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貨運司機撐起中國物流半邊天 司機生存狀態亟需改善

一日三餐毫不規律,車難開,貨難找,一年有近300天見不到孩子,這就是長途貨運司機的真實寫照,有時他們要在半夜獨自裝卸幾十噸的貨物,也會與死神擦肩而過。

據調查報告,中國的卡車司機有3000萬,每年運送330億噸貨物。

但是在大經濟環境下、互聯網衝擊等因素,讓貨運司機這一群體陷入另一窘境。

3000萬貨運司機撐起中國物流半邊天 司機生存狀態亟需改善


 執法不一 司機成本增加

 來自瀋陽的貨車司機潘師傅今年已經近60歲了,曾賣過保險、幹過物業,如今轉行開卡車已有三十餘年,貨運行業的酸甜苦辣他最能體會:“跑車肯定辛苦啊,為了趕活,有時一天要連續開17個小時,半夜一人在荒無人煙的郊區等貨更是折磨,”潘師傅說道,他還常會在半夜碰到偷油、偷貨、及“碰瓷”等不法行為。“有時都是團伙作案,敢怒不敢言,增加的成本也只能自己承受。”

但跑運輸這些辛苦不算什麼,最讓他們頭疼的是各地道路部門針對卡車執法標準的不統一,還會出現不平等的執法現象,而這些都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困擾。

有權力對卡車司機執法的部門也很多,包括交警、路政、運管、高速公路管理、城管等約10個部門。卡車司機被罰款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有的貨車在車身上焊根鐵棍,路政說這算更改車型,一罰就是3000元”,“車身不乾淨甚至是駕駛室不明亮,城管說影響市容市貌,一罰就是好幾千”。 

3000萬貨運司機撐起中國物流半邊天 司機生存狀態亟需改善


互聯網衝擊 貨代APP扒了司機一層皮

除了執法標準的問題之外,如今的互聯網在拓寬卡車司機找貨渠道的同時,也給這個市場帶來諸多問題。

從2014年開始,大量資本湧入了車貨匹配App行業,通過App找貨也成為許多長途司機的首選。對他們而言,屏幕背後的“無車承運人”也是“貨代”(即不擁有車輛而從事貨物運輸的個人或單位),其好壞的標準就是能不能找到更多的貨、掙到更多的錢。“最怕滿載而去,空載而歸。”不少卡車司機表示,與傳統“貨代”相比,這些APP最大的優勢就是找信息更方便,在開車休息的間隙,用手機就能搞定貨源。 但與此同時,一些困擾也隨之而來。“互聯網方式把找貨的成本降低了,導致過多的卡車司機湧入與競爭,從而變成壓價的工具。”例如貨主提供1500元的運費,但如果報價1000元能找到車,“貨代”的利潤就是500元。因此,“貨代”一般會在App上先給出低於1000元的價格,如果有卡車司機願意接單,利潤就更多;如果沒有卡車司機接單,“貨代”就在原基礎上再加錢。

“就跟拍賣一樣”,來自山東濰坊的司機鄧海平如此形容。不僅如此,市場上花樣百出的App也魚龍混雜,很難識別好壞。此前,在沈原參加的一場石家莊卡車司機座談會上,不少卡車司機提到,貨源轉包情況較為嚴重,他們反映稱,在App上發佈信息的多數都不是真正的貨主,常常是隔了幾層的“貨代”,卡車司機需要多頭聯絡,費時費力,利潤甚薄。

3000萬貨運司機撐起中國物流半邊天 司機生存狀態亟需改善


卡車司機群體日漸納入政府視野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已經“迫不及待”為這個群體發聲。

比如,提出關於取消道路運輸從業資格證的議案;關於統一處罰標準、狠治偷油、碰瓷、路霸的議案;關於油卡抵運費、改善貨運環境、保障卡車司機收入的議案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