的關鍵。

楊濤表示:”中小銀行跨區經營問題遭受很大的約束,其面臨的客戶也在老齡化,在原有的區域內,很難進一步拓展客戶,能否跟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某種程度實現跨區域運營,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現實的挑戰。而對於金融科技企業來說,尤其中小金融科技企業,缺乏有效的資金來源,也缺乏對金融的深刻理解,這就使得二者之間在不同的主體之間可能找到一些共贏的點,所以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看合作的雙方能不能真正有一些非常迫切優勢互補的領域,如果沒有這些領域的話,短期內更多是一個形式上的戰略合作。“

金融科技行業巨頭“去金融”原因為何?

04、未來行業競爭格局如何?

伴隨著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化”,以及傳統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逐漸由“跟跑”向“領跑”發力,在二者截然不同的戰略選擇中,金融科技領域的下半場又會是怎樣的競爭格局?

劉鑫認為,未來行業的發展主要還是以客戶行為與產業生態環境的變化為核心,在適應新業態或新的客戶行為變化過程中,金融產品外部化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和細緻。無論是互聯網企業分離出的金融科技公司,還是傳統銀行分離出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會對金融科技領域新產業與新行業分工的發展產生一定作用。但在這個產業重構的過程中,究竟是什麼類型的金融科技企業占主導地位,仍需要時間來印證。

如果小夥伴們還想了解更多的不良資產投資訊息請登錄北京鼎盛潤誠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網站或者關注公眾號:dsrcbj。我們具有多年的金融不良資產投資經驗,有經驗豐富的業務團隊為大家全程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