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應該是被人欣賞的,可爲什麼很多藝術品大部分人反而看不懂?

煙雨中的海洋


這裡潛在的問題是藝術品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縱觀藝術自身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其實藝術的創造只在很有限的層面上關乎純粹的審美欣賞。

舉幾個例子說明,藝術不僅是感性地欣賞,更多需要理性的認知


藝術自誕生之日起便有著極強的社會功能,比如奧地利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女性雕像,無四肢和麵部細節的刻畫,誇大了豐腴的體態,堆積在頭部的圓點不禁讓人想起了乳丁紋,這無疑與生殖崇拜有關。


在信仰的年代,宗教人物所承載的精神力量也遠遠大於對美的本能需求,現在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接受和欣賞這些悲劇色彩的聖母,但作為因失子而悲痛萬分的母親,不美化才是當時的人們心裡真正認同的。

從15世紀文藝復興到18世紀的學院派是人們最熟悉的藝術的樣子。特別是男權社會對藝術品從委託到製作再到消費的全程支配,導致了藝術美傾向於女性的優美,而非男性的崇高與悲壯。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放圖了。

到了19世紀,藝術要努力脫離巫術、宗教、文學等非藝術因素的制約,實現藝術作為獨立學科的自律,於是藝術家們表現人體,風景,靜物,試圖不再依賴宗教、文學,進入了藝術的形式語言從藝術內容中剝離開來的階段


筆觸,色彩,構圖等形式因素獨立出來,從這個階段開始,人們接受不了了,因為沒了內容。馬蒂斯的這幅肖像畫徹底改變了傳統油畫的褐色調,用色彩的碰撞詮釋明暗關係,一抹綠色劃分了一個時代。


形式上的創新畢竟是有限的,到馬列維奇的《白色畫布上的黑色方塊》,藝術的在形式語言的探索上進入瓶頸期。

直到20世紀下半葉,藝術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回歸社會,這就是大多數人更看不懂的觀念藝術了。
博伊於斯在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上種下了7000棵橡樹和7000塊玄武岩。

這便是他這件可以不斷生長的藝術品。


所以,藝術有自身發展規律,其目的從來也不可能只是被欣賞的,能否跟上藝術發展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接受者的教育背景。


最美還是藝術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專門收藏了,等著有時間過來蹭蹭問題熱度來回答一波~

並非專門研究藝術,但是常常被藝術之美衝擊,加上對歷史和人文有一定理解,所以給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都有答案,並非哪一個就是正確的。就我理解,藝術分為三種:純粹美的藝術;實用的藝術;炒作的藝術。

這三類藝術都有普通人看不懂的成分,容我娓娓道來。

1. 純粹美的藝術

專門選取三個類型差不多的,來自三個文化的作品。但這三個作品風格迥異,一定有人覺得其中一幅不好看。(說的就是日本中間的浮世繪風……)

審美觀是人盡不同的,藝術之美就在於最大限度達成人類審美的共識。然而,這種共識是有時間和空間侷限性的。就像這三幅作品,深刻體現了成畫時期的繪畫水平、流行趨勢和區域文化影響下的審美特點。

所以有些作品,拿到現在的部分人來看,他們未必喜歡。這些作品被成為名作的原因,有一大部分程度是源於其歷史作用,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作品本身超越時代和地域限制的美。然而即使如此,這些美還是無法突破每個人的心理防線。

比如說高中(還是初中?)美術課本上的名作:

講老實話,至今無法理解這三個又大又肥的臀部有神馬好看的……有這個吐槽的不止是我,有個講油畫裝逼的段子,其中一句就是:“假如畫裡每個人都有個大屁股,那肯定是魯本斯了”。

還有……我覺得肯定不止我一個,《蒙娜麗莎》也不知道好看在哪:

但是,中國人的話,大概很多人會覺得這玩意兒好看:

老外看了也會懵逼,這什麼玩意兒,一片白的,畫了啥???

