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的那些身殘志堅、終有所成的人,總會引起人們的關切與思考,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執著,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受與體察,他們自勵不息、抗爭進取的意志,總會讓瞭解其身世遭際和拼爭歷程的人產生由衷的敬意,並從他們的理想追求和進取拼搏的精神中獲得珍惜自身、奮發有為的積極啟示。確實,那些由於種種原因而有殘疾的人,能夠與命運抗爭,不因殘疾而頹唐,並以超越常人的膽識與意志,感受和開掘出生命的熱情與能量,以其獨具一格的創造,體現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確實值得人們讚歎與敬重。那些具有藝術創造力的身殘志堅者,則更是以其自身的藝術創造方式,把體驗和感悟到的生活之美,傳達給他人,並經由作品傳承流傳後世。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在清代史夢蘭輯錄的冀東詩歌文獻《永平詩存》中,收錄有寧長年春季感懷的兩首詩:

蓽門春草色,終日無俗客。倦眠長日曛,兀坐每更末。

弄笛花鳥知,題詩風月和。偶步長松林,無朋惟引鶴。

寂寞到僧家,談元開茅塞。

——《春日偶成》

吟詩覺索然,思緒復綿綿。句拙猶前日,愁深勝去年。

花香朝雨後,鳥語晚風前。如此芳春景,蹉跎亦可憐。

——《春感》

兩首詩都是抒發對春季時光的感受。《春日偶成》重在抒發置身春色中的閒適恬淡的意緒,其中“弄笛花鳥知,題詩風月和。偶步長松林,無朋惟引鶴。”的詩句描繪出寧靜悠遠的環境,呈現出抒情主人公懷抱淡泊情致的形象特徵。《春日偶成》一詩,重在抒發感受春光流逝的感傷情懷,其中,“花香朝雨後,鳥語晚風前”一聯,鮮明真切,清麗如畫,“如此芳春景,蹉跎亦可憐”的結句,則抒發出痛惜春色、感傷時光流逝的思緒,顯得情韻悠長。

如果不是《永平詩存》的編選者史夢蘭先生在《止園詩話》中有明確記述,讀者恐怕很難想象藝術情境呈現得如此活潑、藝術概括技巧如此不凡的詩作,竟出自一位四歲即雙目失明的盲詩人之手。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據《止園詩話》記述,寧長年,字芝亭,樂亭人,監生。史夢蘭還引述楊亦聞為寧長年詩集《芝亭詩草》所作的序言,對寧長年的身世遭際做了詳細說明。寧長年四歲因出痘雙目失明,但自幼志趣高遠,不願逃入平淡舒適的生活,不為失明而不思振作,而是“思以藝鳴”,渴望以自身的文學創作有聞當世,實現自身的價值。他幼年即“從諸兄授讀”,六歲時從師讀書,有著超常的記憶力和文學作品的感受力,且文思敏捷,應聲成誦。他“於經書既成誦,皆創通大義。因舉漢魏六朝三唐詩,一一耳熟焉,服膺玩索,默識其窾竅,嘗試為之,出語已驚其座人。暇則口占自遣,或隨緣酬答,倩人代書”。從中可見,寧長年是一位才思敏捷,且善於從模仿中體悟和把握規律以進行自身藝術創作的詩人。

序言中還對寧長年目盲而能浸心於詩歌創作,且能創作出風格鮮明的作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並對世人體貌健全卻無所作為的現象不勝嘆惋:“其蹊徑不專主一家,靈府瑩澈,纖塵不染,藹然孝弟之思,悠然風月之趣,撫時感物,俱從淵默篤摯中來。翁遘天之奇厄,塞其視竇,而慷慨自奮,與命相衡。能以耳視,能以不見見,斡旋造化,卒卓然成一家言。吾人五官完具,仰荷鴻均,曾不深自為謀,而晏安溺志,坐以待盡。援翁自鑑,能施其面目否?噫!依古以來,名山著述皆散亡淪沒,百不一二存。謂翁之必以詩傳,所不敢知,而其學足以自成,品足以風世,則斯編之必以人傳也,審矣。”這段文字,應該說著力從目盲志堅的角度客觀允當地評述了寧長年的創作。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永平詩存》中收錄了寧長年十二首詩,這些詩確實體現出了一位盲詩人不屈從於命運,以自具靈性的創作確證生命意義的人生追求。或許是目盲的殘疾強化了聽覺能力的緣故,這十二首詩中都寫到了對聲音的審美感知和深層體驗,如:

