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焦山——書法之山,江南第一大碑林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焦山的神仙就是東漢隱士焦光。東漢末年,焦光隱居在此,漢獻帝曾三次下詔書請他出山做官,但他不願和朝廷同流合汙,拒不應召。他在山上採藥煉丹,治病救人,後人為了紀念他,改樵山為焦山。與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並不顯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聞名遐邇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氣勢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藝術,使焦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書法之山。

不波亭是“海不揚波”亭的簡稱,即定慧寺山門。焦山大門,朱漆彩畫,一對石獅鎮守大門。門旁左右懸掛著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的一副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顯得古樸典雅。進入山門,迎壁就是對聯的橫披“海不揚波”四個大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書,意為焦山矗立江心,猶如鎮海之石,驅逐水妖,故而海不揚波。在佛教上“海不揚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由“海不揚波”亭向東,只見一株八百年古銀杏樹下有一座千年古剎,即定慧寺。牆上嵌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上掛橫額“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濟禪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清代康熙南巡來遊焦山時才將寺名改為定慧寺。康熙帝親書的“香林”兩字閃爍於燭光香霧之中。正中的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像栩栩如生,兩旁排列著幾十尊新塑羅漢像。殿前的兩株銀杏樹至今已有四百餘年。


在大雄寶殿西側原海雲堂的天井裡,有一口井叫東泠泉。是焦山和尚模仿金山中泠泉開鑿的一口井。因焦山在金山之東,故稱為“東泠泉”。過去金、焦二山和尚常常相互爭勝,彼此模仿,金山寺有個蘇東坡玉帶,焦山寺也弄來一條楊一清玉帶;焦山有個吸江亭,金山也仿造一個吞海亭。東泠泉的開鑿正是他們競相爭勝的結果。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遊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御碑亭”。詩中乾隆將金山、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就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金山一籌。

走過一排楓樹,只見前面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古楓楊挺拔秀麗,這裡便是乾隆南巡時逗留的行宮,行宮為兩層建築,五十多年前閣前還未形成沙灘,閣外驚濤拍岸,波瀾起伏,故名觀瀾閣。樓上下東、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於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潮洶湧,白雲飄逸,群山整秀,真是一幅絕妙的圖畫。


碑林內先珍藏著歷代碑刻四百多塊,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這些碑刻鑲嵌在迴廊亭閣之中。有書法、藝術、史料、歷代墓誌、石雕藝術等,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唐朝儀鳳二年多立的魏法師碑,被譽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體工整遒勁,為國內罕見的唐碑。焦山碑林所收集的歷代碑刻,無論從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並蜚聲海外,焦山也被譽為“書法之山”。

焦山東側的山腳下,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的入海口,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臺。炮臺建於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遭到金山和焦山炮臺守軍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擊。焦山炮臺守軍,面對七十餘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炮臺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

摩崖石刻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帶。全為陡巖峭壁,有浮玉、棧道、觀音、瘞鶴銘等巖,其間有千百年來歷代名人的詩人題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內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一到浮玉巖,便看到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的大字。


萬佛塔位於焦山頂峰,塔體高42米。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風格的仿古塔。七級八面,上有天宮,下有地宮。塔內設兩套樓梯上下,外有欄杆相倚。每層迴廊四通,八面有景,憑欄遠眺,江天景色,盡收眼底。夜間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為過往船人指引迷津。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嵌有“海不揚波”、“中流砥柱”八個蒼勁有力的石刻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