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假性情绪”干扰到你

别让“假性情绪”干扰到你

1.

小的时候性子急,去哪都要跑着去。

在外面跑得多了,难免摔跤。回到家指着伤口跟父母诉苦,父母却十次有九次责备说:你看你!一点不知道小心,跑步不知道看路的嘛?该。

我心想:明明是你们的宝贝儿子受伤了,这才是重点好么。怎么反倒教训我一顿呢?

类似的状况接连发生,我小小玻璃心里的这道坎,也就一直过不去。

直到有一次,大人们都不在,我照看弟弟。

一转身的功夫,人没了。

不到十分钟小家伙哭唧唧跑回来跟我说:我刚刚去马路上玩,一个车开过来,可快了,差点把我撞到。

我问:车呢?他答:跑了。

你猜我怎么说?按理说,我应该安慰他,抱抱他什么的,毕竟他是“受害者”嘛。

但我的第一反应竟和父母如出一辙:你怎么这么皮?过马路不会看车嘛?再有下次看我怎么收拾你!

2.

弟弟自然如小时候的我一般,委屈地抹眼泪,估计在心里也会偷偷埋怨:什么破哥哥,对我没有一丁点感情。

但这件事却让我彻底原谅了当初父母的反应。

我也才明白过来:他们当初发火,不是冲我,就像我发火也不是冲弟弟。

甚至可以说:在现实情境中,这种“责备”是种必须。

一来能让我和弟弟长记性,以后注意安全,加小心。

二来确实不得已,他们又能怎么办?总不能去找绊倒我的树枝报仇吧?弟弟也没受伤,我也不可能像影视剧里一样拿把枪去千里追司机。

难不成要父母责备自己?也不太近人情。他们虽是监护人,却无法保证每一秒都护在我身边。

又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一句:哎呀你怎么这么不知道小心!完全可以理解。

这时的话是没有对象的,这种话也不能当话来听,仅仅是传播者在表达一种心情。

3.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他人给你的情绪,你不必都接着。别人发火生气或者对你说不好听的话,那未必是针对你。

有的时候是宣泄,有的时候是满足心理所需,有的时候受制于种种元素导致他们必须那样讲,有的时候,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刚进单位时是个非常优秀的姑娘。直属上级也非常欣赏她,私下里以姐妹相称,夸赞之余难掩宠爱之情。

可一进办公室,领导立马严肃冷漠起来,这种变脸屡屡发生,让她很不适应。

最“离奇”的一次,是她代表单位去参加某个比赛,领导在办公室对她说:你这次好好比,你上次的表现就让我很失望。

她别提多失落,心想“完了,我让领导失望了,她肯定是看不上我这个人了。”

没成想刚下班,领导就从后面追上她:走呀妹妹,一起吃饭去?

这种事几乎让她崩溃,跟我反复念叨说:实在是摸不透她的脾气。

我笑着劝她:你不需要猜她脾气,你只需要分清楚你们的关系。你不必太在意你们的谈话内容,无论她在办公室的场域内跟你说什么,都不是冲你这个人去的,也不会影响到你们办公室外的感情。

当她再在办公室对你说些冷话时,你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她聊的不是话,是关系;她的发火、冷静、停顿、拉长音等,都是“战术所需”,甚至有点像“演戏”,我不必想太多,执行就行。

没过多久,朋友终于能把这些处理得游刃有余。

4.

记得刚毕业时,与一位同学吃饭。

他进入职场比我早,我就打算向他取取经,问他在公司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他提到一点让我印象很深:有一种冲突叫战略性冲突,当它发生时你不要当真,别觉得对方在刻意整你,也不必自责,或过度反思是不是自己这个“人”哪里有问题。

它只是一种普遍的职场特殊现象,有时候必要的“争吵”能激发创意,一方必要的“强势”能推动团队效率。

这就像甲请乙吃饭:

甲问:吃什么?

乙说:啥都行。

甲看似很冲地怼了乙一句:老板,来份儿啥都行。

这时乙才反应过来,赶忙说:给我来份炒饼。

难道从这个情境我们就该推测出:甲这个人很刻薄?或者甲对乙有意见?

