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衛城,開啓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緣起八年前的旅行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拘賞波俱提精舍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2010年除夕夜,我第一次通讀《金剛經》,開頭幾句便讓佛陀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老師的形象進入我的世界。彼時,我正在嚴寒的北冰洋上追逐北極光,無奈天氣原因,我幾乎就要無功而返。最後那夜,風浪巨大,船搖晃前行,為求心安,我拿出一本事先塞入行李的書,封面寫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語句晦澀卻優美,能與海浪聲一起徘徊耳旁,不久我沉沉睡去。醒來時是初一凌晨,極光正漫天飛舞。我告訴自己,去天竺吧,尋找佛陀來過這個世界的痕跡。

時空交錯,恍若昨昔。八年後的春節前夕,我終於踏上了經書中描述的這片土地。從勒克瑙驅車前往舍衛城,一路上,電閃雷鳴,大雨如注,彷彿回到那個極光出現前動盪的寒夜,我在大自然無以復加的怒吼與咆哮面前再一次因渺小而無力思考。不到兩百公里的路,開了六個小時。入住舍衛城酒店時,計劃中的晚餐直接變成了夜宵,無奈我渾渾噩噩地睡去,一夜無夢。

醒來時窗外已是雨過天青。凌晨五點的北印度鄉間異常冷清寧靜,除去鳥雀的鳴叫,只剩樹影婆娑嘔吟。雖然誰也未曾見過2500年前佛陀時代的場景,但走在微紅的土地上,彷彿輕易就能穿透了歲月的洗禮,領悟到只是風景舊曾諳。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祗樹給孤獨園

因印度自古對史料的記載並不重視,於是印度古代歷史一直是以神話傳說為主導,信史缺失。印度現存的佛教遺址大多在19世紀末殖民地時期考古時才被發現,而依據則是大唐求法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一書。這把來自中土大唐的鑰匙,開啟了西方淨土古代史的大門。

舍衛城(Sravasti),也作舍衛國,古書音譯為室羅伐室底國,是古印度橋薩羅國的第三任都城。舍衛城之所以聞名,與它在佛經中出現的次數及頻率之高有關。作為佛典中重要的聖城之一,舍衛城是佛陀釋迦牟尼最重要的安居與說法場所之一,他在此建立了佛教初創期雨季說法的傳統,並在其生命的二十多個雨季裡,於此講經說法,廣佈佛法,成為佛法向外蔓延的根據地之一。其中大乘佛教早期經典《金剛經》正是在此發生、講述、記錄的。

祗樹給孤獨園的一合相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拘賞波俱提精舍

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記載,祗園精舍東門兩側各樹有70尺高的阿育王石柱,但今無存。好在附近出土過刻有“室羅伐悉底”銘文的大佛像,成為此處即舍衛國的佐證。今天的舍衛城遺址主要分兩部分,北部為馬赫特,被認定是舍衛大城遺址所在,南部是沙赫特,即是佛陀居住與講經說法的祗園精舍所在。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拘賞波俱提精舍

祗園精舍,全名為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vihāra),緣起於一個以錢財換智慧的故事。在佛陀弘法初期,一位名為須達多的長者,因樂善好施而被人尊稱為“給孤獨長者”。他在一次聽釋迦牟尼說法時得到感悟,並希望建一處精舍成為釋迦牟尼駐錫說法之地,讓周圍更多的人能沐浴到佛陀的智慧之光。在四處尋覓後,他發現了城南一個美麗的花園,但它屬於並不缺錢的舍衛城祗陀太子。於是須達多為求得祗陀的同意,變賣了所有身外之物,以黃金鋪滿花園的每一寸土地。儘管如此,花園還有一小塊地方未能被黃金鋪滿,但祗陀早已被他的誠意打動,決定用園內的樹木在這塊未鋪上黃金的土地上打造一座精舍。於是,這座佛陀最初的精舍被冠以這二者的名字,稱為“祗樹給孤獨園”。這則事蹟被《賢愚因緣經》記載,併為後世爭相傳頌。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僧房遺址

步入祗園精舍遺址,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斷壁殘垣。因近代考古與修復工作,現代的紅磚整齊地將遺址的地上部分圍繞了起來,令這裡顯得沒那麼淒涼。遺址呈南北方向的帶狀分佈,北區是遺址的中心區域,由幾處精舍與多座佛塔組成,以佛塔為中心,是印度早期佛教寺院的佛塔中心式佈局。其中拘賞波俱提遺址(Gandhakuti)是全園最早的建築遺址,其入口朝東,原有小徑與大門相通,這顯示出其在祗園精舍內居首要地位。拘賞波俱提被認為是佛陀雨季居所及講經說法的地點,佛陀在此度過了悟道後大半生的雨季時光。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一號大精舍

