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爪子會吃蟲: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会吃虫: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恐龙

上圖是烏拉特半爪龍復原圖,下圖為彭氏西域爪龍骨骼線圖 (史愛娟繪)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烏拉特半爪龍和彭氏西域爪龍。兇猛的獸腳類恐龍家族裡多了兩個來自中國的“萌貨”。

它們屬於獸腳類恐龍中最為奇異的一個類群——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家族,有著醒目的大爪子、短胳膊,體型“迷你”,甚至不到1米長。在時間尺度上,這兩種恐龍生活在早白堊世,介於早期和晚期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4日的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研究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詹姆斯·克拉克教授和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譚琳教授等。

徐星說,這兩個新恐龍的化石材料呈現出其類群進化的過渡性。它揭示了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如何演化出只有一個手指的手。

大爪子会吃虫: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恐龙

烏拉特半爪龍形態奇怪的手部(徐星供圖)

人類對阿爾瓦雷斯龍類如何減少和逐漸丟失手指這一複雜過程一直迷惑不解。對像人類這樣的靈長類而言,靈活的手指可以幫助捕獵、收集食物,發明和使用工具,這是人類逐漸與猿類區分開來的關鍵進化。但獸腳類恐龍卻經歷了不同的趨勢——手指減少。“但它們多數減少到3個手指就穩定下來,像阿爾瓦雷斯龍類這樣的個別類群,情況更為特殊。”徐星說。

獸腳類恐龍基本都是食肉恐龍,如霸王龍、迅猛龍等,但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卻是“食蟲”的。研究合作者、南非金山大學的喬尼爾博士說:“它們像恐龍里面的土豚和食蟻獸。”

有趣的是,早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具有典型的肉食型牙齒和更利於抓握獵物的手,而只有晚期的阿爾瓦雷斯龍類才演化出了巨大的單爪。

最早和最晚的阿爾瓦雷斯龍類之間存在一個至少長達9000萬年的化石空白階段。半爪龍和西域爪龍恰好生活在這一空白階段的中間點左右。

對這兩種新恐龍的形態學觀察研究揭示了阿爾瓦雷斯龍類的前肢宏演化歷程:從早期前肢較長,有三個手指,便於抓握;到半爪龍和西域爪龍仍有三個手指,但外側兩個明顯變細、變短;再到晚期前肢變短,多數還是三個手指,但能用的只有一個大拇指,其他兩個非常小,甚至個別晚期物種就只有一個手指了。

大爪子会吃虫: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恐龙

阿爾瓦雷斯龍類代表性物種復原圖,展現了前肢的有趣的演化歷程。(Vikto Radermacher 繪)

這些大爪子很有可能是用來挖掘破壞朽木和蟻穴的,以便恐龍吃食內部的螞蟻或者白蟻。“半爪龍和西域爪龍的化石,正好展示了阿爾瓦雷斯龍類逐漸適應這種新食物的過程,因此非常重要。”徐星說。

研究者之一克拉克教授說,從食肉轉變到食蟲——這類恐龍展示了一個演化支系上的生物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它們在食物鏈上的位置的。

牛津大學的羅傑·本森博士認為,兩件新的化石標本具有很長的前肢,這說明這種恐龍在演化歷程較晚的時候才有了短前肢。

大爪子会吃虫: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恐龙

徐星與合作者詹姆斯·克拉克教授在內蒙古自治區進行野外考察(徐星供圖)

西域爪龍於2005年發現於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半爪龍於2009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地區。“新發現顯示,阿爾瓦雷斯龍類很可能在亞洲起源後遷徙到其他大陸的,這不同於傳統觀點,即這一類群在泛大陸解體過程中分別在南方大陸和北方大陸進行了獨立演化。”徐星說。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產出了一批最為重要的恐龍化石標本。徐星說:“此次研究僅僅展示了我們驚人發現的冰山一角。”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覆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熱文TOP15(統計週期:2017.2.1-2017.12.20)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