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單純抗拒婚姻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根據民政局6月公佈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結婚人數為 301.7 萬對,比去年同期下降 5.7%,和五年前相比少了近三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再渴望結婚,擁有一個家庭。他們對於婚姻的期待值在慢慢下降,身處"圍城"之外觀望一陣,便發現,這城牆也許並不牢靠。

很多網友認為婚姻既無法給予我們充足的安全感,也不能讓我們的幸福得到保障,這婚還結得多累贅。這就形成了現代集體恐婚現象。但是,年輕人恐婚到底是在害怕什麼呢?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單純抗拒婚姻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1— 恐婚的具體表現——"我還小,不想結","結婚有什麼好,不想結"

咱們中國有句老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到了當婚當嫁的年齡,很常見的現象就是每次過年過節,很多父母就開始"練經":"你也老大不小了,為什麼還不結婚?""你一天不結婚,爸爸一天就不會死。""不要任性,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挑來挑去的,到底哪裡不合適?"

很多恐婚族其實不是在恐懼婚姻,他們其實是在恐懼走進婚姻殿堂。他們對愛情是有期待的,也希望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但偏偏就是對結婚這個事情有牴觸心理,害怕在一起生活。《中國青年報》曾經有份報告,有61.2%的人對婚姻有過恐懼傾向,這個比例可以稱得上驚人了。

這種恐懼對於社會青年男女會有很大影響,很容易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婚姻不像戀愛,不是兩個人之間的簡單關係,往往是兩個家庭之間的資源重組和配合。一旦兩者達到談婚倫嫁的地步,卻又有恐婚現象了,這是使兩個家庭進入被動,整個節奏會被打亂了。所以到底為什麼有的人對愛情也渴望,但是一結婚就恐懼呢?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單純抗拒婚姻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2—婚姻制度的相關發展歷程

當被問及為什麼害怕結婚時,很多人會說:"不明白婚姻對於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其實,人們對於婚姻的的期待正在變得更加複雜。由KY前些日子的調查報告來看,1850年前還處於制度婚姻階段,這個時候人們更加在意物質需求,愛和親密是婚姻的附加獎賞,並不是主要目的。

1850年至1965年,這個時候是一種友伴婚姻。人們開始對精神層面有一定需求,注重愛注重陪伴。

1965年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也變得更有自我,這個時候的婚姻則是自我表現型婚姻。人們除了希望在婚姻中活得親密之外,他們更加需要自我表現和自我成長的機會。人們更多地把婚姻看成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途徑。

他們對於婚姻中另一半的期待,正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很多大齡男女,對婚姻沒有期待,是因為他們的要求在不斷提高。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單純抗拒婚姻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3—恐婚原因最終解密

關於恐婚的原因,總結起來大概就是心理陰影、經濟壓力等原因。從心理陰影來看,很多人恐婚的心理陰影是從童年帶過來的,小時候父母不幸的婚姻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擔心自己可能無法獲得幸福,即"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不想因為結婚讓自己的生活變得面目全非。"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心理學專家認為:不能從家庭裡去找失敗的原因,要從家庭裡找到能保妥這種困境的方法。學習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父母相處過程中我不能做的事情。面對陽光,多看看成功的幸福的家庭。

有的人恐婚是因為信任危機,這不是來源於父母,而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戀愛過程中被異性傷害過,從此對於婚姻諱莫如深。這類的信任危機容易形成思維導向,你越這樣想,越會覺得恐懼。有的人遇到渣男次數過多,然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老梁說了一句話讓我覺得印象深刻:老是遇到渣男,那是他渣,你瞎。沒錯,婚姻不是你遇到渣男然後對婚姻喪失信任的一個背鍋人,該反思的還是自己為什麼識人不清吧,還是應該擦亮自己的雙眼。有的人享受咀嚼失戀的滋味, 一味的以為所有的異性都是一樣的人。

恐婚一族是真的在單純抗拒婚姻嗎?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感嘆連婚都結不起了。經濟壓力是造成現在恐婚壓力的重要原因。房子買不起、孩子養不起、 還有雙方老人要贍養……這樣的重壓之下,想想就害怕好嗎?那經濟壓力造成的恐婚狀況就改善不了了嗎?

其實,一切都是要求的很多,許多情況都是自己的想象嚇退了自己。如果做什麼事情都在想象有多困難,還用結什麼婚?總而言之,經濟壓力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擔心婚後留給自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太少了,這是下意識的自我保護。

婚姻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兩個人的價值觀方向要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需要承擔,價值觀比經濟條件重要,不要害怕婚姻會讓自己喪失什麼,其實婚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都能學習的小型學校。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婚姻資訊,歡迎收聽蜻蜓FM《梁知|解密恐婚:價值觀比經濟條件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