都不是,甲的情绪是环境下的必要,对乙来说,算假性情绪。

如果不这样,相互你一句我一句的推辞,俩人是很和谐,但一道菜也点不下去。

5.

除了父母跟孩子对话时的情急之语、领导跟下属对话时的战术性冷漠、同事之间常发生的战略性冲突外,日常生活中还有种“假性情绪”,你完全不必太在意。

那就是:对方的问题。

有的时候,是对方在跟你沟通时,生理状况不太好。

我们都知道女性会有些不舒服的时候,或者一个人在被病痛折磨时会心焦,甚至在氧气不够充足的环境下跟你交流,都会影响到她的神色、语气。

这时如果对方话语里有情绪,不是冲你,他的情绪只是“假性情绪”。

有的时候,是对方在跟你沟通时,表面上是一个人,背后却站着家里面突发的一大堆状况——公司里刚和同事犯急、上午因为没送孩子上学被老婆批评,找到你之前,吃方便面把手机掉到汤里……

这时如果对方话语里有情绪,不是冲你,他的情绪只是“假性情绪”。

6.

当一个人能意识到与他产生交集的对象,是有可能存在假性情绪的时候,他就会更能包容他人,也更容易放过自己。

也会活得更洒脱,更开心。

忘了是哪位明星,接受专访时,主持人问他:你怎样看待网络上的一些负面评论,甚至有人专门去你微博上进行言语攻击?

他释然道:批评建议的话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呗;

要是遇到些人身攻击,我就问问自己:他这样的话,敢当着我的面说么?于是我发现: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他的问题,只是互联网释放了人的一些动物性。

7.

当一个人能意识到与他产生交集的对象,是有可能存在假性情绪的时候,他就会收获到更多、也更有质感和韧性的友谊。

曾有读者朋友向我倾诉道:我越来越不敢发朋友圈了。有时我买件新衣服,拍个照分享下,就被人说秀晒炫。有时我只是单纯地转发个链接,就有人在下面酸酸地评论:哟,还关心上了时事问题。

有时我说我喝了杯咖啡,就有人含糊其辞地说:有的人呐,都到中年了,还在装小清新。

你说,是不是他们羡慕嫉妒恨?还是我被针对了?或者真是我有毛病?

我跟读者讲了点自己的经历:当我过年回家的时候,母亲偶尔会提到一些同辈人的发展状况。比如,某某都当上大公司主管啦。

每当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天天忙得脚打屁股,有什么了不起。

注意,我是对那个人有意见吗?不,我都不认识他。我是吃不着说葡萄酸?也不,我觉得我过得也挺甜蜜。

那是为啥呢?

就是咱们人这种生物啊,在摆脱幼稚之前,会特别脆弱和狭隘:生怕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正确”,每分每秒在每个领域都想通过把他人压下去,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不全是给别人看,主要用来说服自己,安慰自己,仿佛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说:你活得对,咱的道路没啥毛病。

这与其说是嫉妒,虚荣,其实就是脆弱和狭隘,脆弱到草木皆兵处处假想敌,狭隘到看不见多元性,意识不到人可以到达很多方向上去。

这种反应,不是针对你一个人,这种情绪,也是一种假性情绪。况且谁也无法完全脱俗,不必挂心。

8.

意识到假性情绪的存在,是人走向自我和解的最佳途径。

早晚你会发现:我们表面上都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但人跟人真的不一样。并不是每一条鱼都生存在同一片大海里。

早晚你也会明白:人在世上走,七情六欲缠绕,贪嗔痴功利名,没人能走得干净。谁的心里没点坑儿?谁的成长经历没留下点阴影?谁又能保证没有一点病。

当问题成了每个人的共性,那就不算什么问题。只是个可爱的游戏设定。

在这场人间游戏里,不必事事计较,更不必事事当真。

进而你也会明白:你还不真正了解自己,他人说出来的话也都没有百分百的正确性。

所以,你不是标准的尺子,别人也不是。他人的看法之所以不能衡量你的价值,原因就在这里。

知道哪些情绪是假的,哪些反馈是失了准的,才能轻松活出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