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拳點穴|武術養生要注意!

中華傳統武術有著悠久歷史,並融合了道家文化、中醫養生文化等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因此,傳統武術才真正稱得上養生運動。養生問題的深入研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在西方產生了以體育為主流的體育養生方式,而在東方則形成了自我內練為主要特徵的養生體系,武術就是這一體系中的重要精品。

武術具有鮮明的運動特點,拳腳交錯,刀劍縱橫,但如認為武術只是一種體能意義上的形式表現,那是對武術的曲解。把人視為陰陽複合體,以拳械為符號,達到內心世界對自然的體悟與契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武術養生的最終目的是要超越一招一式的束縛,達到精神、形體的雙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機能。這也正是武術養生有別於一般體力鍛鍊的重點之所在。

兩儀拳點穴|武術養生要注意!

一、傳統武術的健身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

現代社會呼籲健康長壽,因此人們急切需要具有健身養生功能的體育運動,而中國的傳統武術獨具健身養生思想和養生方法。傳統武術養生強調“天人合一”,“內外合一”,認為人本身是一個小宇宙,應遵循宇宙的規律,讓人體與宇宙達到共振,與自然融為一體,協調發展,人的個體本身也應該達到內在的心意思維與外在的表象動作協調一致;強調“調心練意”,“練意調神”一切肢體運動要與“心”、“意”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想象力和意識的作用,通過鍛鍊,達到身心俱健。此外,中國傳統武術主張“松靜自然”,“動靜結合”。松,指精神與身體的放鬆;靜,指心態和情緒的平靜。傳統武術強調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動為用,以靜為養,動靜適宜方能健康。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都要求動靜適宜。

二、傳統武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養生術

中華傳統武術融合了道家文化、中醫養生文化等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因此,傳統武術被稱為養生術。傳統武術不僅鍛鍊外在形態姿勢,更講內功的修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是各種流派都遵守的練功準則,各種功法和技法皆以意帶動,形隨心動,以形達意,形意合一,注重通過練功達到疏通經絡,防止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另外通過練習傳統武術可達到精神、形體的雙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機能。這也正是武術養生有別於一般體力鍛鍊的重點之所在。

兩儀拳點穴|武術養生要注意!

作為一種健身的運動形式,傳統武術與其他運動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他不受體質,地點,金錢,年齡等的限制。它比較自由,靈活,並且它的運動量,運動幅度,都可以由練習者自己來控制。身體素質好的人可以選擇運動量大、較長的套路;身體素質一般的人可以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的、較短的套路,也可以從中選擇一段或一節進行練習。另外,傳統武術對外界條件的要求相對較低。同樣是健身方式,乒乓球運動需要球檯和球拍,羽毛球需要球拍和球網,打籃球需要籃筐和籃球,而傳統武術則不需要任何器材,同樣能夠達到鍛鍊效果。除此之外,傳統武術的練習沒有年齡的限制,它是一項終身運動,每一個年齡段得人都可以練習。因此,許多武術專家認為,傳統武術是適合任何人的最好的健身養生方法。

三、傳統武術的健身養生價值

傳統武術套路運動作為一種運動方法,能夠增強和維護聯繫著的生理功能。另外,傳統武術是一種整體運動,要求內外合一,所有動作都要求身體各部分以及內在精神的協調配合,這樣身心各部分都得到了鍛鍊,從而全面提高或維護練習者的柔韌、反應、靈敏、協調、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調節身體內環境的平衡,調養其氣血,改善內在機能。

傳統武術擊技訓練使人獲得防身自衛的能力,以增加練習者的安全感,從而是練習者保持心態平靜,精神放鬆,這樣間接地起到了健身養生的作用。傳統武術道德訓練是一種使人心態平衡的修養方式,傳統武術道德訓練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人的慾望,解決期望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問題,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傳統武術的練習,將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生哲學連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態平衡、延年益壽和生活情趣融為一體,兼而得之,較好的把健身養生結合起來。健身和養生既一致,又不是同一個東西。現代生活講究生活質量,即活的健康,在健康的基礎上長壽,傳統武術追求的是高質量的健康和長壽。

兩儀拳點穴|武術養生要注意!

武術養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強度適宜、方法得當、安排合理”的運動有益健康,已被當今越來越多的練功者所認可、接受。然而,有些人同樣運動適時定量,方式得法,但始終未得練功之益,反而被一些疾病纏身。追其原因,這多與練功運動後違背科學的做法有關。

因此,練功運動後人們應注意到以下6個方面:

1.忌蹲坐休息:運動後若立即蹲坐下來休息,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影響血液循環,加深肌體疲勞,嚴重時產生重力休克。因此,每次運動結束後應調整呼吸節奏,步行甩臂,並做一些放鬆、調整活動,促使四肢血液迴流入心臟,以利還清“氧債”,加快恢復體能、消除疲勞。

2.忌貪吃冷飲:運動往往使人大汗淋漓,隨著大量水分的消耗,運動後總會有口乾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覺,然而此時人體消化系統仍處在抑制狀態,功能低下。若圖一時涼快和解渴而貪吃大量冷飲,極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痛、腹瀉,並誘發胃腸道疾病。

3.忌立即吃飯:運動時,特別是激烈運動時,運動神經中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在它的影響下,管理內臟器官活動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加強了對消化系統活動的抑制。同時,在運動時,全身血液亦進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較集中地供應了運動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內各器官的供應相對減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腸道的蠕動減弱,各種消化腺的分泌大大減少。它需要在運動結束20~30分鐘後才能恢復。如果急忙吃飯,就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功能紊亂,甚至造成多種疾病。

4.忌驟降體溫:運動時肌體表面血管擴張,體溫升高,毛孔舒張,排汗增多。倘若運動後立即走進冷氣空調房間或在風口納涼小憩,或圖涼快用冷水衝頭,均會使皮膚緊縮閉汗而引起體溫調節等生理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瀉、哮喘等病症。

5.忌吸菸:運動後吸菸,吸入肺內的空氣混入大量的煙霧,一方面除減少含氧量,不利還清“氧債”,難以消除肌體疲勞;另一方面當人體吸入帶霧空氣,將影響人體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導致人體在運動後因供氧不足而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等。

6.忌忽略放鬆整理活動:實踐表明,放鬆性的整理活動不僅可使運動者的大腦皮層興奮性及較快的心跳、呼吸頻率,通過適宜的放鬆徒手操、步行、放鬆按摩、呼吸節律放鬆操等恢復到運動前的安靜狀態,而且,還有助於恢復肌肉的疲勞感,減輕酸脹不適,並可避免運動健身後頭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