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文:可快

周敦颐老先生在《爱莲说》中写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要我说,不只是唐人爱牡丹,牡丹的雍容华贵,牡丹的国色天香,历朝历代的人都放不下。说到牡丹,就不得不提到洛阳的牡丹花会,当然它被选进非遗之后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可不管叫什么,都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可真要说起来,细细比对,那么多个朝代,也就只有盛唐的气质与牡丹最为相配。盛唐的气度恢宏、万朝来贺,牡丹的国色天香、花中王者;盛唐的风流肆意、歌舞升平,牡丹的雍容华贵,艳色无双;盛唐的文气郁郁、品格自成;牡丹的劲骨刚心、独有风骨。毫不夸张的来说,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文化底蕴和牡丹身上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十之八九都是来自于大唐那个时代,我们牡丹花会赏牡丹、评牡丹,看的已经不止是花的那一抹艳色,更多的是那小小一株里带着独特烙印,可以追溯到盛唐的烙印……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牡丹栽培是从唐代开始繁盛起来的,就像荷兰人发现郁金香的美一样,唐人在发现牡丹的美之后,悉心照料,让牡丹更加惊艳的盛放在了更多人的眼中。就说开元盛世那个时间,洛阳人士宋单父善于栽培花草、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变异千种,被尊为花师,有“幻世之绝艺”。他因此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见,在骊山种下了牡丹万本,花色纷繁。也就是在牡丹花海这个背景下,诗仙李太白写下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云想衣裳花想容,” 沉香亭里花色人面相交映,杨贵妃艳若桃李,牡丹花娇艳动人,人比花美,花胜人娇,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浑然一片,简直要把人的眼给看迷了。一阵春风拂过,人、衣襟飘飘,花、花枝轻颤,忍不住想起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那句话“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从李白的诗中看来,此人、此花、此情、此景,除了在皇家贵苑的山上看得到,也就只能在皎洁月色笼罩下的瑶台里一睹了。

“一枝红艳露凝香,” 色香双全,人和花天然去雕饰之后已经是人美花娇,若是稍加装饰,更是动人心弦。楚襄王对梦中的神女思之欲绝、肠断心裂;汉宫里的绝代佳人赵飞燕她的脸庞也需要新的妆容来衬托。无论是梦里的神女,还是那个掌上起舞的赵飞燕,都比不得眼前的杨妃绝代风华,都比不上眼前的牡丹国色天香。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名花倾国两相欢,” 倾城倾国的美人与名贵的牡丹两相辉映,博得君王含笑侧目,久久舍不得移眼,花在阑外,人倚阑干,这春风自然就是掌天下大权的皇帝。在别人的诗中,春风要么幽怨,要么含恨,可在这花间人前,君王带笑,这无限恨自然就消散了。

关于李白这三首诗主要是写花还是写人的争论很多,从诗的字面来看,更多的是写杨贵妃的风华来讨好唐明皇和帝妃,这一点从李白以后扶摇直上的际遇也可见一斑。可是想想李太白这个人,想想那名花牡丹的风采,他心中想写,更多的可能只是那一株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提到高风亮节,人们更容易想到梅兰竹菊四君子,梅花的凌霜傲雪,让人称道高洁志士;兰花的空谷幽放,让人评道是世上贤达;淡竹的筛风弄月,让人赞道是谦谦君子;菊花的淡然飘逸,也唯有世外隐士与之相匹。看到牡丹的雍容华贵,端庄富丽,怒放似锦,谁人又想得到它背后那流淌的泪泉?它展示在世人眼前的这份美,来之不易!皮日休在《牡丹》一诗中写道: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话说武则天在天寒地冻的冬日里到花园里游玩,兴致正高,却只看到了百花凋谢、万物萧条的凄凉景象。她心中不满,认为自己贵为九五之尊,那百花见到她却只是一幅衰败之相,实在无礼!于是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那百花仙子一见都慌了神,聚在一起商量。一边是寒冬腊月,若是开花则不合时令;一边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武则天,若是违令必是下场凄惨。两相考量,百花慑于权势,顶风冒雪纷纷绽放。武则天看到此番景色心情正好,却忽然看到一片花圃尽是荒凉,马上恼怒询问何花,得知全是牡丹花,一怒之下把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此时洛阳正值花时,就算只是被随便埋在土中,牡丹花也拼尽全力娇艳绽放。武则天知道后,更是恼怒,派人前到洛阳,要一把火把牡丹烧个干净。熊熊烈火,无尽痛楚,牡丹花浴火重生,枝干虽然变得焦黑,但那花朵却愈发的夺目绚丽,这也就是“焦骨牡丹”一名的由来。从此之后,不惧权贵的牡丹花被尊为“百花之王”,而有了牡丹的洛阳,更是盛名天下扬。徐书信诗《牡丹传说》记载了这个故事:逐出西京贬洛阳,心高丽质压群芳。铲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诗人说武皇。而舒元舆《牡丹赋》也点明了牡丹的劲骨刚心:

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脱落群类,独当春日。

这样的牡丹有谁人能不爱呢?刘禹锡爱她的国色天香、风情万种,于是写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什么艳丽的芍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都比不上牡丹的无双艳色,“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它,名动京城的也只能是它。王维爱那一株红牡丹的倩影,才能写出“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的美好诗句,心佛那清淡的文字与红衣绿枝的牡丹放在一起就是丝毫的不突兀,搭配上结句的淡淡愁绪, 不知把他心里这株牡丹又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韦庄放不下那一朵白牡丹,于是吟道“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面惭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闺中女子看到别人有着一个新的妆容,会忍不住的艳羡嫉妒;在路上看到少年郎粉面倜傥,有人会自惭形秽,可他们,和玉白花色的牡丹相比,不值一提。如水月色下的庭院,因为牡丹的颜色过于莹润洁白,韦庄竟看不到花在何处,可庭院里的花香却提醒着他牡丹的存在,这才是“占断城中好物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今天的我们爱牡丹,也不用像古人一样写诗抒发喜爱之情,只需到洛阳,毕竟“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参加一次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