並不能說“普通人”就不懂藝術,而是各人有各人喜歡。東方人有東方人口味,西方人有西方人視角。

雖然隨著教育和人類共性的融合,審美觀往往是重合的,但總有不重合的差異。況且許多藝術還有年代的隔膜,人們對部分作品無法欣賞就很正常了。

2. 實用性的藝術

與審美藝術不同,實用性藝術的範圍就廣泛很多了。

有表達恐懼的《吶喊》

有表達革命大潮的《自由引導人民》

有表現戰爭痛苦的《格爾尼卡》

以及安撫人心的宗教藝術,在藝術館放一個馬桶的諷刺藝術,脫胎於民間信仰的下里巴人藝術。很多都需要放在特定環境下,對特定的人以最強烈的衝擊。

就像我舉例的作品,拿出來都不咋好看,甚至莫名其妙。但是對心中有苦,處在黑暗時期,處在戰爭時期,處在飢餓中,處在恐懼之中,處在憤怒之中,這些藝術品用最犀利的方式狠狠吐出胸口那口鬱積不出的氣。

如果心中沒有那口氣,恐怕很難理解畫中心情。不過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口氣是幾乎人人都有的:悲憤。

如果經歷過被欺負的年代,甚至我們年輕人,面對這副並沒有任何故事性的化作,加上一句“江山如此多嬌”,都能哭出來。這一點,恐怕西方人也永遠無法理解。

同理,一個飽受痛苦的基督教徒,看到聖母瑪利亞的藝術作品也能哭出來。一個飽經風霜的佛教徒,看到佛陀像也會淚流滿面一走一跪。因為藝術作品中蘊藏的,是人性最渴望最深刻的東西。

相比純粹追求美的作品,這種實用性作品對欣賞者的篩選更加嚴苛。但他們之所以被奉上神壇,就是因為這種獨佔性極強的情緒表達。但只有當真正體驗到人生那一刻時,才能理解畫作之中深刻的情感。

3. 炒作的藝術

其他答友也放了這幅圖:

一個馬桶,這其實是“實用的藝術”。我很早以前(那時候網絡還沒如此興盛),就看到過這則故事。知名藝術家杜尚把馬桶放進美術館,在上面籤個名,說是藝術,結果觀賞者絡繹不絕。杜尚本人的想法我沒找到確切的資料,但是有一則說法,是諷刺藝術界的炒作。

藝術並非全是炒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程度肯定有炒作的因素在其中。

藝術並不純潔,往往與市場和資本有緊密聯繫。往往以權貴的青睞給自己鍍金。那麼,為了更多獲利,藝術品的打造者往往會花大力氣炒作一件藝術品,甚至一種潮流。

藝術的價值並非恆定,比如梵高的作品,他生前窮困潦倒,死後作品賣到了天價。其中,除了梵高作品本身的價值,肯定也有資本運作的成分在其中。

所以,藝術市場上確實有很多發藝術財的作品。不能說完全沒有藝術性,但說每個作品都優秀到與那種畸形的價格相匹配,這不可能。一定有藝術品被高估,也有藝術品被低估。因為藝術這種東西,講老實話根本沒有一個規範的度量。

沒有規範的度量,其價值中可做貓膩的地方就很多了。

這就是很多所謂的藝術品,感覺不那麼好看的原因。


八稜鏡歷史


咱們不上藝術理論課,咱們來看看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歸根於一種缺席。

當大眾談到“看不懂”的藝術品時,大多時候是在指以抽象繪畫為代表的現代藝術,也就是當西方藝術史從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由關鍵人物塞尚(1839-1906)開始的藝術進程。如果說後印象派、立體主義、野獸派、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還能讓觀眾從畫面的直觀表現去進行感受,那抽象表現主義的興起,則似乎拉大了藝術與普羅大眾的距離。

個人認為關鍵原因在於歷史進程,而大眾對此後藝術發展的不瞭解,才造成了“看不懂”的現象,而我始終強調對任何藝術作品的理解都需要帶著歷史的眼光,將藝術品放到其時代背景中去理解。