東風嫋嫋律初回,小院梅花解意開。

忽聽呢喃簾外燕,定銜春色過窗來。

——《早春》

歸來兩屐帶新泥,風雨瀟瀟到竹西。

獨立庭中無一語,恐經宿鳥恰雙棲。

——《夜雨訪友人》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從這兩首詩對聲音的審美感受中,讀者可以體味到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聽得燕子的呢喃,便想象出了燕子銜春過窗的怡人景緻。《夜雨訪友人》一詩,尤為體現出詩人深切細膩、意趣豐富的思緒。

在《永平詩存》中,編輯者又選入了寧氏《憶女》一詩:

觸物無情偏有情,傷春豈獨為清明。

忽聞柳外黃鶯囀,疑是呱呱喚母聲。

仔細品讀,詩當是在清明節追憶夭亡的女兒時所作。按照自唐代就已形成的傳統習俗,清明節是掃墓祭拜先人的時節。這首詩則寫出詩人在憶念先人的時候,同時憶起了女兒,更是增添了心底深處的落寞悽切之感。“傷春豈獨為清明”一句,概括出了時值清明的沉重煩亂的心境。聽到黃鶯的啼鳴,聯想到如同女兒呼喚母親的“呱呱”之聲,其中寄寓了深切真淳的憶念之情。黃鶯的婉轉鳴叫和孩童啼哭之聲在藝術想象中的貫通,尤為強化了沉痛悽切的意味。孩子的啼哭,或是放賴撒嬌的神情,或是真的受了什麼委屈的哭訴,都成了浮現於詩人頭腦中模糊而確實的情態,驅動著詩人無盡的憶念思緒,體現出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情愫。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史夢蘭在《止園詩話》中,把寧長年比諸前代目盲而能讀書與創作的兩位“異人”——宋代的楊希閔和明代的唐汝詢,稱寧長年“方之楊唐兩君,洵堪鼎足”。史氏還以自豪的筆調具體記述說:“吾邑寧芝亭上舍四歲失明,六歲就傅,口授四子書一部,全詩韻一部。稍長,遂盡通經史大旨。作有韻之文,輒得新語,著有《芝亭詩草》一卷。”上舍,是明清時期對監生的稱謂。史夢蘭在記述中還特意說明寧長年“子二,元享、元灝,具名諸生;孫申吉領道光辛巳鄉薦”。子孫都在讀書上有所成就,應該說,與寧長年的目盲志堅,執著於創作的人生追求密切相關。生活於清代的這位盲詩人的生命渴望和詩歌創作,至今仍能給後人以諸多積極的啟示。

劉博倉:清代樂亭盲詩人寧長年

作者簡介:劉博倉,亦署劉博蒼,河北豐南人,文學博士,教授。1985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受學於袁世碩教授門下,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元明清文學方向文學碩士學位。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執教於唐山師範學院中文系,主講古代文學課程。2001年考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受學於馬瑞芳教授門下,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文學方向文學博士學位。現執教於唐山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系,任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古代文學教學,古代詩歌和古代小說研究。出版《百首古代贈答詩精解》,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聊齋志異〉的哲理意蘊》、《〈三國志演義〉的互文性》、《〈三國演義〉的對話藝術》、《元散曲中的“四季歌”初探》、《評薛論道的散曲創作》等學術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