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草堂寺的歷史

草堂寺是中國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是我國佛教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佛經翻譯場。它與佛教的多種宗派(包括日本國日蓮宗)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論宗”奉其為祖庭。草堂寺原稱大寺,後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至長安,住此譯經。茅茨築屋,草苫蓋頂,以山為宅,以草為堂,故起名“草堂”。隋唐之交,兵戈相見,草堂漸趨蕭條。唐穆宗長慶元年,宗密法師主持該寺,大振寺風,改名“棲禪寺”。五代後梁開平年間(907-911)重修,改名為“建福禪院”。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再事修葺。明末衰敗,清初略加修整。雍正十二年(1734)朝廷加封鳩摩羅什弟子僧肇為大智園正聖僧,改寺為“聖恩寺”。乾隆三十一年再次重修。同治元年(1862),回漢衝突,寺毀於火。光緒七年(1881)又遭特大洪水衝擊。1920年,當地群眾修整了佛殿和僧房。建國後,政府多次撥款整修。加上草堂寺僧多方化緣,日本國日蓮宗捐資,對寺廟進行多次整修,逐漸形成目前的規模。

陝西草堂寺的歷史

草堂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個國立譯經場,也可以說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起點。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自東漢傳入中國,進入魏晉之世,流行於民間,與中國所固有的文化即儒道學說相接觸,相交流,相融合,佛教“中國化”的進程由此開始。但早期的佛經採用直譯,語義深奧,解釋不一,使得這一宗教的社會傳播受到諸多限制。後秦弘始三年(401),後秦國王姚興從西域(今新疆)請來高僧鳩摩羅什,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才出現重大轉折。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佛教經、律、論大規模有系統的翻譯,就是由他開創的。鳩摩羅什精通梵文和漢語文字,同時對中國自西漢以來的譯經有所研究,博採外道知識及技能。因鳩摩羅什對佛教經、律、論無所不通,故被尊為“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被姚興迎入長安後,待以國師之禮,住在逍遙園,帶領3000多名佛門弟子校譯梵文經典97部427卷,完成了歷史上首次用中國文字大規模翻譯外國書籍的浩大文化工程。他改音譯為意譯,使得佛經文字通暢易懂,便於流傳,還在這裡為遠道而來的5000多名沙門講經。由於鳩摩羅什大力弘揚三論宗(三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草堂寺被視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

鳩摩羅什與草堂寺的宗教影響遠及海外,他所譯的《妙法蓮華經》被日本日蓮宗視為“聖經”。1982年,篤信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的日本佛教日蓮宗僧眾還派出代表專程到草堂寺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法會。

[山門]

山門正中門楣上懸“草堂古寺”四個大字,系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所書。山門三間,面闊11米,進深6.8米。由於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名“山門”。

因佛寺的大門多分為三間,正中為“空門”、兩旁為“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叫“三門”,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門即便只有一門,也叫做“三門”。其原因就在於其宗教的寓意,山門乃是僧俗的分界。

[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奉彌勒佛,東西兩則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執青蛇;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幢。傳說四大天王住在須山腰的犍陀羅山上,各自率領著八大神將守護四方天下。在中國民間,因受《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的影響,又把他們稱為“四大金剛”,傳說他們各司風、調、雨、順之職,寓示“風調雨順”。中國漢地佛教寺院中大多有“天王殿”,安置四天王像,作為護持佛法,保護寺院的護法神。

[彌勒佛]

彌勒,是梵文的譯音,意思是“慈氏”,這是他的姓,大名叫阿逸多。按照佛教的說法,他現在還是個菩薩,將來必定成佛(即未來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極高。

五代後梁時,浙江奉化出了個怪和尚叫契此。契此長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棍挑著個大口袋在鬧市中化緣。言語無常,四處坐臥。他能預報天氣,為人說禍福,都很靈驗,因而名噪一時。契此圓寂(死)時也不一般,他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語道: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說完,安然而逝。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胖大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後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化的大肚彌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這位“冒牌”的彌勒佛,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彌勒佛,倒鮮為人知了。“正統”的彌勒造像身著菩薩裝,常戴天冠。

[韋馱]

彌勒佛的背後,供韋馱天王。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武士裝束,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寶殿。中國各地寺廟天王殿中的韋馱像,無一不是這種安置。韋馱將軍為何在彌勒背後,面對大雄寶殿而立?