雖然太陽還沒有完全從密林邊升起,但已有許多僧人圍坐於拘賞波俱提外圍,他們依次焚香繞塔,默頌經文。我脫了鞋,跣足而入,順著石級走上平臺,腳底傳遞著陣陣涼意,還有沙礫無時不在的存在感。我明白,只有真正觸碰到佛陀生活的軌跡,才能真切感受到他真實存在的力量。幾道圍牆壁外及庭院前的小佛塔都被四方信徒貼上了層層金箔,並迎著晨光發出淨土光華。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阿難陀菩提樹

繼續向南行走,遠遠就能望見中央主幹道旁的一棵菩提樹。當初在雨季結束後,佛陀將開始外出雲遊弘法,舍衛城民眾與僧人為寄託思念之情特請求佛陀弟子阿難陀從佛陀悟道處的菩提樹下取下樹苗,由給孤獨長者栽種於此,後人為感謝多聞第一的阿難陀,特將此樹命名為阿難陀菩提樹。與菩提迦耶的那棵一樣,當初的阿難陀菩提樹早已不復存在,近代佛教僧人從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菩提樹(該樹母本即為菩提迦耶的菩提樹)取枝條重新栽種於此,實屬開枝散葉的血脈相承。在此庇廕懷古,聞樹影婆娑,悟世間本相。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八塔林

穿過阿難陀菩提樹就是南區,主要遺址是二號大精舍與八塔林。二號大精舍為始建於公元6世紀的塔院與伽藍,直到12世紀仍有興建,它的歷史覆蓋了印度佛教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精舍東北角散落著八座圓形磚塔,它們是精舍中受人景仰的高僧們的舍利塔。大精舍見證了舍衛城曾經的輝煌,並最終與它一道被戰火湮沒於滾滾紅塵之中。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二號大精舍

回過神來,遠處已經開始熱鬧起來,身披橙色袈裟的緬甸僧侶、身披深紅色僧衣的藏傳喇嘛與身著白色長衫的斯里蘭卡信眾團開始漸漸將孤單的遺址填滿,祗園裡開始充滿生機活力。他們正在嚮導的帶領下,一一辨認出舍利弗與目鍵連等尊者的居所並頌經膜拜。雖然我知道這裡考古出最早的遺址是公元5世紀以後的了,對於生活於公元前5世紀的尊者們的居所來說已是千年之隔,這隻能是個聊以自慰且似是而非的判斷。有時,我們不必執著外表的真假,只有越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可參透般若萬相。或許再簡單點,“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無為法而有差別的舍衛大城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順著這一段對佛陀於2500年前某日清晨的日常敘述,我也來到了舍衛大城。這曾是座有著長達5公里城牆包圍的繁華都城,平面呈彎月狀,正門在西南側,正是從祗園精舍入大城的必經之門。公元5世紀法顯至此城中時,城內僅有二百餘戶居民,衰敗之勢已顯而易見。再至7世紀玄奘造訪時,舍衛大城已是城郭荒頹,建築圮毀。加之古印度對此處的文字少有記載,所以近現代考古發現的幾處大型遺址,都被人與《大唐西域記》中的相關記錄相對應起來。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派耆俱提(央掘摩羅塔)

其中派耆俱提(Pakkikuti)曾是城中最大的規模的建築之一,英國考古家將它認為是央掘摩羅塔。央掘摩羅(Angulimala)的故事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實寫照。央掘摩羅本是個入了邪門的外道,他通過殺千人剁其手指穿為項鍊,來達到所謂的昇天目的,甚至連生母也不放過。最後佛陀現示,令其深悟前非,並懺悔修持,終成阿羅漢果。

舍衛城,開啟一個真實不虛的佛陀世界|佛土梵天

卡耆俱提(給孤獨長者塔)

在派耆俱提對面,是遺址中的另一個大型建築卡耆俱提(Kachchikuti),它一直以來被當作是給孤獨長者塔。這兩座紅磚砌起的塔型建築處於馬路兩邊,且處於同一年代當中,雖品性、修為、地位皆不同,但最終都成了佛陀的弟子並悟得正果,這或者應是佛教提倡的眾生平等觀念的勝出吧。佛陀這個偉大的老師說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令我受用至今。

沿著卡耆俱提的臺階登頂,舍衛大城以巨大的荒野形象展現於眼底。我無法說服自己將眼前的滿目蒼夷與幻想裡的繁花似錦相關聯,唯有安座於有風過耳的高臺之上。“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曾經熟頌過的經文如電影畫面般生動閃現,佛陀正帶領眾比丘從城外款款而來,偏袒右肩,跣足託缽,不疾不徐,真實不虛。

(圖文:李小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