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三國歷史會改寫嗎?

如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三國曆史會改寫嗎?

電視劇中的魏延形象

三國時代,魏延作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一直未被實際重用,這都拜諸葛亮所賜——他認為魏延有反骨。

最讓魏延耿耿於懷的是獻計子午谷。子午谷奇謀是魏延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提出的,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後會於潼關。然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並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嘆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這讓將帥之間有了芥蒂,這件事也為諸葛亮死後,後來魏延一心想奪取軍權埋下伏筆。

假設魏延奪權成功,是否魏延就能北伐魏國成功?是否魏延會忠於蜀漢?雖然這無法回答,但從整個魏國和蜀漢的軍事對比,以及後來子午谷的戰爭歷史來看,不太樂觀。

戰略決戰,蜀國勝算不大

蜀漢本來兵力強大,但由於劉備兵敗與陸遜,也就是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蜀漢元氣大傷,在三國中從強國下降到最弱。

如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三國曆史會改寫嗎?

三國形勢圖

根據多方歷史資料考證,劉備兵出夷陵討伐東吳時,蜀軍大概有30萬。而到了劉禪投降鄧艾的時候,蜀國只有人口90多萬,士兵十來萬魏國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士兵少說也有四十多萬。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算諸葛亮北伐初戰得手,打下幾座城市,退一萬步講諸葛亮聽從魏延建議,病初子午谷僥倖攻擊長安得手(魏國君臣肯定也會像蘇聯一樣,避其鋒芒,放進來決戰。蜀軍後勤糧草是個問題),但後期要與魏國決戰,還是靠實力說話。要平滅長安以及河南、冀州等大片魏國領土,與魏軍決戰,相當困難,沒有必勝把握。

這也可以從諸葛亮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蠶食魏國中找到答案——諸葛亮對敵我判斷還是正確的,北伐不可能速勝!

魏延很可能兵敗長安城下

如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三國曆史會改寫嗎?

北伐遺恨諸葛亮

實際推演際未必能成功。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也是要效仿韓信,把諸葛亮出祁山的大軍就當作是當年灌嬰的部隊,自己這五千或者說一萬的部隊就當作當年韓信出陳倉的軍隊,要的也是出奇制勝的效果。

我們來次覆盤推演,證明魏延的子午谷計策是難行通的。韓信的時代,漢水流過整個漢中地區,河道寬、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當時,水路運輸比旱路運輸要快捷很多,有漢水作為保障,韓信運兵運糧的效率很高,保證了部隊的機動性和後勤補給的充足。

但在西漢初期,漢中發生了一次地震,這次地震的後果是漢水斷流,變成了不同流向的兩條河流,不再貫通漢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經沒有辦法通行。

因為這個原因,蜀漢軍隊的調動和後勤補給只能走旱路,效率遠低於四百年前。

魏延這樣的一萬部隊偷襲長安(如果當時的夏侯楙堅守長安哪怕幾周時間,魏延攻城難下,魏軍大部隊援軍趕到,對魏延也是十分兇險的)遠離大後方,沒有後勤補給的支撐,打的就只能是一個出其不意,勝算並不大。長安作為漢魏古都,城高牆堅,很可能久攻不下,進退兩難。

‍失敗的案例反證魏延的冒險‍

如諸葛亮兵出子午谷,三國曆史會改寫嗎?

子午道險峻,如今成為旅遊地

兵出子午谷,在三國以後,並非沒有采納過,但基本是攻方失利慘敗。

東晉名將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命司馬勳由漢中出子午谷,未出穀道就被秦軍擊敗。

五代時的漢天福12年(公元947年),劉智遠稱帝,建立後漢,長安受困,蜀將李延率兵救援長安,行軍子午道。王景崇攔擊,在子午谷打敗李廷。

在明朝末年,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打算出奇兵,走子午谷直接插入關中腹地。因此,其帶了5萬人急行軍,花了15天時間,但是快到谷口的時候,卻被孫傳庭帶領的大明最後的殘餘,打的是全軍覆沒,高迎祥更是被俘虜,慘死刀下,後來才有了李自成接替高迎祥闖王的名號。

遍觀歷史,兵出子午谷伴隨朝代的更迭,屢次進入人們視野,為兵家和軍事愛好者所關注所爭論,一直到現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