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189年历史的传统手工麻纸坊


郑变和,山西沁源县中峪乡渣滩村人。老郑家的麻纸坊已有189年的历史,他是这座纸坊的第五代传人。手工麻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虽然比“蔡侯纸”晚了近千年,却与其在制造工艺上一脉相承。学艺30多年的郑变和说:“麻纸生产工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要求都很高,是其他纸类生产所难以相比的,更难以被现代化技术所替代。”|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 苏航|本期摄影:张海

渣滩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历来就有种植麻类植物的习惯,这种作物纤维均匀、易提炼、成浆率高,加之村旁石山中流出的清冽泉水,成为手工麻纸制作的“不二法宝”。由这两样原料制出来的麻纸拉力大、韧性好、纸面平整、使用时间长,在麻纸上书写的地契、房契、买卖契等,历经百年依旧字迹清楚,墨不褪色。如今种植麻已经不多,这是购买回来的。

剁麻,即把麻切割成小于1寸的短丁。与“皮实”的成品麻纸相比,手工麻纸的制作工艺则略显“娇弱”。虽然制纸技艺世代相传,却没有丝毫参照标准,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纸、压纸、晒贴纸,一道道工序全凭经验和手感,练就精湛的手艺不仅要靠长期实践,还要有悟性。


蒸料用的灶台。麻经过切割后,要在柴灶锅里蒸,加强纤维韧性。当年一手创办纸坊的郑氏先人,均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造纸名匠,在他们的努力下,这门造纸手艺在家族中一辈一辈地传了下来。

蒸料过后,要在这个石槽里充分碾磨,浅白色麻纸还要搅拌白石灰进行褪色。

碾压过后的糊状麻在特制池内洗去杂质。

这道工序叫做洗麻。

制好的糊状麻加水调制成麻浆,储备在作坊里的小池内,就可以开始做纸了。

竹帘抄纸前须沾水湿润。

抄纸,这是制作麻纸工序中最关键的一部,“抄”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成品麻纸的薄厚和均匀度。

今年62岁的郑变和是这座纸坊的第五代传人。据他回忆,纸坊最兴盛的时期,要数他爷爷郑继传经营之时,当时麻纸不仅是裱糊顶棚、门窗及社火表演中狮子头、龙头的最佳材料,更是学生们写仿、练字的理想用纸。

用竹片刮齐两侧毛边。

老郑一边忙活一边告诉摄影师,这道工序叫做起竹帘。

正在摞纸的老郑。

揭开竹帘,留下湿状态的麻纸。

这摞湿漉漉的麻纸大约30张,积累到100张以上就可以压水分了,铺上木板,木板上再压上重量适中的石头,经过24小时的挤压,湿麻纸的水分会挤压掉八成以上。

挤压过水份的麻纸就可单张揭开了。

操作人员小心的将麻纸揭开。

将揭开的麻纸一张一张贴到室外的石灰面的墙上。晾干后,麻纸就算是成品了。

老郑查看成品麻纸纤维的紧密度。立石碾、洗麻料池、淹纸池、淹纸架、淹纸帘、晒纸架、晒纸刷、蒸料锅、垛麻斧,郑变和纸坊中,被漫漫岁月镌刻出一道道斑驳印记的麻纸生产工具,无言地诉说着手工麻纸彼时的辉煌与现如今的落寞。

制作好的成品麻纸。面对手工麻纸的困局,郑变和既迷茫又无奈,但他并没有气馁,始终抱着一股信念,他不能让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为此,他不仅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更有信心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纸坊坚持办下去,让这门传统技艺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与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