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民間藝術不失傳,這個農民守了50年,卻招致了別人的反對

龔學軍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

與別人不一樣的是,他還是個文藝愛好者,而且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

為了民間藝術不失傳,這個農民守了50年,卻招致了別人的反對

龔學軍向人們展示木偶戲

從四、五歲的時候起,他就在父親的薰陶下,開始接觸木偶戲。那時他連什麼是提線、帳頭、布袋都不知道,就是因為愛聽那熱鬧的鑼鼓聲響,喜歡那戲妝上花花綠綠的顏色,所以才接觸了木偶戲。

這一接觸使他明白了,木偶雖小,但劇中也有人物萬千;木偶戲雖少,但喜歡的人為了它可以涉水過山。

此後,他變得一發而不可收,幾乎是迷上了木偶戲。

後來,木偶戲停演,劇團解散,許多設備也被毀於一旦,他卻該幹啥還幹啥。別人扔掉不要的道具,他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臺上沒人演了,他就在自己家裡演。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不能讓流傳了幾輩人的木偶戲,毀在咱們這一代人手裡。

為了民間藝術不失傳,這個農民守了50年,卻招致了別人的反對

龔學軍在抄寫劇本

後來木偶戲終於可以演了,他身上的勁兒更大了,但是現實卻常常讓他陷入尷尬的境地。政策放開了,但沒錢買米,沒米下鍋,有時候甚至連淘米的人都找不到的情況卻成了木偶戲發展的“絆腳石”。

但龔學軍沒有被困難嚇倒,更沒有放棄。除了參加村裡過年過節的演出,平時他仍然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兒。

前幾年,他光買影碟機和光盤一項,就花了一萬多塊錢。上次我們去他家裡,親眼見到他家收藏了300多個晉劇劇本,還有300多個戲的光盤,還有他從原山西省文化局戲劇工作研究所買來的上百冊圖書。他說,為了買到這些書,他先後去太原跑了十幾次。後來和人家熟悉了,每當有新書出版,山西省戲劇研究所都要給他寄來徵訂單。龔學軍給我們看他珍藏的書籍,有麻紙的,有1948年10月20日歌劇《劉胡蘭》,有1958年出版的《河北新民歌》,還有1972的“樣板戲”劇本。

為了民間藝術不失傳,這個農民守了50年,卻招致了別人的反對

龔學軍收藏的劇本

但他的生活卻過得很清苦,所有收入全指望家裡20來畝地。後來他的老伴不得不出去打工,以補貼家用。據龔學軍講,他甚至去和有的單位要過人家寫過的紙張,在背面抄寫曲譜。

由於在保護民間藝術方面做出了貢獻,這幾年,龔學軍獲得了不少榮譽,多次被縣裡、市裡、省裡多次表彰。2015年7月20日,龔學軍還正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但不知道因為什麼,村裡對他說三道四的人卻多了。去年有人寫了一篇關於他的文章,結果被說“道聽途說”、“沽名釣譽”,好幾個人甚至要上門找作者談談。

這讓龔學軍時常陷入困惑之中: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了?#扶貧達人在行動#

為了民間藝術不失傳,這個農民守了50年,卻招致了別人的反對

龔學軍加入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