韋馱與哼哈二將、四大天王一起,擔當起佛寺的衛戍工作,但各有分工。韋馱,又叫韋琨、韋天王、韋馱王、韋馱菩薩,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將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大將,總共32將,韋馱居其首。佛書上說,如來佛入滅之前,下法旨讓韋馱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韋馱的前身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溼婆(佛教中的大自在天)的兒子塞建陀,原是天神軍隊的統帥。

韋馱是佛國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佛教傳說,如來入滅後被火化,這是有個“捷疾鬼”突然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韋馱發現後,拼命追趕,捷疾鬼雖然又快又靈,但跑不過韋馱的“飛毛腿”,韋馱終於抓住了竊賊,奪回了佛牙。此後,韋馱專門擔當起保護釋迦墳墓,打跑掘墳、盜骨賊的重任。最初,古印度的佛廟,是附屬於釋迦牟尼墳院(又稱塔院)的祠堂。古印度佛廟中的塔,借建與山門之內,大雄寶殿之前。也就是說,當初的寺廟就是釋迦的墳院,塔是釋迦的墳墓,大雄寶殿則是幕後的享堂。“塔”是梵文的音譯,又譯作“窣堤波”、“浮圖”,意思是“方墳”、“圓冢”或“靈廟”。塔最初的功用是用來藏舍利(火化後的結晶物)的,以後,除了埋葬高僧的舍利、骨灰以外,還珍藏佛經和各種法物,故又稱“佛塔”、“寶塔”。

最早的佛寺,是以塔為中心的。古印度的方塔(即釋迦的墳墓)建在大雄寶殿前面的中央處,所以,將韋馱供于山門背後,執金剛杵瞠目注視大殿前方塔,是表示忠實守護著佛祖靈塔。不過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寺廟設置有了變化。中國寺廟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塔院則建在中軸線旁邊了,大雄寶殿之前雖無靈塔,但韋馱站立的位置並沒有變化,沿用下來。

印度血統的韋馱菩薩以徹底漢化,成為地道的中國古代武將。其像金盔金甲,年輕英俊,威風凜凜,手執金剛杵。

[鐘樓及鼓樓]

兩樓底均為正方形,寬7.5米,基座寬為8.4米,高11米多。木料磚混結構,方形四穹頂,重簷三滴水,攢尖頂,十分雄偉,上有迴廊,設樓梯。

鼓樓在西,大鼓直徑達1.8米,高1.8米。

鐘樓在東,上部掛1998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供敲打。佛教寺廟中的大鐘,為號令眾僧的法器。晨擊,則破長夜,驚睡眠,起床做事;暮敲,則覺昏衢,提精神。古時大鐘皆懸掛於亭中,早晚擊之,其聲宏亮渾厚幽長,數十里可聞。而除夕之夜敲108下大鐘,可解除佛教認為人間存在的108種煩惱,領受鐘聲的賜福。

草堂鐘聲迴盪於寺廟內外,民間有“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的說法。鐘樓之下所放置的大鐵鐘為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四月鑄造,重5噸,高2.5米,口徑2.2米。頂部吊環周圍有六個大圓孔,鐘身鑄有陽文五十八個村地名及施主姓名,分四圈各十二塊,鍾腳一圈飾以龍、鳳、獅子及八卦等精美紋飾。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水平,為我省現存稀有的古代巨鍾。

