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捐價值46億美元6400萬股股票給國人企業家的啓示

真正偉大的企業家,並不在乎名和利。因為在經歷風吹雨打的創業浪潮中,他們所經歷的榮辱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當然他們想得到的都基本上得到了,他們所想實現的夢想都已經實現了,他們最後不過就是追求“心安與理得”罷了。

事實上,很多企業家也是慈善家。特別是一些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家,其企業的CSR也很強。在九寨溝地震中,有不少企業捐贈了不少救災物資、現金,不僅承擔了社會責任,也獲得了社會口碑。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一點“營銷意味”在裡面。

比爾·蓋茨捐價值46億美元6400萬股股票給國人企業家的啟示

而作為世界前首富的比爾·蓋茨卻不一樣,在離退休後不斷向社會、慈善機構捐贈自己的財產,獲得了全世界人們的尊敬,實屬可貴,值得全世界的企業家學習。

比爾·蓋茨在遺囑中宣佈拿出98%給自己創辦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這筆錢用於研究艾滋病和瘧疾的疫苗,併為世界貧窮國家提供援助。

日前,據彭博報道稱,比爾·蓋茨捐出了自己在微軟所持的6400萬股股票,價值46億美元,這是蓋茨自世紀之交以來最大規模的捐贈,目前為止,也是今年全球最大捐款。

作為全球鼎鼎大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在晚年不斷捐贈自己的財產,留給自己子女的遺產屈指可數,這無異於將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拱手讓了出來。這到底給了國人企業傢什麼啟示呢?

第一:慈善本身的意義比企業宣傳更重要

面對大多數企業挾持慈善進行營銷的做法,人們已經難以真正佩服,甚至產生反感。特別是在慈善節點上以慈善名義行企業營銷之實是不妥的。特別是部分企業借用救災進行媒體宣傳與造勢,就是一種褻瀆行為。

事實上,慈善本身的意義比企業營銷宣傳更重要。這不僅僅體現出一個企業家的價值觀,還足以看出一個企業的文化之根。做企業本身就是為社會做貢獻,大可不必在慈善上強行插入營銷,否則意義有大打折扣了。

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被全世界的人敬仰,不僅僅他創立了偉大的微軟公司賺走全世界人們的錢,還在慈善上不計成本、不計個人得失,甚至裸捐一樣回饋社會,其慈善之意大於企業做大做強之根本。

第二:企業財富應該歸為社會資源

我們綜觀所有的歷朝歷代的商賈,最終都是將自己的財富迴歸了社會,不管是民國時期的杜月笙之流,還是如今的比爾·蓋茨之類,都是將自己的鉅額財富回報給了社會。

當然,留足自己的一部分錢財是必須的。這是一種信仰問題,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問題。因此國人企業家首先要從內心深處接受這一觀點,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地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留給後人的財富應該是一種精神

留給後人財富分為子女和非子女。國外的企業家留給子女的財富,只佔很少一部分,他們看來子女本身有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甚至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應該將財富留給全社會,全人類。

這一點是中國企業家比較欠缺的。因此國人企業家應該樹立這樣的心態:留給後人的財富應該是一種精神。一種能夠勉勵後人不斷前行、不斷創新的精神。

第四:合規經營本身也是一種慈善

這一點中國企業家做得是很欠缺的。特別是90年代那一批企業,就是靠國家政策福利、廉價腦動力和不規範的市場規則發家致富的,就導致了環境破外、踐踏法律、壓榨勞動力等現象。

所以國內很多企業家做慈善事實上是基於內心的不安寧,用慈善來彌補過去的是是非非。即便獲得了內心的心安理得,也難以真正說服自己的內心。

善終是企業家和企業共同的使命。因此,合規經營本身也是一種慈善,因此國人企業家需要從一開始就要有慈善之心。

當然,這些只是表面上的啟示,內心深處的啟示比這些可以言語的深刻得多。因為這需要頓悟,需要信仰,需要虔誠。但是在商業中,信仰與虔誠還比較欠缺,特別是中國商業環境魚龍混雜,靜心靜氣地做企業的人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