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筍

黃孝紀

散文|高 筍

故鄉的水生作物中,叢生的狹長綠葉甚至比菖蒲還高的,非高筍莫屬了。

高筍學名茭白。曾有許多年,村前的淺水池塘,以及一些人家用來做秧塘的稻田,會栽插幾稈高筍。高筍生長很快,不斷分櫱成大大的一叢,綠葉高挑如劍,密密集集,立於水面之上。一叢叢的高筍,相互間隔著較遠的距離,風來搖曳多姿,葉聲沙沙,風止靜若處子,對水照影,是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上初中那年,家裡在村南的溪圳邊建了新瓦房。之前為了打土磚,我們將這溪岸下自家的稻秧田挖成了一口長方形的磚氹,索性蓄水做了小魚塘。有一年的春天,父親從別處拔來兩稈綠油油的高筍,分別插於池塘的泥中。從此,每年深秋的一段日子,我們都能不時從池塘裡扒下幾隻高筍來,做時鮮的菜蔬。而這兩大叢高筍葉,冬天枯死,春來發芽,年復一年演繹著生命的輪迴。

高筍的栽培,在鄉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它的出現,竟然是源於一種遠古糧食作物的戲劇性病變,是自然造化的美麗錯誤。

散文|高 筍

在古代,有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叫做菰,它的植株比如今的高筍要小,而且瘦矮,能抽穗結實,種子叫菰米。《禮記》曰:“食蝸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飯。《周禮》將其列入“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之一。可見,早在周朝,這種“九月抽莖,開花如葦,結實長寸許,霜後採之,大如茅針,皮黑褐色”的菰,已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

在長期的種植栽培中,古人發現,有些菰因感染黑粉菌而不抽穗,植株毫無病象,莖部卻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白嫩味美,可生食,也可做成菜餚,這就是高筍,也叫茭白。《爾雅》記載:“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邃蔬即高筍,對此,南宋羅願在其所著《爾雅翼》中解釋稱:“今又菰中生菌如小兒臂,爾雅謂之遽蔬者”。並進一步說明:“菰首者菰蔣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兒臂。大者謂之茭首,本草所謂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縷如黑點者,名‘烏鬱’。”《爾雅》成書於秦漢間,可見當時除用菰的種子作為糧食外,已用高筍作菜。

散文|高 筍

菰米後來又叫雕胡。這種粒長黑亮的雕胡飯,深受文人名士讚譽。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詩中寫道:“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杜甫晚年貧病無依,由蜀中遠赴湖南,原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舟行湘江時,在一處租住的樓房裡,寫下了《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一詩,詩中有“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的美好回憶。

唐代以後,水稻得到廣泛種植,菰作為糧食作物逐漸走向沒落。至宋末,菰差不多又迴歸到野生狀態,日益稀少。而高筍作為人們喜愛的美味菜蔬,卻不斷培育蔓延開來。尤其是在江南水鄉,茭白、蓴菜、鱸魚,自古以來就有“江南三大名菜”的盛譽。

散文|高 筍

在我的少年時代,家裡栽植的那兩叢高筍,曾帶給我諸多歡樂。綠意盈盈的高葉上,常有大的小的紅的黑的各類蜻蜓停歇,密集的葉下,又成了魚窩,不時有魚群在那裡浮游出沒,唼喋有聲。到了深秋,一稈稈高筍的莖部膨大起來,猶如孕婦的肚子,我常脫下長褲,從池塘裡摘下幾枝來。剝去片片長葉,就是一個個如嬰兒手臂的白嫩高筍,好看又溢著清香。也有的高筍,略略老了,身上佈滿了黑色的斑點。在我們家,高筍多切片清炒,有時也和上秋末所剩不多的青辣椒紅辣椒,都是美味。偶爾與豬肉同煮,則是佳餚了。

幾年前,我曾在浙江餘姚工作生活過三年。那是有名的茭白之鄉,尤其是河姆渡一帶,種植的水田一望無際,一叢叢高葉,綠意盎然。夏秋兩季,菜市上都有時鮮的茭白賣。也常讓我不由地想起,那些年少之時在池水裡摘高筍的愉快時光。

散文|高 筍

  • 如今,我的故鄉已很少看到高筍了。原先的池塘和稻田大多幹渴荒廢,村莊空落,令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