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面對800多名學生開學時將無學可上的困境,姑蘇區政府用4天時間擬定了安置方案——將“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安置在公立的勤惜小學校址上。

兩所小學共用校區,三道鐵柵欄把兩邊學生的教學區域分隔開。而一道隔離門,攪動了許多人敏感的神經。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學校設立的隔離柵欄門。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文|新京報記者 王文秋

蘇州市“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回到了10年前建校的起點——姑蘇區江天路128號(蘇州市公立學校、現勤惜小學所在地),卻陷入了一場風波。

一道捲簾門在勤惜小學拉起,隔開了兩群孩子——一邊是800多位曾就讀於當地俗稱“菜小”的立新小學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另一邊則是因學區房政策就近入學的400來位“新蘇州人”子女。

江蘇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在發達地區的城鎮內,義務教育學校質量大體分為四種類型:優質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優質公辦學校、普通公辦學校、打工子弟學校。

10年間,外來務工家長們,一邊不滿立新小學條件簡陋,同時又害怕它的消失。至於買了學區房的勤惜小學家長們,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同階層的家庭一起成長,盡力保護已擁有的學區不受影響。

一道隔離門,攪動了許多人敏感的神經。

8月26日姑蘇區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姑蘇區文教委正就此事擬一個情況說明的通稿,截至記者發稿,這份通稿尚未發出。

“共用校區”

林華(化名)總是忍不住想象一個場景,剛上一年級的兒子,放學回家後好奇地問:“媽媽,那邊的孩子是誰?”作為“公立學校”勤惜小學家長的她近來為此很不安,“我不知道怎麼跟他解釋這種不道德的隔離”。

林華在家長群裡的視頻和照片中看到,三道鐵柵欄把兩邊學生的教學區域分隔開,操場入口處設置了一道捲簾門。“公立學校”勤惜小學的學生每天從學校正門口出入,“打工子弟小學”立新小學的學生則從操場側門出入。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打工子弟小學”立新小學出入的操場側門。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一份落款為蘇州市姑蘇區文化教育委員會2018年8月16日的公告,張貼在立新小學舊址門口, “(立新小學)校舍不能正常教學經營,原在校學生安置到勤惜實驗小學內讀書”。通知同時短信發給立新小學部分家長。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蘇州姑蘇區教委張貼在立新小學校門口的安置通知。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8月20日,這份安置通知截圖在勤惜實驗小學各個班級家長群中擴散。

8月23日,勤惜實驗小學校發佈了一份《告家長書》,稱“我校尚有空餘閒置的教室,並且是目前姑蘇區唯一符合安置條件的……教育行政部門將對安置點的學生進行單獨的管理,並堅持獨立運營、獨立管理,獨立的教學和活動空間”。

林華知道消息已經是幾天後,8月27日連夜從南京趕到蘇州。同樣從外地趕回的餘剛(化名)言辭激烈,態度堅決,“我們只要一個學校,不要‘一校兩制’”。

為了孩子上學,原本無錫有房的餘剛在蘇州買了勤惜小學的學區房,2017年11月時周邊均價每平米約2萬元,但學區房的價格是每平米3萬元。今年3月,他將孩子的戶口遷過來,5月份報名成功,8月19號開家長會,一切都很好,“開開心心等著開學”。

根據蘇州市相關政策,公立小學分為就近入學和積分入學兩種方式。前者是憑藉戶籍、房產,按照制定的學區範圍安排學位,後者主要針對沒有戶口和房產的流動人口。勤惜小學屬於學區房,只接受有蘇州戶口和學區房的孩子,並不接受無戶口、無房產的流動人口。

“歧視真的談不上,三代以上誰不是農民”,“孩子一入學就在這種隔離狀態下,4年後會是什麼樣”,林華、餘剛等十來位家長統一認識後的意見既客氣又堅決:並不是反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上學,但是反對目前的安置方案。方案從未提前徵求過家長們的意見,也從未提前告知。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勤惜小學發給學生家長的安置通知書。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名校”家長的不滿

勤惜的另外一些家長,意見更為激烈。

“為什麼我們這地段的公立學校就要收非地段的學生呢?”周浩(化名)認為,原本有一套遊戲規則,勤惜的家長都是按規則在參與,現在遊戲規則突然改變了?