說回來抽象藝術——或者說“美國藝術”真正產生世界級的影響,我們可以以兩件事情作為標誌:1959年Jackson Pollock,Nicolas de Staël,Willi Baumeister等美國藝術家,在第二屆卡塞爾文獻展上對歐洲的“入侵”,以及在196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美國人勞申伯格(1925-2008)

奪得了金獅獎,從某種意義上也正式宣告了國際藝術中心由歐洲轉移到美國,美國藝術確立其國際地位

我們大致回顧一下這個時期的歷史:如果把1907年塞尚的官方回顧展作為開端(這個展覽直接影響了諸如畢加索和布拉克等將來發展起來立體主義的藝術家),到1959年的第二屆卡塞爾文獻展,不過50年許,然而這50年藝術進程轉變之快,現在看來,讓人瞠目結舌。

戰爭是一切的導火索,兩次世界大戰也直接改變了藝術世界,且不說達達主義就是誕生在戰爭中,歐洲的戰火,也導致大量的文化精英轉移到美國,而美國的藝術也開始天翻地覆,最直接的成果,就是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nCollege,1933-1957)。在今天看來,我們對黑山學院的瞭解並不多,有關於它的詳細資料很少,它作為一所“學院”,存在了只有24年之久,卻誕生了像約翰·凱奇(John Cage),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Merce Cunningham等著名藝術家。它的身上似乎永遠籠罩著一層神秘,很多著名的名字都和這個學院有關,他們在此的活動資料卻鮮少能見。

黑山學院在我看來可以作為一個標誌和象徵,歐洲的戰火,讓一大批文化精英來到了美國這片充滿所謂自由精神的土地,他們在歐洲得不到完成的事業希望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生長。之後,所謂的概念藝術誕生在美國並沒有什麼奇怪的,我們進入歷史時就會發現,杜尚和凱奇等人,根本就幾乎能算是一個圈子的,如果我們帶上一點點的陰謀論,黑山學院似乎更像是為美國藝術接棒歐洲提供一個官方背景(Josef Albers等來自包豪斯的藝術家,直接將教學模式帶了過去)。

如果想要形成獨立的藝術系統,新的理論保駕護航是必不可少的。美國藝術評論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另一個關鍵人物。他在1940年左右發表的《前衛藝術與媚俗文化》(Avant-garde and kistch)可以作為這場世界級別舞臺轉換的理解關鍵——格林伯格在此提出了抽象主義的幾大特點:平面化、去具象化以及去敘事化毫不誇張地說,人類藝術史最難被大眾理解的是這幾十年,許多重大的事件和藝術家都深遠地影響到了未來,抽象藝術的整個興起是具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的,任何人在不瞭解大背景的情況下,都只可能看得一團霧水,而藝術理論此時甚至可能只能起到迷惑你的作用。但正是因為複雜,才有

梳理脈絡的必要性,在我看來,要理解從抽象主義到極簡到觀念藝術這條線,最方便快捷的是回到歷史本身,而不是理論,更不是靠感受

反觀中國這邊,徐悲鴻在1923年到1927年期間在法國學習,但很明顯,他並沒有帶回當時所謂最“前衛”的藝術,而戰後最重要的56-72年間,亞洲文化在整個西方現代性向“後現代”轉移過程中可以說是缺席的。這種缺席,也導致民眾對這部分歷史的陌生,更別提在直接面對該時期藝術品時能產生共鳴。在89年前(89年的兩個展覽對於中國美術史而言也有相當的重要性),似乎還能隱隱感受到某種期望,但自此之後,藝術,已經和一部分中國大眾再沒有關係。


透明流動虛無


數學應該是被人使用的,

可為什麼高等數學中的內容,

大部分人反而用不到?

