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學之宇宙的本原——中國完人

氣學之宇宙的本原——中國完人

氣是宇宙的本原

氣論認為,氣是最根本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以前,氣已存在,並由氣演化 出天地。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

氣者,未有天地陰陽之先,真元萬化之祖,道之妙感也。其氣非色、非形、非有、非無、不隸陰陽,不屬五行。能生能化,能成能實,為道之 神用。故剛於金石,清於水玉,大於虛空,長於上古。內凝至精,造立混 沌,下逮萬類,此氣為始。其謂之氤氳恍惚者,氣兆於形端,質陶於太素,作天地之妙本,名曰一氣。

混沌之中,上氣無色,下亦無淵,中乃洞虛,煉炁成天。天上天下,無豳無冥,無形無影,無極無窮。溟津大梵,遼廓無光,氣煉赤明,運度 自然,氣煉成有,雲霞霧煙。

道教經典中談到氣的內容較多,上述兩條可看作是對氣的全面規範,對氣 的體性象用都做出了說明,但也有不少論述,在談到元氣生天地之事件中,往往多有神仙摻雜其中。然若細究之則可發現,出現的神仙是由氣而生。

《文昌 大洞真經》就有“萬炁生萬仙”、“萬神萬炁仙”的說法。

《老子想爾注》中說:“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唐朝著名道士成玄英則更直截了當地 說:“玉皇,精靈爽利之炁也。”可見道教所稱之創世神仙,只是氣的託名而 已。後世道家仙門享有盛譽的黃元吉談元氣就剔除了神仙的參與。

他說:

大道無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鴻蒙未判之元氣。混沌未開之無 極,生成萬物之太極。要之元氣無形,謂之無極;萬物皆從無極而有形,實為天下之根,謂之太極。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虛虛無無,鴻鴻蒙蒙,一段氤氳太和之氣。醞釀 久之,氣化充盈,忽焉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動而為陽,輕清之氣,上浮為天;靜而為陰,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天地開闢而人物滋生,芸芸萬姓。

儒家氣學大家王廷相說:

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虛,衝然元氣。氣不離虛,虛不離氣,天地日月萬形之種皆備於內,一氤氳萌孽而萬有成質矣。是氣也者,乃太 虛固有之物,無所有而來,無所從而去者。

元氣之上無物,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極;不可以象名狀,故曰太虛耳。

太極之說,始於“《易》有太極”之論,推極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極。求其實,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渾沌清虛之氣是也。虛不離 氣,氣不離虛,氣載乎理,理出乎氣,一貫而不可離絕言之者也,故有元 氣即有元道。

嗟乎!元氣之外無太極,陰陽之外無氣。以元氣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極;以天地萬物未形,渾淪沖虛,不可以名義別,故曰元氣。

王氐在論述元氣時,結合了太極而言,強調太極就是元氣,即渾沌清虛之氣。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故無生天地萬物之元氣的地位,但 中國佛教徒在和道教徒辯論時,不得不對氣有所表述。唐朝釋宗密說: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雲:“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 形之始,即太極也。雨下不留,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 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

而較早的傳翥(傳大士)則有近乎道的論述: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 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為後世主三教合一之釋道所傳頌。

氣學之宇宙的本原——中國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