蘇州總人口中,超過半數是外來流動人口。根據2016年蘇州市衛生計生委發佈的《蘇州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狀況與政策思考》,蘇州流入人口2015年底達724.8萬,遠超戶籍人口。

擁有房產的是少數,直到2014年,在蘇州自購房的流動人口占比僅為18%。也就是說,大量沒有房產的外來人員,其隨遷子女需要通過積分入學的方式獲取公立學校入學資格。

根據蘇州公安局人管支隊黃清支隊長的解讀,蘇州市流動人口參與積分管理,需要首先滿足在市區範圍內,參加社會保險、已辦理居住證且連續合法居住一年以上(含一年)。此外,根據《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實施細則》規定,積分入學還有文化程度、技術職稱、社保繳納、居住年限、表彰獎勵、社會貢獻等多重指標。

對於部分從事個體小生意的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他們無疑達不到這些標準。

8月28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在勤惜小學門口遇到了一些其他打工子弟學校的家長,一位家長說,自己做門窗生意,沒有固定工作單位,也就沒有交社保,孩子進不了公辦學校,“這次聽說立新的學生轉到公辦了,想著來問問,真的話我也把孩子轉過來”。

至於新的立新小學屬於公立還是打工子弟學校,目前暫無結論。

“誰不想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呢?” 周浩說。據新京報記者瞭解,“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學生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為蘇州外來人口中的低收入群體。公立小學勤惜的家長則大多為已在蘇州立足的“新蘇州人”,工作較為穩定。

立新小學800名學生都是高年級,勤惜小學是400名低年級學生,“學習風氣、校園暴力都讓我們擔心”,有勤惜小學的家長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新京報記者,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安排到公立學校招致家長反對,以前在很多地方都發生過。政府一方面要保證隨遷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又要考慮到家長的反對,最後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這也是目前的一個困境,根本原因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勤惜小學正門口,也是勤惜學生上下學的出入口。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續租未果、學校停辦

8月16日接到安置通知時,立新小學校長徐兵猝不及防。

立新小學舊址位於蘇州東北街15號。蘇州市最著名的景點拙政園遊客絡繹不絕,但少有人會注意到一公里外,穿過車流,在一群商鋪中找到一條小巷,往裡走約100米,就能找到坐落在一群低矮破落民房中的立新小學。

學校面積不大,牆邊雜亂的電線明白無誤地告訴來訪者這裡城中村的身份。前後兩棟教學樓加幾間獨立平房,還有已經被拆除的幾間房子。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立新小學,藏身在小巷之中。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立新小學是在2014年搬到這裡的。蘇州市姑蘇區國資委下屬企業姑蘇區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將此地出租給立新小學。

2014年,立新小學規模最大時有28個教師,吸納了15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

蘇州市政府官方網站的公告顯示,2015年,蘇州市包括立新小學在內的70餘所子弟小學通過了蘇州市的子弟小學“提檔升級驗收”,立新小學一年後又成功申報田家炳基金會蘇州學校項目改進計劃。

兩年後的2017年,蘇州市政府再次通報已完成外來工子弟學校進一步提檔升級項目,75所外來工子弟學校立足2016年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監測薄弱環節,圍繞學校設置、校園建設、教育裝備、教師隊伍、教育教學、學校管理、質量評價、經費保障八個方面開展提檔升級工作。

但是,2017年6月9日,姑蘇教育投資公司給立新小學發來的一紙通知,讓雙方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公司通知立新小學,“考慮到房屋周邊交通、環境等因素,不再繼續出租該房屋辦學”。後續發來的律師函中還提到“立新校內部分房屋存在違章搭建或安全不達標情況”。

2017年7月3日,姑蘇區文教委通知徐兵等立新小學管理層召開緊急會議,徐兵所做的會議記錄顯示,文教委要求立新做好家長安撫工作,“停招一年級新生,2-6年級學生正常開學上課”。這意味著,立新小學將停止招生,直至所有學生畢業,學校將消失。

徐兵此後謀求續租未果,在姑蘇區教育投資公司連發律師函催促騰退後,被起訴至法院,2018年7月31日,案情審結,校方敗訴,被要求“15日內騰清場地、房屋”。

800多名學生開學時將無學可上。姑蘇區一位政府工作人員透露,知悉判決結果後,姑蘇區政府有關部門緊急行動,僅用4天時間就擬定了安置方案,立新目前3-6年級的800多位學生,將保證他們順利畢業。

最後的安置方案,便是將“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安置在公立的勤惜小學校址上。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立新小學的教學樓。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10年間校舍變更

10年間,立新小學多次搬家。

“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於2008年在蘇州市姑蘇區政府主導下、由兩所打工子弟小學合併成立,校址為姑蘇區江天路128號。由原蘇州市平江區教育文體局出租給立新小學作為校舍。

2008年是打工子弟小學的好光景,蘇州市首批70餘所外來工子弟合格學校揭牌儀式在立新小學召開。

到了2013年,姑蘇區決定新建一所公立小學和附屬幼兒園,2016年最後敲定復建“百年名校”勤惜小學。勤惜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其後100年間歷經多次更名,2008年因生源問題停辦。

