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人生: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下午一點,訓練開始了。

“頂住,頂住!”

“我沒血了,我是廢物!”

所有的對話都是靠吼,每個人盯著各自的電腦屏幕,一手放在鼠標上,一手放在鍵盤上,不停地點擊、挪動,挪動、點擊。陳博一隻腳的腳後跟微微抬著,很久沒有動過。

PYL陳博從16歲一直打電競到24歲,他是電競圈的“老人”。

從一年級開始玩遊戲,到16歲進入電競這一行,他已經有了近八年的從業經驗。在同齡人剛踏入社會的年齡,他已有過職業的頂峰期並正經歷著事業的瓶頸期。

與最初入行每月一千多月的收入水平相比,近年來電競業發展迅猛,各方資本湧入,職業身份等到認可,有名氣的選手年薪最多能高達千萬。

陳博從“電競”中也得到了很多,高額的薪水、愛情以及成就感。

雖然暫處低迷期,他沒想過退休,“就是想贏”。

“目前未來沒有太清晰的規劃”,但他篤定,電競,就是他的人生。

深夜的“廝殺”

不知何時有的規矩,電競沒有上午,一切從12點開始。

12點一過,LGD俱樂部英雄聯盟戰隊的領隊秦煒開始挨個房間喊隊員起床。所有的隊員都住在離訓練室不遠的公寓裡,從公寓到訓練室,步行不超過5分鐘的時間,食堂就在公寓樓下。

對於絕大多數的職業電競選手來講,日常的生活除了訓練,就是睡覺,俱樂部不像職場,更像一個學校,而領隊就像他們的“高級保姆”。

1994年出生的陳博作為一個有著近八年從業經驗的電競“老人”,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作息與生活。

起床、洗漱,陳博和隊友趿拉著拖鞋,一起來到訓練室,打開電腦,一天的訓練開始了。

在電競圈中,遊戲ID比真正的姓名更被容易記住。陳博是楊冪的鐵粉,最初玩英雄聯盟的時候,他想給自己取名為“楊冪”,可審核未通過。他喜歡看動漫, “蠻喜歡平野綾的,就叫PYL了”,他是LGD英雄聯盟戰隊的隊長,人們習慣於喊他小平或平隊。

“LGD俱樂部是一家草根俱樂部。”旗下有DOTA、英雄聯盟等多個分部,英雄聯盟分部在杭州電競數娛小鎮訓練,有400平米的訓練場地,被隔著好多個小房間。

「遊戲」人生: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進門第一間就是陳博和隊友的訓練室,一個長方形的房間,沒有窗戶,靠牆擺著兩排電競桌,隊員們陷在電競椅裡,只有牆上的掛鐘在提醒時間。

下午一點,訓練開始了。

“頂住,頂住!”

“我沒血了,我是廢物!”

所有的對話都是靠吼,每個人盯著各自的電腦屏幕,一手放在鼠標上,一手放在鍵盤上,不停地點擊、挪動,挪動、點擊。陳博一隻腳的腳後跟微微抬著,很久沒有動過。

“PYL,我需要你了。”

“我來了,我來了。”

“Cue他,Nice!”

一波團戰的勝利,就可以讓他們短暫的興奮一下。教練盯著電腦屏幕,看他們每一步的操作。領隊打開了空調,伸手試了試溫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要保證隊員舒適,“他們好好打比賽就行”。

一天至少要打13盤遊戲,如果不打訓練賽,最多要打22盤,每盤遊戲的時常20分鐘到40分鐘不等。“一般來說,凌晨三四點會上床睡覺”。

維生素、健胃消食片、紅牛、礦泉水安靜得躺在桌子上。

“黑白顛倒,有的隊員會吃一些護肝片。”

陳博和其他四位隊友作為主力在備戰2018年的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簡稱“LPL”)夏季賽。LPL是中國大陸級別最高的英雄聯盟職業比賽,是中國賽區通往季中冠軍賽和全球總決賽的唯一渠道,而季中冠軍賽與全球總決賽、全明星賽三項賽事並稱為英雄聯盟的全球三大賽。

LPL對每一支英雄聯盟戰隊都異常關鍵,這是決定江湖地位的賽事。

為了這項賽事,陳博和隊友終日熱血沸騰地全情投入。

「遊戲」人生: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比賽之前調試機器。圖/北京時間

“靠夢想打電競”

