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任海:花城廣州四季繽紛 這位植物專家功不可沒|創新英雄

华南植物园任海:花城广州四季缤纷 这位植物专家功不可没|创新英雄

有著花城美譽的廣州,每到花開季,市民們的朋友圈頻頻被嬌豔的花兒、成片的綠海刷屏,好一片“四季繽紛、千年花城”網紅景觀。

在這背後,一位生態修復專家功不可沒。

是他,在2008年冰災後,發現佔廣州花木品種60%的外來物種,存在壽命短、景觀差、抗病弱等現象,並提出“鄉土植物”迴歸計劃;又是他,以“生物技術+生境恢復+種群調控”技術手段,讓廣州本土植物得以迴歸野外;還是他,帶領團隊篩選200多種本地種,與已有人工林及市政綠化帶進行“匹配對子”,為鄉土植物迴歸奠定技術基礎……

他就是國際知名的珍稀瀕危植物“迴歸”專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

华南植物园任海:花城广州四季缤纷 这位植物专家功不可没|创新英雄

任海

礦工的兒子:“恢復生態學”理論國內第一人

任海出生在湖北黃石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在那個工業化進程迅猛的年代,電廠、鋼鐵廠、水泥廠遍佈,“但上學路上,灰濛濛的天和雨後路面的黑汙水,總是讓人覺得有些不舒服,那時已經隱約萌生了改善環境的想法。”

1992年,22歲的任海在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陸續在中科院華南植物所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1998年,剛參加工作一年的任海,便趕上對他後來職業生涯影響深遠的大事——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當時,任海參加了導師彭少麟研究員組織的諮詢小組,小組報告闡述了長江中上游的植被情況及森林對於涵養水源的重要性,並遞交中央。很快,建議被採納,國家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針對當時中上游河谷區域經濟不發達的實際情況,諮詢小組創新性地提出,在長江河谷上部保護森林及恢復森林進行水土涵養,在河谷下部進行農業開發,種草養羊,發展高值經濟,這樣既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又減少了農民上山砍柴的頻次,使中上游植被可以得到保護。

不久後,任海便出國進修,進行恢復生態學及景觀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學習。在這段時間裡,他利用業餘時間大量閱讀和寫作,完成了《恢復生態學》導論(第一版),這是我國第一本關於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專著,系統地將國外恢復生態學相關理論引入中國,對於中國恢復生態學的發展和應用起到重要作用。

潛心“匹配”:篩選200多種本地種類 促鄉土種“迴歸”

2008年肆虐南方的冰雪災害則是任海職業生涯中的另一件大事。冰雪災害後,任海發現廣州大量園林植物凍傷或凍死,其中本地品種基本無礙。進一步調查發現,彼時廣州70%以上的綠地由少於15種植物組成,其中以鄉土種為主的群落型綠地面積佔比低於20%。

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人工林中,廣東人工林種類中70%以上是外來品種,不僅壽命短、種類單調、抗病蟲害能力弱,而且生態效益低、遇到氣候災害抵抗力弱。“那次冰雪災害證明了園林綠化中‘適地適樹’和‘鄉土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任海進一步解釋道,“只有讓鄉土植物‘迴歸’,才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在外來品種已佔主要優勢的情況下,要讓鄉土種“迴歸”,技術上困難重重。比如,在林分改造過程中,不同外來樹種與本地樹種之間的匹配度:有些外來種能和本地種“和諧共處”,但另一些則不能;有些外來種的林下適合播種鄉土種的種子,而另一些則需要種植小苗;還有一些外來植物種類與本地種之間存在“護理效應”,即外來種可以為本地種的幼苗遮擋強光並提供營養補給。經多年研究後,最終任海和他的團隊篩選了200多種本地種類,與已有人工林及市政綠化帶進行“匹配對子”,使抗逆能力更強、更適應本地氣候條件的鄉土品種逐漸迴歸。

目前,在綠化方面,廣州相關政府部門及業界,已形成以常用樹種、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的共識。任海帶領華南植物園團隊,挑選出優良鄉土植物或已經適應廣州環境的外來物種共163種。

創新手段:28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迴歸”野外

這邊,任海忙著讓鄉土植物“迴歸”廣州;另一邊,作為國際瀕危植物迴歸領域知名專家的任海,馬不停蹄地和他的團隊推進珍稀瀕危植物“迴歸”野外。

任海告訴記者,目前全球約有33萬種高等植物,其中10%~15%受到威脅;我國約有3.1萬多種,其中15%~20%受到威脅而處於瀕危狀況;廣東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的植物名錄的共有68種。這些植物主要位於自然保護區中,因種群數量稀少,隨時存在滅絕的風險。

通過創新性的使用多種新的生物繁殖技術及生境恢復手段,使28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迴歸”野外。

比如,國家一級珍稀瀕危植物報春苣苔,生長在喀斯特山洞裡,種子少且難以萌發。任海和他的團隊便剪下報春苣苔的小葉子,在實驗室使用一般的培養基繁育,做了數千次實驗,均未能激發其“全能狀態”,無法培育出報春苣苔個體。最後,他們改變培養液成分,模擬出其生長的高鈣和鹼環境(一般用酸性培養基),終於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這一珍稀瀕危植物。在研究過程中還意外發現,苔蘚對於報春苣苔有“護理效應”,將報春苣苔種在苔蘚上更易存活和生長。美國科學院院士彼得·雷文表示,這種通過人工“協助”珍稀瀕危植物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對全球植物保護有重要價值。

任海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華南植物園主任,兼任中國生態學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植物學會理事長、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和中科院青聯副主席等。發現南亞熱帶典型人工林下鄉土樹種定居限制機理及利用護理植物的解除對策,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方法實現報春苣苔等28種珍稀瀕危植物野外種群的生態恢復。

研究領域

恢復生態學

森林生態學

創新感言

在科技創新上,如果我們在某個領域要做到世界領先水平,我認為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一是國際化的人才,要將國際上傑出的人才都吸引過來。二是國內相關產業的人才也要加強交流。三是要加強人才流動機制。一些人如果不太適合目前的崗位,應該進行流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另外,人才最看重的是事業,要為他們提供可以發揮的平臺,也要給他們的生活給予一定的保障。

鏈接

“移花接木”拯救“植物界的熊貓”

在廣東陽春,有一種名為“杜鵑紅山茶”的山茶花,一年四季均開花,被譽為“植物界的熊貓”,野外只有1039株。為了保護其遺傳多樣性,任海與保護區合作,在每株植物上剪下3根小枝條進行嫁接,建立了遺傳多樣性資源圃。

與此同時,任海和他的團隊將嫁接成功的苗木種在廣東電白和連州,擴大了這個種的生長區域,可以避免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時,原產地可能因不適應而滅亡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