這口明代巨鍾俗稱“掛不起來”。關於它的來由,當地有一段傳說。以前,草堂寺住了一位老和尚和幾個小和尚。這一年廟裡什麼都建齊全了,就是缺少一口大鐘。可那來這麼多的鐵呢?老和尚就叫幾個小和尚到鄰村去化緣湊鐵。有一個小和尚來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巖村。人們聽說寺裡要鑄大鐘,把家裡的鐵都拿出來了。誰知有一姓李婦女就是不給。小和尚好說歹說都不行,氣得他說:修建廟宇,行善各德,將來兒孫滿堂,高官得座,象你這樣小氣鬼,將來後輩討飯吃都找不著門戶。”婦女被說急了,衝著小和尚說:“我家就是沒有鐵;要孩子倒有一個,你們要有就把他領去。”小和尚一聽這婦女說得厲害了,二話沒說,就急忙轉身回寺裡了。幾天後,鐵已湊夠了,匠工開始鑄鐘。誰知鑄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鑄不起來。匠工便問小和尚:“你們這幾天湊鐵遇見過什麼事,說什麼不吉利的說沒有?”有一小和尚答到:“別的倒沒有什麼,就是李家巖有一婦女,我化緣。她硬是不給。我說了幾句,她就說:“要鐵沒有,要娃倒有一個。”匠工一聽,想了想說:“你今天馬上將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來。”小和尚又去李家巖,見到姓李的那位婦女說:“前天你不給鐵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舊的也行。”這位婦女問道:“你們當和尚的要孩子衣服幹什麼?”小和尚怕不給就騙她說:“我們收養了一個沒爹沒孃的孩子,他沒衣服穿,所以前來求求你。”那婦女信以為真,嘴裡才嘮叨說:“這和尚真討厭,今天要這,明天要那。給,這是一件,拿去吧!”說完甩過孩子的破衣服,小和尚頭也不回地拿著走了。

鑄鐘的鐵水化開後,匠工就將那孩子的衣服擲進了鐵鍋之中。不大工夫,鍾果然鑄起來了。鐘的上紐是一個孩子頭。大家都感到奇怪。老和尚叫大家將這口鐘掛起來,早晚各敲一次。可誰知,“草堂寺敲鐘,高冠潭聽聲”。草堂寺裡鐘聲一響,高冠兩岸的人就聽見潭裡有一個孩子在哭:“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你把娃的骨頭化成了鐵!”這事傳到了寺院,老和尚不信,親自跑到高冠潭去聽,果然如此。後來人們才知道那位婦女的孩子,在鑄鐘的第二天就死了。老和尚不願人們聽到這孩子悲哀的哭聲,就叫小和尚把鍾落下來,放在一間房裡,誰也不準在敲。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碑廊]

草堂寺保存著歷代碑碣共28通,1998年新修東西對稱的碑廊,各朝代碑碣鑲於其中,妥善保存。在東廊,有唐太宗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詩碑,詩云:“秦朝朗現聖人星,遠表吾師德至靈。十萬流沙來振錫,三千弟子共譯經。文含金玉知無朽,舌似蘭蓀尚有馨。堪嘆逍遙園裡事,空餘明月草青青。”

提起李世民與草堂寺的關係,還有一段戲劇性的文字記載:李淵為其子李世民目疾到此乞佛,後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後,念起羅什法師恩德,御駕草堂,祭祀什師,留下了這首詩。

[圭峰定慧禪師碑]

亭內矗立著《唐故圭峰定慧禪師碑》。碑高2.1米,寬1.08米。南北朝之際,中國北方政局動盪,草堂寺一度衰落,唐王朝建立後,寺院重又興盛。唐太宗曾經來草堂寺瞻仰題詩。到了唐代晚期,經名僧宗密主持大事修葺,改名棲禪寺。宗密師華嚴宗的澄觀法師闡揚華嚴宗義,被稱為“華嚴五祖”,所以草堂寺又是華嚴宗的祖庭。唐文宗多次召他到內殿問法,朝臣士庶,歸崇的人很多,密宗去逝後,被封為定慧禪師。此碑為唐宣宗年間所制。碑文為大中九年(855年)宰相裴休所撰並書。碑首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篆額。書法秀麗,語句流暢,世所罕見。該碑為書法之名碑,屬寺中珍寶。

碑文記述了宗密繼承達摩至六祖慧能,祖祖相傳的禪宗義理,又倡導禪佛,儒家一源的思想主張;以禪教渡生,助國家之興旺為已任。從此碑的內容來看,唐時佛教文化與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思想已開始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它與中國封建文化結合起來,才成為封建帝王統治的有力工具,所以這樣才學卓著的僧人,受到皇帝的重視,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大雄寶殿]

“大雄”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一切邪魔。這是草堂寺目前最高大雄偉的一幢建築,是一座“三佛同殿”的主建築,供的是橫三世佛。

