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拳養生之——養心要法

靜坐並非要在煉丹修道,或者坐禪入定,就儒門而言,大可補學收放心一段功夫。人心放失則天理泯絕,存天理,杜人慾,靜坐以收放心為第一入門捷徑。

古聖先賢有言:“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紅塵時間此等人如恆河沙數不可計數!在靜坐中如能狂心頓歇,則心即菩提,故《妙法蓮華經》說:“若人靜坐以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兩儀拳養生之——養心要法

《大學》講誠意,此為孔門入聖之頭腦功夫,陽明謂此謂聖人教人用功第一義。整部書更認為誠為聖人之本。何謂誠意?心未起念謂之誠,心一起念謂之意,故當一心不動,一念不生之時,即是誠意。

靜坐,其實就是在誠意上下手的功夫,本次靜坐,如能於日用常行中省察此心,檢點此心,收斂此心,驗其動否?如有所動,查其所動為善為惡,為是為非,為道為欲,當制則制之,當止則止之,使其復歸於靜,寂寂然如如不動,做仙做佛做聖人全在此一招,養生之大要也全在此一招。

《大學》言正心,儒門視為無上聖功,何謂正?或曰“止心不動”之妙,所言制心,不著意即著力,尚有勉強之意,言止心,則有不加外力,自然而然之境,心本不動,其動者或動於物,或動於欲,或動於情,無論內外之動,皆非其本心。復其寂然不動之本心,何用外力加持期間?本來如是,即便自然如是,不加人力修飾自高一招。

不動心實乃收心,即制欲止念之不二法門。心一有念,心即是動,心到無念即是誠。喜怒哀樂之未發,念在何處?心在何處?在此未發時也。聖人功夫下手之處也在這未發之時。一發則不可收拾。禪宗重在觀念頭未起之處即是在此處耳。

兩儀拳養生之——養心要法

在名利中可以制心,在福禍中可以煉心,當無事時可以省心,在靜坐中可以養心,心為生命之主宰,為善為惡,為聖賢為小人,全在此心之一動。能養得此心寂然不動,如止水般平靜無波,自由一番感悟。

養生之要首在養心,徒事形骸之養,存的軀殼又有何益?養心之要先求安心,心安則氣和,氣和則神怡,神怡則性見,見性則明心,之後自然與道相合。故林鑑堂有安心詩一首:“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心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

千古來儒釋道百家萬派,對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與最後歸處無不以心為全始全終下手法門。

沖虛以養心,恬淡以養性,清明以養神,渾然以養氣,寬裕以養量,中正以養德,靜定以養精,無慾以養生,便可直達真元。

慎飲食,節房幃,行導引是從色身上祛病,戒嗔怒,省煩惱,寡嗜慾是從信心性上祛病。金蘭生謂:“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靜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洩,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腎水自足。”此為養心肝脾肺腎正法。

陽生於靜,陰生於動,此千古不傳之秘,世人皆誤以為陽生於動而陰生於靜,故欲要養陽元以壯腎氣,須從靜坐入手,靜坐之功夫可使元氣充沛,元陽日長。陽生則精生,精足則氣充,氣足則神全,神全則自可長生久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