大概對藝術有題幹中理解的人,

就是上面數學的這個例子。

今天,

小玉和你聊聊這個問題。

(康定斯基的抽象畫)

首先,

藝術是用來欣賞的,

但藝術更是藝術家的一種創造,

是藝術家表達含義和情感的一種很個人的創

造。

人和人之間尚且不能完全理解對方,

所以理解不了對方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品也很正常。

其次,

藝術欣賞不是0門檻而是需要一定藝術素養的。

就像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同,

剛學數學的小盆友只會加減法而不會乘除法,

他就可以認為數學中不需要乘除法了嗎?

很多人一點外文也不懂,

他就可以認為市面上那些外文書就沒有出版和存在的意義了嗎?

可是會乘除法的人就會算數算得更好更便捷呀!

認識英文的人就會讀原版英文書的時候津津有味呀!

瞭解構圖、線條和色彩的人就更容易欣賞到一幅畫的美呀!

(提香畫中的對鏡女人,古典主義作品很容易看出畫的是什麼)

(畢加索畫中的對鏡女人,立體主義作品不容易看出畫的是什麼,但色彩和立體拼貼是作品的藝術價值。)

所以,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

當一群老外還在疑惑王羲之寫的這是什麼他們看不懂的天書時,

你已經慨嘆這逸筆天成、功力超群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並深深體味到行文間作者在山水之間聚會的歡樂和對生死無常的感慨了。

(王羲之《蘭亭集序》)

無它,

文化和藝術素養不同。

再次,

我們要客觀的看待這個“懂”。

回到藝術品來說,

怎樣算讀懂了一件繪畫藝術品?

一是看明白了作品中畫了什麼,

二是體會到了作品的線條色彩,

三是感受到了作品中傳達的情感和哲理。

我想很多人所謂的“懂”,

應該只是看明白了畫了什麼而已,

那這只是藝術欣賞的第一步。

要知道,

繪畫作品分為寫實主義和抽象主義,

寫實繪畫容易具象理解,

但抽象繪畫便並不完全需要你看懂究竟畫了什麼,

而更多是感受它的線條色彩和其中的情感和哲理意味。

(羅中立《父親》寫實油畫)

(畢加索立體主義油畫,線條和色彩)

(弗洛伊德《自畫像》,哲理)

所以,

如果你只想看出來一幅畫到底畫了什麼,

那就太膚淺了,

繪畫並不只描繪現實生活中你認識的東西,

而是將它變形成為更有想象力的抽象

創造。

就像大家為什麼更愛聽流行歌曲而愛聽交響樂的少,

因為流行歌曲你聽歌詞還可以輔助理解,

交響樂更需要你欣賞和理解音樂本身的素養以及瞭解交響樂的章節特點,

所以,

交響樂並不因為多數人的不理解而沒有存在的必要,

它有自己的受眾能夠理解。

同樣的,

欣賞懷素的草書,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認出他寫了哪些漢字那就落了下乘,

那些飄逸豪放的草書不會因為誰的看不懂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更多能夠欣賞和理解書法藝術之美的人能夠認識到它的偉大價值;

(懷素《自敘帖》局部,圖源版權見水印)

波洛克的抽象繪畫,

如果你按照古典主義寫實標準來要求,

那就無法體會到藝術家看似凌亂無序線條中的和諧之美以及想要傳達的哲理意味。

(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因此,

我們是不是對藝術更要懷抱學習之心了呢?



art張小玉


我們知道這樣一句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是一條普遍規律。

藝術方面同樣也存在有這樣的現象,即便是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其間也不可能是絕對都在一個層次或境界上,也會有差別。曲高和寡也是客觀存在,雖然說藝術應當雅俗共賞。再說藝術也有流派之分,除非是通才,在理解上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區別。還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現部分人看不懂也屬於正常範圍的事。




打個可能不一定恰當的比喻,下里巴人之人群看聽不懂陽春白雪,是正常,陽春白雪之人群聽不懂下里巴人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不在那個圈內,或者不再那個層次、平臺的水平,因為距離或隔膜的原因,同樣也會出現不懂的可能,所以這個世界上知音難覓,不是沒有,而是稀少而已,古人同樣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流傳至今。