橫三世之“世”是相對空間而言,即從空間上分為中、東、西三個不同世界。大殿中間的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兩旁分別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雙目正視,嚴肅祥和,作講經狀。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在佛教所說的種種佛中,只有釋迦牟尼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據記載,釋迦牟尼族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相傳他是公元前6世紀後期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國王淨飯王的兒子。29歲時捨棄王子身份和貴族生活,走上了出家的道路。歷盡艱辛,最終成佛。成佛後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組織僧團。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的娑羅樹下去世。

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侍立摩訶迦葉和阿難陀。摩訶迦葉表情老成持重,憨實敦厚。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的弟子共有五百人,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人,摩訶迦葉和阿難陀便是其中兩人。梵語“摩訶”意為“大”,故摩訶迦葉又稱為大迦葉。傳說他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他在十大弟子中,年最長,常修頭陀行,故稱“頭陀第一”。(“頭陀”是古印度一種宗教修行方式,修行者必須行腳、乞食、露宿,不能穿好衣、食美味。因此,頭陀行者一般被稱為苦行僧。)迦葉以嚴守頭陀行而著名。阿難陀又叫阿難,意為喜慶,是釋迦牟尼的堂弟。阿難在釋迦十大弟子中是最年輕者。他侍從釋迦25年,與釋迦形影相隨,基本上參與了釋迦後半生所有的傳教活動,並長於記憶,被稱為“多聞第一”。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從而使佛教經典得以保存流傳。

大殿西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手持蓮花臺,作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之狀,是佛教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信佛之人,常口不離“阿彌陀佛”,並在前面加上“南無”二字。“南無”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歸命”、“歸敬”、“敬禮”。佛教徒喜歡將“南無”加在佛、菩薩成經典題名之前,以示對佛或法的尊敬。阿彌陀佛深受佛徒愛戴,所以經常加上“南無”二字。

大殿東側面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即藥師佛,手持寶塔,佛教宣稱,人們只要信仰東方藥師佛,就可免除當世各種災難。

[十八羅漢]

大殿東西兩廂供臺上,各塑九尊羅漢像。羅漢,全稱為“阿羅漢”,原意是指依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據說修到羅漢的境界,就已斷絕三界煩惱,滅除見、修二惑,得以解脫生死輪迴而至涅磐。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

三佛背後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靈隱寺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像。許多著名大廟的大雄寶殿後壁,都有海島觀音群塑,表現的是佛教故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佛廟中一組最熱鬧的群像。

海島上塑有數百個人物。中央是觀音菩薩的巨大塑像,她手執淨瓶,傾倒“法水”,彷彿正在普救眾生。觀音腳踏鰲魚,傳說在人間地下有鰲魚,它一動,就會天翻地覆,所以觀音將其鎮住,使人間得以太平。觀音的左右各站著一個童男,一個童女,童男是善財童子,童女是龍女。他們是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善財童子,簡稱善財,是佛教菩薩名。據佛經說,福城長者有500個兒子,善財是其中的一個小兒子。善財出生時,各種珍寶從屋內地下突然湧出,福城長者請了個算命先生給新生兒相面,這個相士便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善財”。善財出生時雖有無數財寶白白送來,但他卻看破紅塵,天生不愛財,視金錢如糞土,認定萬物皆空,發誓要修行成佛。

善財先向駐在城東的文殊菩薩請教佛法。文殊對他說:“你到南方的可樂國去找功德雲和尚,他會告訴你。”善財便去找功德雲,功德雲說:“你到海門國去找善住和尚吧!”善財跋山涉水找到善住和尚,善住又打發他找彌伽長者……。如此這般,善財一共參拜了比丘、長者、菩薩、婆羅門、仙人等53位名師(又叫“善知識”),歷盡了千辛萬苦,用一顆赤誠之心和不折不撓的行動經受了考驗。最後遇到了普賢菩薩,實現了成佛的願望。

群塑中塑有數十個穿紅兜肚的小孩(即善財)合掌參拜時的情景。海島下部還有渡船和兒童,這是善財去參拜觀音時(第二十七參),觀音為了試探善財是否有誠意,變化作船伕,掀起大風浪,勸他回頭。但善財絲毫不畏懼,終於成了觀音的脅侍。

民間對善財的來歷不很瞭然,便望文生義,以為他是善於理財、能招財的神,於是將其視為“招財童子”,不少婦女便虔誠祈禱,求其投胎而得貴子。看破紅塵的善財不意卻成了招財進寶的工具,恐怕是他當年苦修苦練所始料不及的吧!