在陳博16歲踏入電競大門之前,他從未考慮過電競這個行業的發展,只是單純地想玩遊戲。

陳博是廣東潮州人,從一年級開始,家裡已經有了電腦,從暗黑2到DOTA,他的學生時代都是遊戲中度過的。在讀初中,看到與DOTA玩家開始打職業比賽、賺錢,他想試試。

2011年5月,英雄聯盟開始內測,“當初是算分機制,最高分是1900多,我那時候是1800多”,剛好CLC戰隊在招人,他投了簡歷,在線上打SOLO賽,順利通過面試。他即將正式離開家,到完全陌生的蘇州泰昌進入職業生涯。

家裡人很反對,他高中還沒畢業,家裡人一直擔心他被騙入了傳銷組織。

“我自己知道不是嘛。”

終於,他如願以償。

但離開家的日子並不好過。最初,他以替補的身份進入到戰隊,每個月只有1200塊錢的工資,“那時候全靠夢想打”。

與家裡舒適的生活相比,每天規律的作息、必須要進行的訓練,這些束縛讓他睡覺前哭過好多次。

哭夠了,睡醒了,一切就過去了,新一天的訓練照常開始,他倒沒有想過放棄、回家。

英雄聯盟是一款5V5的對戰網遊,遊戲中分為上中下三路,有包括法師、坦克、射手等不同角色的英雄。

最初,陳博單獨走上路,後來CLC戰隊打輔助的選手離隊,他頂替輔助,轉型為輔助選手。按他自己的理解,輔助是“奶媽”,是保護隊友的人,輔助在團隊內的角色雖然不容小覷,但並不是最亮眼的點。

LGD俱樂部英雄聯盟分隊的經理胡彪從2011年左右進入到電競圈子裡,他用“慘”來形容那時的電競。

一方面,在那時的社會觀念裡,電競是一個很不體面的工作,電競被等同於玩遊戲,另外一方面,電競俱樂部的管理也十分混亂,“一個俱樂部可能搞三個月,老闆不做了,選手真有睡街上、睡天橋的”。

“現在算是被大眾接受了吧。”

2003年,國際體育總局正式批准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

當年一些電競節目開始出現在官方媒體上,比如CCTV5創辦的《電子競技世界》。2004年4月12日,廣電總局發佈的《關於禁止播出電腦網絡遊戲類節目的通知》,一下子把電競的傳播打入“冷宮”。

直到2005、2006年,中國電競第一人SKY李曉峰在2005、2006年獲得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簡稱“WCG”)兩連冠,電競已不再只具有遊戲屬性。

2017年4月24日,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正式宣佈將電子競技列為比賽項目。

電競正在逐漸從“藏著掖著”向“體面”的工作轉變。

胡彪在投資電競的初期,母親不能理解。

“她都問我,你都有家有口的人了,你這樣下去有點沒家庭責任,以前,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電競的,你一說出來,大家都不知道你在搞啥,就覺得你是玩遊戲的人。”

但他堅持到現在,母親也在慢慢的改變,她會去看一點電競比賽,會關注相關的新聞。她甚至會說,“今天比賽你們贏啦”。

他覺得,現在說出去,從內心會更認可這個行業。

“還是想贏”

陳博的輝煌是從2014年開始的。

在CLC戰隊工作了一年,由於戰隊解散,陳博不得不重新找一支新的隊伍接納自己。剛好有朋友在LGD戰隊訓練,待遇也不錯,他隨即加入LGD。

進入LGD兩年,他拿到了國際賽事WGT世界遊戲大師賽的冠軍,2015年又獲得LPL夏季賽的冠軍,同時,還參加了全明星賽,他一時被稱為“中國第一輔助”。

“那一整年,成績都還不錯,就一直在參加比賽,基本沒休息過。”

陳博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從每月一千多塊漲到年薪百萬。

現在最一般的職業選手每月也能拿到一個二三線城市白領的工資。胡彪介紹,如果打出成績與名氣,每年收入幾百萬並不成問題,甚至上千萬的也有。

“電競圈就像一個小娛樂圈”,與電競發展相伴的是遊戲直播的出現,當選手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熟知後,也會接一些直播或者代言的工作。

顏值,在電競圈同樣重要。有粉絲喊陳博“美妝平”,從SK2、雅詩蘭黛,到Lamer、萊伯妮,隨著收入增加,陳博護膚品的花費也越來越高。

他還去上海做了正頜矯正手術,戴了三年的牙套,只是為了讓自己的臉型更好看一些。

從2016年開始,LGD戰隊的成績開始下滑漸漸地,有罵聲開始出現。

他剛被大眾所熟知的時候,很喜歡發微博,和粉絲互動,“那時候認識我的人特別多,覺得發微博很有意思,也會有很多人回覆我”。

現在,他開始變得謹慎。

“我不知道該發什麼出去比較好,每次要發的時候,自己會考慮特別多,該不該發,這樣發好嗎,就每次會這樣想,現在顧慮太多,所以現在索性不玩了”。

和他一起打比賽的隊友也不斷離開。

“像小韋(韋朕)嘛,他之前跟我打了比較長,像今年,跟我打AD的,他也跟我打了四年,他叫Imp,他也走了。”