藝術原則上應當是大眾化的,這是傳統觀念,也是普遍的真理,但事物往往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藝術大眾化的觀念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其實不僅是藝術,尖端的技術或理論畢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就那現代的智能技術吧,比如就近的智能手機技術,就絕對不可能是地球所有人都可以掌握的事情,也許可能萬分之一都不可能。引領時代的藝術也難免會會有許多人的不理解,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無論是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蓋莫列外。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藝術品應該是被人欣賞的,可是為什麼很多藝術品讓很多人看不懂?

這裡出現了兩個詞,一個是「欣賞」一個是「懂」,可問題在於欣賞和懂之間有沒有必然聯繫呢?我覺得是沒有的。


世界上的一切東西,可以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事實判斷,一個是價值判斷。

  • 事實判斷,比如說自然科學領域,一加一等於二,水加熱會沸騰,沸騰是算液化還是算蒸發?應該算蒸發。這些東西它有絕對的標準,不懂就是不懂,沒什麼可說的,考試做錯了,那就是做錯。

  • 而另外一種是價值判斷,這個東西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標準答案讓很多人覺得不爽,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自由。這個文章我這樣是理解的,那我說的對還是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因為那是你自己的理解。如果題目問的是作者的想法是什麼,那只有作者才知道,也不是出題人能知道的,因為出題人未必是作者。不也鬧過那種笑話嗎,出題人說這個地方作者想表達什麼,說了半天標準答案,作者說沒有的,我當時沒這麼想。

所以很多時候,價值判斷沒有絕對的對錯,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每個人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可以一起交流,非要分出個是非對錯,那是不可能的。

而藝術顯然不是自然科學,它應該更多屬於價值判斷的領域,所以藝術不存在懂不懂的概念。


什麼是欣賞藝術?就是藝術家通過自己想法的表達塑造了一個有形的甚至是無形的東西,把它作為藝術品呈現出來,而受眾在看到、感到、聽到、聞到、摸到、想到這個藝術品的時候,產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其實就是價值判斷的一部分,這就是在欣賞藝術品,欣賞藝術。

什麼時候我們會說一個人不懂藝術呢?當我們想要嘲諷這個人,當我們想要攻擊這個人,當我們對一個人的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說白了,我們就是在diss這個人,我們就是要讓他覺得不爽,才會說這個人不懂藝術。

所以「不懂藝術」本身是一種價值判斷,對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就是在汙衊攻擊,並不是就事論事。

因此認為大家都不懂藝術、認為藝術無法被人欣賞這個想法本身就不合理。其實只要用心去看待一個藝術品,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尊重的前提下,心裡面默默的想或者在照顧周圍人體面的情況下把它表達出來,甚至你十分尖銳地指出了這個藝術品不好的地方,這都是一種欣賞,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是欣賞,不存在懂與不懂。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你才真正地懂得了什麼叫欣賞藝術。


科學家種太陽


夏天,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各色各樣的服裝。有你看上去很美的,也有不怎麼美也不怎麼醜的,還有你看著很不舒服的,也就是醜的。


誰能確定自己認為美的,別人也是和你一樣的感受?自己認為醜的,大家都認同你的看法?至少,裝著你認為醜的那個人,他不同意你的看法。否則也就不會穿出來了。

藝術的欣賞,和他受到的薰陶有關。初級的審美,是原始的。受文化背景,生活風俗,民族習性等多重因素影響,對美的取向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反。對美的追求,是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的 。


藝術家在創作時,他們表達的,是他們個人的內心感受。他的作品能引起你的共鳴,你就能夠欣賞。引不起你的共鳴,也就不為你欣賞。藝術的薰陶,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濃郁的藝術氛圍裡生活的人,他們的欣賞能力就強,接受藝術的境界,也比較廣泛。