勤惜新校計劃佔地面積約24400平方米,預計總投資約1.5億元,預設48班,2016開始招生。校址,就選定在“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所在的江天路128號。

這是兩個學校的第一次交集,以“打工子弟小學”立新小學的退出為結局。立新小學與原平江教育局和體育局的租賃合同為一年一簽,在2013年7月31日到期。租賃協議到期後,協議將終止。立新小學不得不配合政府規劃搬離。

據當年《姑蘇晚報》報道稱,“姑蘇區教體局教育處吳建紅說,立新小學是一所合格的外來工子弟學校,該校的辦學許可證尚在有效期內……如果辦學方找不到合適的校舍,或無法按時順利開學,姑蘇區教體局將啟動應急預案,確保立新小學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有學上。”

徐兵選定了滬寧高速公路邊工業區的舊廠房,簽訂了五年租約,但這一舊廠房因房東——南亞絲綢公司手續不齊全,被蘇州市相成區城市行政管理執法局強行拆除,為此,立新小學還和房東打了一場民事官司。

2014年,立新小學搬到了此次安置前的最後一個校址:位於拙政園附近的東北街15號。巧合的是,這裡是原勤惜小學廢棄多年的校舍。

徐兵本以為,這將是學校的最後一次搬遷。不料,4年後的這個夏天,立新小學再次被迫搬遷。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勤惜小學的操場。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打工子弟學校的難題

與“公立小學”勤惜的家長不同,“打工子弟學校”立新小學的家長,則帶著孩子提前幾日就完成了報名,雖有部分人對隔離不滿,但更多的立新家長說,“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據統計,2015年蘇州全市義務教育隨遷子女達43.87萬人,比2014年增加5.4萬人,公辦中小學共吸納33.89萬人,公辦學校的總吸納率已達77.25%。但是,對於剩下那些工作不穩定、沒有社保的父母們來說,他們可能還是隻能選擇私立的打工子弟學校。

這些打工子弟學校裡的孩子們,遇到的難題不斷。比如,學籍問題。根據徐兵的統計,因歷史遺留、子弟學校分流安置等原因,立新學校裡至今仍有200多人沒有學籍。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2014年教育部宣佈全國學籍系統已實現全國聯網並穩定運行。2015年蘇州市教育局也曾發文,將審核備案的外來工子弟學校舉辦的合格學段即小學的學生納入學籍管理,學生將獲得全國統一的學籍號。但是,立新小學中,“2014年從無證辦學的炎洋小學自發轉過來的一批學生,至今沒有學籍”,徐兵表示。

捲簾門隔開的兩所小學

立新小學教室裡配置的圖書櫃。新京報記者王文秋 攝

炎洋小學2015年因無證辦學、消防隱患等問題被關停。根據徐兵的說法,蘇州市教育局安排學生分流到姑蘇區等三個區,姑蘇區安排了部分學生分流到立新。

儘管明知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小學很難和公辦學校競爭,立新的多位家長仍表達了不滿。在立新上學年的課表上,多位老師身兼數職,同時負責數學、英語等課程教學。立新學校的教學樓是由以前廢棄的校舍翻修改建,在規模萎縮前,教室常常人滿為患。

江蘇農村教育發展研究室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打工子弟學校教育質量堪憂,主要原因在於:學生、教師流動率過高,教師收入低、工作任務繁重。學生在生活上也面臨生活習慣較差、食堂飲食質量差等生活問題。

近年來,每學期2800-3000元的學費、500元的預訂費,對於立新的家長們來說也並不輕鬆。

“只能說是沒辦法讓孩子在這邊有個學校將就一下,如果能有一點辦法也不會讓小孩兒在那種學校上學了”,家長張霞表示。

與打工子弟小學的困境相反,民辦高端小學和公立小學發展更為順利。中國江蘇網的報道顯示,2018年秋季,蘇州就有20所新的公立小學投入使用,增加學位約3.15萬個。多位勤惜的家長表示,現在的勤惜雖然算不上百年名校,但2016年易地後重建,學校周邊的學區房開始火爆起來。

東北師範大學一篇關於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研究的論文則指出,“由於積分指標、權重與分數設定更青睞於高端人才,而忽視大多數普通農民工,積分入學模式對於保障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享受平等受教育權極為不公平。”

熊丙奇則認為,如果積分入學設置的門檻過高,有的學生達不到入學標準,公立學校進不去,子弟學校又被關停,就只能回老家做留守兒童了。

2017年1月,蘇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蘇州市教育事業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根據規劃要求,擬在2020年末保障90%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戶籍學生享受同等待遇,進一步提高全市的教育公平度。

更多報道請關注公眾號:剝洋蔥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