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西安旅記之印象長安

印象長安

劉力:西安旅記之印象長安

【陝西】劉 力

劉力:西安旅記之印象長安

博會的時候,有首非常好聽的歌曲《送你一個長安》,淋漓盡致地把長安的特點展示出來,渾厚壯美的樂章總讓人能夠感覺得出長安古往今來的傳奇,還有風雲際會。

古長安在很大程度上並不等於今天的西安,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周禮的發源地是在寶雞的岐山,而漢唐也並不以西安為中心。然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講,西安就是長安,甚或還有人因此宣稱希望恢復長安的稱呼。這自然不是我們能夠管的事情。

然而西安就是這樣一塊地方。有人就說,到北京去看亭臺樓閣,看皇宮內院,看天朝氣象;到西安觀漢唐雄風,看皇家墓葬,看陶俑泥塑。一個十三朝古都給人的總體上就是暮氣沉沉,晨鐘暮鼓的城樓根裡,已經全然沒有了古代的豪情,只在中心點上,鐘鼓樓旁或者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才突然讓人感受到長安的巍峨氣質。

遠遠地瞧見兵馬俑,你彷彿能夠想象當年秦國虎狼之師的雄偉。研究秦朝歷史至深的孫皓暉教授就一再為秦鳴冤叫屈,他甚而提出秦應該是中華原生態文明的始祖。從春秋戰國的烽火中一路走來,秦帝國用自己無可匹敵的凌雲壯志,在一代又一代西陲蠻夷的土地上,硬生生撕裂了中原文明的雅緻。從此,一個曾經被俗世喧囂湮沒的王朝成了主宰天下的天之驕子。中國歷史上很多個第一被創造,文明的天平從此開始在西北荒涼的土地上延展。

然而卻不料,一個巨大的陰霾之兆開始潛伏,在地底下擴張。公子扶蘇軟弱,始皇后繼無人,最終一個歷史必然而又偶然的因素讓秦國幾代人創立的雄基偉業最終毀於一旦。

孫老在《大秦帝國》一套書中,始終貫穿一個曲調,那就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與後來我們一直宣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如出一轍。“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已經成為鼓舞我們中華民族士氣的最重要的準則。

於是,八百里秦川共吼秦腔,三千萬秦人齊飲鳳酒。就是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地,創生了漢大賦的華美詩篇;就是這樣一塊神奇的土地,誕生了唐詩的偉岸身影;也就是這樣一塊古老的土地,用自己陣痛的苦難,震動著中國文壇。君不見,陝軍東征一直都在延續,每一個文化人從來都不曾停止過腳步。

劉力:西安旅記之印象長安

印象中的西安就該是雄渾的唐詩,她以博大的胸懷吸納八方來客,她用敞亮的達觀奏起奮進的號角。從進入西安的那一刻起,你就該在車來車往的人流中感受得到豐富的雅韻趣聞,一路走來,你更能夠在一步一景的現代景觀中仰望古今交織的燦爛。

印象中的西安就該是熊豪的漢風,“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他最美的格調。他懂得在獵獵旌旗中運籌帷幄之中,更懂得在風花雪月中決勝千里之外。西安就是一個用時代書寫古往今來的雄奇表白。

印象中的西安就該是人人自豪的都城。一個個雄偉的名字,未央、碑林、雁塔、灞橋、蓮湖,充盈著的是一個個曾經浪漫的傳奇。在每一個名字的背後,我們都曾經傲嬌過。有一年路過西安,我才發現一個掃地的清潔工也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我是西安人”,神情裡所展現出的驕傲和自豪讓人豔羨。而一句“嘹扎咧”,更是把西安方音中所有的霸氣和傲氣都顯露盡了。

然而,西安也有柔情似水,甚至是悵然若失。曾經的西安是西來東去的起點,經過灞橋,人們總會不經意間放慢腳步,折一枝柳,聊做對故人的惦念,還有“遠思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寬慰。從這裡,李白一路走來,東行的路上並不順暢。杜甫一路走過,從東往西,一路跋山涉水,道盡了人生的苦楚。白居易從這裡出發,滿懷著委屈一路走向江州,在潯陽江頭瑟瑟的寒風中感受一個時代的落寞。從這裡,杜牧李商隱都曾走過,一個向東走入江南,在那裡把一個浪子的春秋消磨成美麗的文字;一個向西走入巴山,在那裡把一個文人的多情凝結成生命的絕唱。

漢唐遠了,西安近了,他就這樣一直在努力用自己交相輝映的古代與未來連接成一條線。線的一頭是絲綢之路的原鄉,一頭是華夏文明的跟脈。

然後,所有的人都認識了西安。在標註著留存多多的地圖上,也在灰紅為主格調的城市建築群中,更在喧囂的人流裡。

唯有一撥又一撥的遊人,他們自不必加快腳步,他們只輕輕撥開西安的門閂,然後慢慢走用心欣賞和體驗。

他們的所有感觸都在自己的腳下延伸,有序而從容。

——2018.8.28晚


劉力:西安旅記之印象長安


【作者簡介】 劉力,陝西丹鳳人,中學語文教師,兼任本地雜誌特邀編輯。能進行各種文體寫作。作品有百餘篇發表於全國性報刊網絡,並有十數篇文章在全國性徵文中獲一二等獎。自編有文集《夢中的鞦韆》《凝望歲月》《思享時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