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不曾忘卻的思念

人的身軀能把洪流阻斷嗎?20年前,人民子弟兵給出了答案。

那個夏天,暴雨肆虐,洪水侵襲,全國29個省(區、市)、2億多人受災,人民軍隊火速集結,以血肉之軀鑄就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當這場戰役最終取得偉大勝利,我們旅的前身原廣州軍區某舟橋旅贏得了和平年代的至高榮譽——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旅”榮譽稱號。

今年是’98抗洪20週年。“八一”前夕,我們一行20多名官兵前往湖北嘉魚縣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祭奠。那是一座為在’98抗洪中犧牲在簰洲灣的19名烈士建造的陵園,其中包括我們旅的兩名烈士楊德文和葉華林。

(一)

車子一大早就出發了。因為駐訓點離目的地有近400公里的路程,加上訓練任務繁重,怎樣選出祭奠烈士的代表成了五營十五連指導員孟祥東的撓頭事。楊德文和葉華林出自他們的老連隊,戰士們都爭著想去給兩位英烈掃墓。

他找到了營長成先明。“誰的訓練成績好讓誰去!”成營長的話一錘定音。

旅長曾從華也一直念著這件事,’98抗洪中他還是一名連長,烈士陵園裡長眠的是跟他一起奮戰在抗洪大堤上的生死兄弟。前一天,他特地託人買了兩瓶酒,囑咐我們帶上。

車子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兩旁鬱鬱蔥蔥的綠色快速向後退去。我和坐在身旁的孟祥東指導員聊起了天,他回憶起去年“八一”時的那一幕。

去年建軍節,楊德文的家人和抗洪老戰友相約來到連隊。“楊德文!”“到!”看到全連官兵點名時集體答到的場景,第一次來連隊的楊德文母親流下了熱淚。楊德文的妹妹楊惠芹說:“這麼多年,連隊每次點名還會先點哥哥的名字,我們很欣慰,感覺哥哥還在隊伍中。”

車子下了高速,繼續行駛在鄉間小道上。此時,同行的營長成先明接到一個電話,是抗洪老兵韋成明打來的,他是楊德文烈士的班長。事先他已得知我們今天要去簰洲灣烈士陵園祭奠烈士,口中連說著謝謝,彷彿我們幫了他一個大忙。其實,最該接受感謝的是他們。從他口中,我們對旅史中記載的那段事蹟有了更真切的瞭解。

(二)

時光回溯到20年前。1998年8月1日,簰洲灣江堤潰口,楊德文、葉華林隨連隊一起前去搶險。他們乘坐的汽車被湍急的洪水圍困,楊德文和戰友們迅速跳入水中向岸邊游去。突然,楊德文被一個在水中掙扎的婦女抱住了脖子,他立刻脫下救生衣給她穿上。此時,背後一座房屋上傳來求救聲,楊德文將那名婦女交給了從他身邊遊過的戰友陳景山:“你把她帶上岸。那屋頂上還有人,我去看看。”陳景山說:“你沒有救生衣,還是我去吧。”楊德文說:“沒事,我水性好。”他游過去看到一個老大爺正站在搖搖欲墜的房頂上。楊德文將老大爺從房頂上接下來,找到一棵挺立在洪流中的大樹,沉下肩將老大爺頂上樹。他對老大爺說:“你千萬要抱緊樹,一會兒就有人來救你。”剛說完,一個巨浪打來,不滿20歲的楊德文被捲入洪流中,再也沒有回來。

葉華林此時並不知道自己的同年兵楊德文已經犧牲。他跳入洪水中不久,就聽到背後傳來一個小女孩的呼救聲,回頭一看,只見她趴在一堆快要沉沒的稻草上大聲哭喊。葉華林立即轉身頂著激流游過去,背起小女孩奮力向前遊,這時一股急流迎面襲來,21歲的葉華林拼盡全力將女孩推向樹林,自己卻被無情的洪水捲走。

