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一種很自律的習慣(下)

學佛是一種很自律的習慣(下)

有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可見習慣對人的影響之大。好的習慣,有助於善心的增長;壞的習慣,則有損自身的修養,因此生活中,應積極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什麼是“好習慣”?

四點建議助你培養成好習慣

第一、能守時不浪費時間:一個社會、團體懂得守時,必定具備良好的秩序與效率;一個人懂得守時,必定為人尊敬,擁有成功的鑰匙。哲學家康德說:“守時是最大的禮貌。”約會守時,是一種尊重,一種信用;工作守時,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生活守時,是一種積極,一種護生。守時可以成就大事,懂得掌握時間的人,就擁有了人生!

第二、能守分不冒失犯上:《朱子家訓》言:“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唐律》也規定官吏,應小心謹慎,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一個人,身為學生,要尊重老師;身為部屬,要尊重長官;身為子女,要尊重父母,懂得守分倫理,就不會越位逾矩,冒失犯上。

學佛是一種很自律的習慣(下)

第三、能守忍不情緒衝動:《百喻經》有一則譬喻:有一個人家,客人來訪,父親吩咐兒子上街買酒菜。兒子許久未歸,於是父親上街尋找,卻發現兒子正與一人在橋上僵持不下。原來,雙方因為擋住彼此的去路,誰也不肯退讓。父親上前說:“兒子!你先將酒菜帶回去,換我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人往往不能小忍,讓情緒失控,失卻自身的身分立場,甚至釀成更大的損失與傷害。蘇洵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惟有守忍,忍之於口,忍之於面,忍之於心,心中的世界才能更寬廣。

第四、能守道不喪失人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就是一種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人格表現。佛教中,持戒是正道,慈悲是正道,佈施是正道;為人處世,也有“安貧守道”、“正己守道”、“立身行道”。伯夷和叔齊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就是一種守道。做人處事,好比汽車有車道,火車有軌道,飛機有航道,人有人行道,都有彼此的“道”,正規正矩者,自然不會失格喪道。

學佛是一種很自律的習慣(下)

在此,更有一些學者提出了能改變人生的習慣:

1 當一個人生活枯燥的時候,他忘了用心體會是一種習慣。

2 當一個人覺得人生乏味的時候,他忘了培養幽默是一種習慣。

3 當一個人體力日差的時候,他忘了運動健身是一種習慣。

4 當一個人工作疲憊的時候,他忘了認真休息是一種習慣。

5 當一個人孤傲狂放的時候,他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種習慣。

6 當一個人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忘了謙虛為懷是一種習慣。

7 當一個人錢不夠用的時候,他忘了投資理財是一種習慣。

8 當一個人覺得工作低迷的時候,他忘了激勵自己是一種習慣。

9 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忘了建立自信是一種習慣。

10 當一個人忽略家人的時候,他忘了愛與關懷是一種習慣。

學佛是一種很自律的習慣(下)

11 當一個人渾噩度日的時候,他忘了閱讀好書是一種習慣。

12 當一個人忙於工作的時候,他忘了安排休閒是一種習慣。

13 當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他忘了不斷學習是一種習慣。

14 當一個人服務不佳的時候,他忘了讓顧客滿意是一種習慣。

15 當一個人慌張失措的時候,他忘了萬全準備是一種習慣。

16 當一個人推諉責任的時候,他忘了勇於承擔是一種習慣。

17 當一個人腸枯思竭的時候,他忘了轉型思考是一種習慣。

18 當一個人沮喪失意的時候,他忘了檢討改進是一種習慣。

19 當一個人畏懼調職的時候,他忘了提升自己是一種習慣。

20 當一個人溝通障礙的時候,他忘了真誠傾聽是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