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新要求:己所欲,更勿施於人

孔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己認為不好的東西,也不要給施加給別人了。這句話的道理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往往都做不到。

而且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很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變成了己所欲,施於人。就是我認為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或者觀念,不自覺得認為別人也會認為是好的、有價值的、是對的。從而將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

任何一個人的身邊肯定都不缺乏這樣的人,他們將“己所欲、施於人”推向極致,而且堅持認為旁人一定要認同它所附帶的價值觀,不認同的話,要被迫去接受洗腦,被迫去認同。

人際交往新要求:己所欲,更勿施於人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明星。有些明星演技好、有些明星顏值高。喜歡明星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都曝光在聚光燈下,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明星的負面新聞,但總有很多死忠的粉絲,即便這個明星犯了很多錯誤也視而不見,反而千方百計地想讓別人也粉自己喜歡的明星。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總是將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比如小時候家庭生活條件不是那麼好的時候,父母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總將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這是長輩們關愛我們的方法。

但等到我們長大之後,生活條件好了,不再缺那一塊肉,但很多父母在思想上仍舊沒有轉變過來。這就是父母們 “己所欲、施於人”的典型體現。我們其實並不希望父母們這樣,我們更希望父母們自己吃好的、用好的,身體健康而不是將所有的東西都留給我們。

人際交往新要求:己所欲,更勿施於人

這樣對不對呢?!沒有錯!這不是錯,但要再往前進一步,才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中國人經常講你不願意的、別人也不願意,但卻沒意識到,你願意的、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願意、不一定認同。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在對別人好,別人卻不領情時,不要認為是自己的一片好心被人當成了驢肝肺,很可能是因為你認為的好東西,在被“施於”的那個人看來不值一提,更甚者正好是他所討厭的東西。記住了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卻陷入到了己所欲、施於人的誤區。

那麼人為什麼會陷入到這個誤區呢?那是因為人類有一種集體性的潛意識,一般人在認為某種教義、某種價值觀是對的時候,他會希望別人也這麼認為,希望別人也能吸收並能同樣領悟。人性的很多衝突其實就是因為陷入到了“己所欲,施於人”的誤區。

人際交往新要求:己所欲,更勿施於人

現代心理學中,有一個人際界限的說法。在一個現代社會中,人往往會對一個自來熟的人產生莫名的厭惡感,這就是因為他侵犯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界限。

無論是再親密的人,哪怕是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相處都會有人際交往的界限,只不過這個界限相對於我們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要淺的多。我們在和其他人相處的時候要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兩千多年前,孔子說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可惜的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清楚“己所欲,施於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更勿施於人!”。把握好人際交往之間的“度”,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