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把書讀厚」

真正有效的閱讀方法是「把書讀厚」

讀書重在發散思維,聯想,原來我們經常聽到讀書應該「把書讀薄」的說法,但讀「薄」這件事其實大多數人都會,比如大家讀《老人與海》,讀完之後大多數人的收穫是什麼呢?

一般他們的描述是這樣的:這本書講了一個與命運積極抗爭的故事。一個老人他是打魚的,一直想打一些大的魚,能夠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孤獨的住在海邊,有一天出海的時候,他終於打到了一條大魚,和這條大魚搏鬥,這個魚太大了,已經不是他的年齡所能搏鬥的過的了,但是他用他的打魚的經驗,技術,終於把這條魚制服了,這條魚他很難拉到船上來,只能拖在船的後面,慢慢地回來,但是在打魚過程當中,這條魚當然在不斷地流血,流血的時候,這個血就吸引了其他的鯊魚,其他鯊魚就把這條魚,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然後,就沒有了。

這算不算是讀「薄」了呢?讀這樣一本書,可能花了半天時間,然後總結成200字,看上去確實讀「薄」了呀,但顯然什麼收穫也沒有,就像旅遊「打卡」一樣,這樣看書也是「打卡式」閱讀。

有人說小說是消遣型閱讀,所以這樣是正常的,誰也沒有太認真去看他文筆如何、結構如何,與其他作品有什麼聯繫,為什麼這本書會得獎之類。

那非小說類作品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嗎?並不是,比如近兩年非常暢銷的馬爾科姆的《異類》,很多商界精英、白領都在讀,讀完了有什麼收穫呢?恐怕大多數人會收穫一句「成功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好吧,然後呢?沒有卵用。

讀書,要想真正有用,要把書讀「厚」。一本書20萬字,你讀完可以寫出200萬字,到了這種程度,這本書才真的屬於你,甚至你已經完全超越了該書作者,可以凌駕於這本書之上對其進行批評了。

讀書,重在啟發和聯繫,而不是吸收。可以很肯定地說,現在的書架上,90%的書都在傳輸錯誤的理論,無效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能力分辨,只會讓你陷入混亂。當然讀的少的情況下不會,你會直接按照這種錯誤的理念去看待這個世界,用錯誤的方法去踐行人生。

所以,選擇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來比較、判斷、豐富。

怎麼知道一個理念對不對?找另外9個同類的作者同樣的書籍過來對比,然後不僅高下立見,而且正確的理念就浮出了水面。

你甚至能清楚地知道,誰是一個概念的原創者,誰是抄襲者、誰是改良者。你會明白,有很多暢銷書作者只是把原來經典的概念換了個名字就變成了自己的,有些作者搞出一個新奇的理論只是為了博取眼球賺取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