成營長說,楊德文、葉華林犧牲時都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當時連隊要成立“搶險突擊隊”,他們倆都搶著報名。連隊說還輪不到新兵,楊德文說:“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鍛鍊。”後來連隊考慮到他倆水性好,特批了他們的申請。

說話間,車子突然停了下來。原來前面的路被長江隔斷,只有乘坐輪渡才能過去。我們稍作休息,等待輪渡到來。

“你們去簰洲灣啊,那個地方我熟。當年一些20歲出頭的戰士在抗洪搶險中犧牲,實在是可惜啊。”聽說我們要去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一旁正等候輪渡的一位老伯感嘆道。

(三)

上了輪渡,極目遠眺,煙波浩渺的長江如同一幅畫卷鋪展開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記錄下長江的風光旖旎、霜月滿天,但在現實中,長江卻因洪峰、汛期、水位這些字眼而充滿了詭譎。正如大自然總是在用不可捉摸的方式證實著它的存在和力量,長江一直在用桀驁不馴向人類展示著它的生命力。

下了輪渡,車子行進在狹長彎曲的田野小道上,兩側是綠油油的莊稼,放眼望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離當年的潰壩處只有1公里遠,很難想象,20年前這裡曾被淹成一片汪洋。

遠遠地,我們就看到烈士陵園門口高聳的牌樓,牌樓上“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幾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陵園內青松蒼翠,寂靜肅穆。除了楊德文和葉華林的衣冠冢,園裡呈弧形依次排列的其他17座墓裡,長眠著包括“抗洪英雄”高建成在內的原空軍某高炮團17名烈士。白色大理石墓碑正面,鑲嵌有他們每個人的照片,照片上多是略顯稚嫩又朝氣蓬勃的面孔,鐫刻的生卒年份,醒目地顯示出他們的生命大多終止在20多歲的青春年華。

楊德文和葉華林的衣冠冢並沒有挨在一起。在這裡,他們同原空軍某高炮團的17名烈士一起,如每個墓碑後刻有的簡略生平所述,是“在簰洲灣抗洪搶險戰鬥中為搶救群眾和戰友光榮犧牲”的人民子弟兵。我想起了旅史中的那段記載:在抗洪搶險戰鬥打響後,楊德文第一個向連隊遞交了請戰書,裡面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需要的時候,就應該挺身而出。”

我們在每一位烈士的墓碑前都獻上了鮮花,默哀,鞠躬,致敬。我看到上等兵小李反覆地擦拭著楊德文墓碑上的照片,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瞧見我在瞅他,小夥子連忙用迷彩服袖口把眼淚擦乾淨。他說:“當兵2年了,每天點名時都在替楊德文、葉華林兩位老兵答‘到’,心裡一直想來看看他們,沒想到在即將退伍時完成了這個心願。”

“搶險當先鋒,救災打頭陣,楊德文,葉華林,青春無悔寫忠誠。”20年過去了,兩位烈士的老連隊雖然經歷了多次改革和番號調整,但他們的名字仍被高唱於連歌中,被高喊於全連官兵點名時,他們的英雄精神也留存在一代代官兵心中。

謝峰,是我這次獲悉的另一個抗洪英雄,楊德文和葉華林他們連的一名班長。他在’98抗洪中四過家門而不入,家裡的父親、妻兒下落不明,但他仍然堅持戰鬥在抗洪最前線。要知道,救災的地方離他家僅有不到2公里。最終他帶領全班戰士搶救群眾1200多人。

坦率地說,對於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甚至捨生忘死的行為,很多人並不十分理解,但走在簰洲灣段長江大堤上,看著滔滔奔湧的長江,看著大堤內豐饒的萬畝良田,稠密的百姓人家,你或許就會懂得他們作出這樣選擇的價值和意義,也會理解為什麼“軍人”總與這兩個詞連在一起——責任與奉獻。

20年,不曾忘却的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