龍女是觀音菩薩的右脅侍。所謂“脅侍”是指立於觀音兩脅,侍奉觀音協助觀音菩薩教化眾生的助手。

龍女的得道與善財歷盡千辛萬苦、遍參53位善知識(名師)的曲折經歷完全不同,龍女用的是快速成佛法,而成佛之要道亦令人驚訝,龍女竟是靠以巨寶“供養”佛祖釋迦牟尼而得以成佛。

據《法華經·提婆品》講,龍女是二十諸天之一婆竭羅龍的女兒,聰明伶俐,8歲時偶爾聽文殊在龍宮說法,幡然覺悟,隨去靈鷲山禮拜佛祖,以龍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智積問文殊:“佛經甚是艱深曲奧,眾生必須勤奮學習,苦苦修行才成。不知有沒有立地能成佛的?”文殊回答說:“有,婆竭羅龍的女兒剛剛8歲,聽了佛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智積大惑不解,說:“釋迦佛祖歷經無數劫難,受盡磨鍊,方成正覺。我不信這個小毛丫頭能在頃刻之間成佛?”

話沒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並向智積行禮——可見龍女已是道行不小。在場的釋迦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很不平:“你能立即成佛,我絕難信。況且佛祖說過女人身體汙穢,根本沒有資格成佛!”

龍女笑而不答,從身上掏出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獻給了釋迦牟尼。佛祖馬上伸手拿了過去,十分高興。龍女便對智積和舍利弗說:“我獻寶珠,世尊馬上接了,這是快不快?”回答說:“快極了。”龍女說:“我能成佛,也這樣快!”說完,龍女馬上變成了男相,坐上蓮花寶座,前往南方無垢世界去了。在場的菩薩羅漢們看得瞠目結舌,不由得不服。

[大悲殿]

修建於清乾隆年間,是草堂寺目前最古老建築之一。五間,面寬18.21米,進深9.5米,磚木結構,硬山頂。正間門額上曾經懸掛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師書“逍遙三藏”大匾一塊,故又稱逍遙三藏殿。

現在由於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師涅磐後停靈於此,又稱此殿為涅磐堂。

[三聖殿與地藏殿]

三聖殿

在大悲殿北的西側面,三間。內供“西方三聖”,即中間為阿彌陀佛像,左脅侍為大勢至菩薩,右脅侍為觀世音菩薩。

地藏殿

地藏殿在逍遙三藏殿北的東側,與三聖殿相對,其內供奉地藏菩薩,殿堂結構與三聖殿同。

地藏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佔據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華山,為其作道場之地。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臥佛殿]

其內供奉玉石釋迦牟尼臥佛像。該佛像系緬甸友人傅鳳英1994年贈送。佛祖頭枕著右手向西,側身而臥,表現了釋迦牟尼涅磐時的幸福境界。

[法堂]

法堂,亦稱講堂,是演說佛法服戒集會之處,是佛教寺院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築。

草堂寺法堂上供樟木雕金身毗盧遮那佛像一尊。他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高約2米。下有一千多個小佛像圍繞的兩米左右的佛座,謂之“千佛繞毗盧”。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是千百億化身佛,每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整個華藏世界,頭頂上覆以寶蓋,像前兩側面置幢、幡、帽、帳、鍾、磬及法輪等,莊嚴肅穆,宗教氣氛十分濃厚。

法堂位置最高,4級臺階,7間,面寬28米,進深13米。堂前有寬大的月臺,東西為28米餘,南北寬17米。月臺正中放置有一座雙層萬年寶鼎。

[煙霧井]

煙霧井俗謂“龍井”。相傳井下有一巨石,石上臥一蛟龍,早晚呼氣,從井口冒出,逐成“煙霧”。此外又有人說,草堂寺自古以來佛事興盛,進香拜佛的人不計其數,以致於香菸升至高空,與山氣聚合,逐成煙霧。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於前兩種說法不過是作為美好的神話傳說來接受而已。草堂煙霧的成因合乎科學的解釋是:由於關中一帶地熱資源豐富,地熱在運動的過程中,沿地殼的巖縫冒出地面,天氣稍有變化,這股熱氣與周圍的水氣、雲霧及香菸混為一體,升至高空,遂成煙霧。長期以來,“草堂煙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竹林]