貝多芬的交響樂與周杰倫哼哼唧唧的流行歌曲,在不同的人群中,會有相反的選擇。而西方裸體油畫,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絕對是有傷風化。



生活環境的不同。不等於藝術欣賞能力的高下。能接受西方藝術文化的人,不代表比不接受的人更有藝術修養。審美觀不同,能欣賞的,不值得驕傲。不能欣賞的,也不必自悲。更何況,現代藝術,忽悠人的東西實在太多。有錢,一團亂麻、一張白紙……都可以是藝術。


子衿tjk


為什麼很多人會看不懂現代藝術呢?因為我們還是習慣地在尋找畫面中的故事,而有故事的那種畫面叫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畫面是不講故事的。聽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的《如是我說》有關“藝術”的對話:

印安說:
會生活的人,善於把生活藝術化。藝術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正如袁枚所言:“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印竹說:
生命即是藝術,而藝術最接近禪,人可以通過藝術表現,聚集生命能量,釋放生命能量,人也可以在藝術中享受生命的不圓滿即是圓滿。

對於藝術,古今中外很多的大家都對藝術有著各自不同的詮釋。對於古典藝術來說,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他的名篇《藝術作品之起源》中強調:“藝術作品把器具從有用性鏈條中剝離出來而揭示其真理”,這段話曾對我的藝術觀有很深的影響和觸動。

為了讓人們更好的領悟這句話,海德格爾還建議我們想像梵高的一幅油畫《鞋》,這幅油畫的畫面上呈現的是一雙沒有任何背景的不被使用的鞋。海德格爾從他關於器具的存有模式的哲學觀念出發,構建起鞋子所從屬的農婦的生命世界。

畫中,從鞋子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聚積著那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之堅韌與滯緩鞋皮上粘著溼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緩緩而行。

在這鞋具裡,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揭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的寧靜饋贈,表現著大地在冬閒的荒蕪田野裡朦朧的冬眠。

正是在這樣一幅被脫下閒置在一邊、從其實際使用中脫離出來的鞋子的靜物畫中,鞋這種器具的存在所反映出背後的生命狀態被全然揭示出來。

但是,當代藝術家在談到現代藝術作品與古典藝術作品的不同時,他們的一段論述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他們說:為什麼很多人會看不懂現代藝術呢?因為我們還是習慣地在尋找畫面中的故事,而有故事的那種畫面叫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畫面是不講故事的。

用畫面來講故事的術語叫藝術的文學性,文學性是古典藝術的最大特徵,而現代藝術恰恰是放棄了古典藝術的文學性。在現代藝術中,我們是找不到文學性的故事的。所以,如果我們一貫的以文學性的思維去看現代藝術的畫面,就出現了沒有故事而看不懂的情況。其實,只要你不去想,不去尋找故事,你只是看,只去感受,就很容易看懂了。看不懂,只是因為你用頭腦太多。

如果你站在一道美麗的風景前,去尋找故事,去尋找古老的傳說,那是古典藝術。如果你站在一道風景前,不去找故事,只去感受它的美,感受聲勢起伏的壯闊和流水潺潺之聲對你心靈的洗滌,這就是現代藝術。去想象景物背後的故事,是古典藝術;不去想象,只感受當下,則是現代藝術的標誌。

我覺得這個觀點又為我們對藝術的鑑賞打開了一扇窗,用一則著名的禪門公案來解釋古典藝術美與現代藝術的區別。

慧能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已。

這時,慧能走過來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無論是我們所在的世界,還是我們的心,都不能用簡單的線性邏輯來描述複雜的非線性邏輯系統。這便是我們為什麼會說藝術是最接近禪的。

慧能的“心動”說,就是放棄了頭腦的思辨,迴歸到事物本身是複雜的非線性邏輯系統的本質。慧能認為,我們認知客觀事物的方式,取決於我們能認知本體的這顆心。禪宗認為,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取決於我們意識本身的存在狀態和存在方式。所以,意識本身,而且其最核心的部分才是自然界的本質。