再也不能和隊友一起過曾經最普通的日子的時候,突然之間,他會有一種類似難過的情緒跑出來,讓他有絲壓抑。

他經常會有一種傷感的情緒跑出來,“看到以前一起打的比賽視頻的話,就會想,能夠再一起打會蠻開心的。”

他不想離開,在這個戰隊,他已經打了六年,這裡有太多的熟悉的人,太多的回憶。

他把這些情緒藏起來了。他儘量不再去看外界的評價,他要保證遊戲心態的平和。

為了更好的調整狀態,LGD戰隊從今年從成績更好的戰隊租借來教練。除去比賽和吃飯,每天幾乎都在打訓練賽、覆盤、新一輪訓練賽的週而復始中進行。

「遊戲」人生: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訓練賽結束後,進行復盤。圖/北京時間

一天中最清閒的,大概就是訓練賽開始前的準備時間。陳博拿一張紙巾若無其事的玩著,看一眼手機,但耐不住幾分鐘的“閒暇時光”,他轉頭又開始跟教練、隊友討論下路用什麼英雄。

“還是想贏。”陳博笑笑。

“電競就是我的人生”

截至7月11日,根據LPL官網發佈的成績,LGD戰隊在夏季賽的表現仍舊不理想,1勝5負。

對於陳博本人,退役又成為圍繞他的一個話題。但他自己並不想退,他依舊對遊戲充滿熱情,依舊享受比賽。

“只能等自己真的打不了了,自己在遊戲中的表現會拖累到隊伍,就會選擇退。”他希望,在退役之前能再拿一個冠軍。

電競選手的整體壽命很短,胡彪說,電競選手的黃金年齡從16歲開始,22歲之後,很多電競選手開始走下坡路。

陳博24歲,打了近八年。在他身邊,三四年就退役的選手有很多。

退役之後的事,陳博並沒有想清楚。

“電競和傳統的體育項目很相似的一點在於,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如果不成名,選手再去找工作不會很容易。”他說,“我其實蠻想以後有機會去讀書的,但是隻停留在想法。”

「遊戲」人生: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職業電競選手手腕、腰部也會出現一些傷病。圖/北京時間

職業選手必須把大量精力放在遊戲上,學習無法兼顧。在胡彪看來,職業選手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退役後的選擇。

電競選手退役後的生活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打出名氣後好好包裝自己,退役後轉型在電競圈內繼續工作;第二,用打職業賺的錢,退役之後買個門面或者做點小生意;第三,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賺的錢基本上也在職業生涯結束時花完,“他可能會泯然於眾人中去了,甚至還不如沒來打電競的生活”。

無論如何,胡彪認為,電競,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幾乎所有從業者都對此深信不疑。“電競給喜歡的孩子多了一個選擇,從本質上講,並不是壞事”。

2017年6月,由電競生髮出的杭州電競數娛小鎮開工建設,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計劃到2022年,打造100萬平方米的電子競技產業發展平臺。2022年將在杭州亞運會舉行首次正式比賽。

“你要知道,足球、籃球剛出來的時候,社會認可度肯定也沒有那麼高,很多規矩也沒有定好,都是一個需要發展的過程。”胡彪認為,或許有一天,英雄聯盟這款遊戲會被新的遊戲代替,“遊戲會死,但電競不會”。

早在2015年,陳博就開始置業,他在老家給父母買了一套房子。

雖然他不是一個十分戀家的人,但他依舊希望父母能夠住的更舒服一些。雖然對未來感到迷茫,但陳博篤信,電競,就是他的整個人生。

“很多東西,比如愛情,也是有遊戲,我才有現在的女朋友嘛,包括很多朋友,包括自己身上的變化吧,從沒錢變有錢,也是一個質的變化吧。”

從16歲到24歲,陳博不再覺得自己是孩子了。

“我也有我要照顧的東西了,比如我的貓,慢慢地,自己從一個依賴別人的人,變成別人可以依賴我,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大的成長”。

凌晨三點,陳博離開訓練室,走回不遠處的公寓。

“我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的。”讓他覺得心安的是,“很有成就感,很有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