草堂寺原為逍遙園的一部分,地處古上林苑中。竹筍茂密,風景優美。宋代大哲學家程顥,任戶縣主薄之職時,晚宿草堂寺,曾留詩:“參差臺殿綠雲中,四面篔簹一徑通,曾讀華陽真誥上,神仙居在碧琳宮。”詩有作者原注:寺在竹林之心,其竹蓋將十頃。故知宋代的草堂寺處在十頃竹林的包圍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時,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於濫砍濫伐,清朝年間,竹林已所剩無幾。解放後注重護理,現已發展成三畝之多。

[鳩摩羅什舍利塔]

後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鳩摩羅什微疾驟卒於草堂寺,時年七十歲。該塔系當年(413年)姚興皇帝所立,為葬羅什舍利子之塔。“石為西域所貢”。鳩摩羅什塔的正身主體,置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由須彌山,香水海及三層雲臺組成,它象徵著“金剛不壞”之意。

民國二十二年《重修戶縣誌》載:“石為西域所貢”,又云“塔頂毀於洪楊之亂”。雕刻精絕,色澤玉潤,其形制獨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後秦時代作品。塔高2.46米,8面12層,用玉白、磚青、墨墨、乳黃、淡紅、淺藍、赭紫、灰色八種不同顏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鑲拼而成,故又稱“八寶玉石塔”。塔的下層為正方形座,高26釐米,長寬169釐米,在其四周有十六組陰刻的花紋圖案。

四方座之上為一圓形須彌雲水座。傳說是代表天圓地方之意。在圓臺邊沿處雕成的山形上還有浮雕的虎及佛像,在環山的內部由邊向中心為漸漸升高的海水波紋,以象徵須彌山及香水海。

在海水的中心高處,為騰昇的兩層小云臺和一層大雲臺。在上層小云臺的上邊,為突起的雲紋,與下邊的雲朵相連接,向上慢慢收縮成束腰形,又突然升起一層大圓盤形的大雲臺。三處雲臺周圍均為祥雲形浮雕。

在大雲臺之平面上,是精雕成八稜形的寶龕。在寶龕的北面正中豎刻著“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十三字,為正書體。寶龕東側題字為“鳩摩羅什之舍利塔,權邦彥□□□□親耒禮而作偈言,丁酉中秋晦,大士入東土,姚秦喜服膺,當年羅八俊,盡是詰三乘,翻經名佛旨,園通並祖燈,如何生別派,南北強分明。”寶龕西南側刻有“孫耒陽”三字。寶龕南邊正中門扉上刻有門鎖及二十四個門釘圖樣。

在寶龕之上,覆以四脊挑簷攢尖屋頂,屋面刻有瓦紋浮雕,簷下有陰刻的飛天紋飾圖案,在塔屋脊之上負託善相輪塔剎。

從鳩摩羅什舍利塔之造形來看,別具一格。是一個造型奇特,和諧統一,雕刻精湛的石刻藝術珍品。整個塔體為多色大理石構成,晶瑩玉潤,光彩奪目。

[二柏一眼井]

在羅什法師舍利塔南5米處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為一個五角形的花崗岩井圈,上鑿有“二柏一眼井”五個大字。此井已有1600餘年歷史。

據《高僧傳》載,鳩摩羅什每次講經前,先比喻自己是汙泥中所生的蓮花,譯出經論三百餘卷,臨終時“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羅什卒於草堂寺中,“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化”。

傳說骨灰安葬後,當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蓮花。姚興皇帝派人挖掘,發現根連法師舌尖,後來就保留了這口未見過水的淺井,起名“蓮花井”。以此說明羅什法師所譯的佛經無一字之差。宣講佛經,猶如口吐蓮花一樣潔白、純正。又因井的東西各長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樹,故命名為“二柏一眼井”。

[宗派圖碑]

宗派圖碑立於塔院內西南角。碑的上方篆書《逍遙園大草堂棲禪寺宗派圖》。碑高1.92米,寬0.65米。碑的正中僧人名字皆為楷書,以下共21排,以朝代順序記載了眾僧484人,第一排以鳩摩羅什為首及其八俊。第二排以宗密定慧禪師為首的唐代僧人及信徒共九人,其中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劉禹錫,宰相鄭慶餘、裴休等人的名字。唐以後五代、宋、金、元五朝各排之間,明顯地畫出了師徒承傳的關係,而且僧人眾多,弘法衍道,代有高人,說明這幾朝佛教並未衰落。這通石碑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鳩摩羅什紀念堂]