什麼是直觀?就是叫你放棄頭腦思維,而直指人心。禪宗這一門獨立文字的教外別傳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佛法中最高妙的法門。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放棄思維,放棄文字,才能迴歸到自己的內心,認識到事物的真相。而回歸本心是藝術最重要的表現方式。

當然,我們的本心同時具備本不動搖和能生萬法的功能,能展現本不動搖之心的作用的抽象藝術是當代的高境界藝術,而很多表現能生萬法之心的作用的器世界的美好及其背後故事的古典藝術同樣是高境界的藝術。

總之,我認為能被稱之為藝術的,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只要是通過真心運作,而不是頭腦造做的,都是對生命意義的揭示,而生命本身才是最美好的藝術。正如印安老師所說,藝術在我們生命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我們可以通過藝術的表現來展現我們的童心、初心和透明的心,這是可以幫助我們聚集生命能量的。當然,我們也可以藉由繽紛的器世界,將我們的目光投向遠方,充分展開我們的想象,充分創造景物背後的故事,這便是對生命能量的釋放。人便是在不斷的聚集和釋放中獲得生命的,哪怕當中有很多的不圓滿。當它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帶給我們的總是美好的享受,這便是藝術賦予生命的意義所在!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這個問題,第一,目前中國的美盲太多,都說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中國目前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的美育教育都是缺失的,藝術普及率還很低,大家寧可花錢去吃頓好的,也不會去想到去看展覽。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根本沒有美學修養和視覺經驗,對於美的認識太過單一片面,對於具象的繪畫的理解主要來於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自生活環境和身邊朋友圈子形成的審美觀。

對於抽象繪畫的理解就像對於交響曲的理解,一千個人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於第一次和喝紅酒的人,你如果叫他鑑賞一下這款葡萄酒的風味,他可能只覺得又澀又難喝,還不如兌雪碧。同理,叫一個毫無美學素養,自知道梵高的人去欣賞一幅 Jackson Pollock滴畫,他可能只會搔首撓耳不明所以,一副“wTF"的表情說這也叫藝術?品酒就像品畫是需要學習的

Jackson Pollock

第二,面對如今魚龍混雜的藝術圈,有太多當代藝術玩觀念。重要的不是我的作品,而是作品背後我所賦予的理論。如今的當代藝術家都是藝術評論家,嘴巴不會說是不行的。就像藝術家杜尚在商店裡買了個小便池就拿去參展,可人家拿個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人人都在用的小便池,它賦予了小便池偉大的意義,生活中一切都已藝術品,要讓藝術從聖壇上走下來,藝術不止小數精英份子的自娛自樂。所以許多當代藝術看不懂很正常


藝術與時尚


題主說的沒錯!藝術確實是被人欣賞的!雖然說“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是也要紮根在群眾之中,太高、遠離群眾太遠,就會像一朵鮮花,迅速失去養分而枯萎!

很多人說現在的藝術品讓人看不懂,我覺得很正常!

第一,人的眼界不是無限,總有自己不瞭解的東西,而藝術沒有固定形式,任何藝術都可以發展出無數的藝術品,某種新的藝術品讓人難以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有些低素質的藝術家故意譁眾取寵,比如說現在大行其道的“醜書”,藉著藝術和創新之名,颳起一陣陣歪風,他們“以醜為美”,不知恬恥,更可恨的是有些人故意在背後煽風點火,推動這種行為,為了利益和出名不擇手段,這樣的所謂“藝術品”就當它是個屁,遠離它,不要汙染眼睛!

第三,一些真正的藝術品因為太過深奧,讓人無法理解。

典型的就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派”,在剛面世之時,人們完全無法理解這一新藝術形式!

很多真正的藝術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讓人們接受,一個藝術家的理念太過超前也不是什麼好事!藝術還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但是偶爾出一個也是可以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