1990年11月22日,日本國日蓮宗於草堂寺羅什舍利塔前,舉行修建“鳩摩羅什三藏大師紀念堂”奠基儀式,捐資1500萬日元,1992年落成。紀念堂五間,寬24米,進深16.5米。紀念堂東壁上嵌有兩通漢文和日文碑碣。

堂內供奉鳩摩羅什雕像。該像為現代木雕,系由楠木所雕成,像通高120釐米,胸闊84釐米,盤座部分寬105釐米,蓮花座長126釐米,寬88釐米。該像頭帶園帽,兩個飄帶垂於胸前,身披袈裟,盤坐於蓮花瓣臺座上,雙手平放於身前丹田方位靜坐。似有講經,雕工精細,造形準確,刀法熟練,線條流暢,藝術性高,從色調上看呈現出楠木深褐色質地,光彩奪目。

此像為1982年4月13日,日蓮宗因尊羅什為祖師,尊草堂寺為祖庭,隨雕此像,奉安於草堂寺內。鳩摩羅什像的背光,為一幅彩色飛天畫,系日本畫家真美子繪,每個人物的動作形象,傳神逼真,活靈活現,價值20萬元以上。

鳩摩羅什(344-414),鳩摩羅為姓,“什”是名字,意譯為童壽。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祖籍天竺(印度)。他的先代本出波羅門族,在印度世襲高位,父名鳩摩羅炎,棄相位出家,東渡蔥嶺,遠投龜茲,被龜茲王迎為國師。後與龜茲王妹耆婆婚配,生鳩摩羅什,母親是中國人,這樣他應是有印度血統的中國人。

鳩摩羅什七歲隨母出家,少時就表現出非凡的聰明才智,其盛名傳遍西域各國。

後秦皇帝姚興崇尚佛教,於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請法師來長安,時已58歲。在姚興的推崇下,入住大寺(即草堂寺)開始大規模翻譯佛經,主持了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個國立譯經場。三千餘僧,從什受法,稟訪精研,務窮幽旨,龐大的譯經集團和講經活動,逐成為東晉時期北方佛教傳播的中心,影響及於江南、西域和天竺。通過對97部400多卷典籍的翻譯,特別是對以般若中觀類經典為重點的傳譯和闡揚,對東晉南北朝當時佛學的繁興,以及隋唐佛教諸宗派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波及到他以後的整個中國思想界。

[鳩摩羅什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鳩摩羅什,漢語譯為“童壽”。父名鳩摩炎,性聰敏,道德高尚,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越蔥嶺東遊。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國王聞其德行,非常敬幕,請為國師。龜茲王有妹,字耆婆,被迫婚配,不久之後生鳩摩羅什,因兼取父母名而名。鳩摩羅什雖身兼兩族血統,但實屬龜茲臣民,所謂“系天竺人”之說是不正確的。

什母在鳩摩羅什九歲之年,便帶著他離開龜茲。辭避國人利養,周遊問道。

鳩摩羅什隨其母離開龜茲國,到達賓(位置在今克什米爾一帶,唐時稱迦溼彌羅,是釋迦牟尼後佛教鼎盛之地)即拜名德盤達多為師。鳩摩羅什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方言,皆指佛教小乘經典。盤頭達多見鳩摩羅什具有非凡的聰明才智,故稱其“神俊”隨又當著國王之面,折伏外道論師。國王對鳩摩羅什由此更加敬仰有加。

鳩摩羅什年十二,復隨母還龜茲。母子二人終於經過月氏,進至疏勒,疏勒國王一為勉勵本國僧人深研佛法,二為藉此交好於龜茲,故設大會,請鳩摩羅什升座說《轉法輪經》。

苻堅一為伸張國勢,二為迎取鳩摩羅什,終於在建元十八年九月遣驍騎將軍呂光、陵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苻堅餞呂光於建章宮,特別叮囑說:“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改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馳驛送什。”軍出不久,呂光獲鳩摩羅什,並不遵旨馳驛送京,見其年齒尚少,於是當作凡人百般戲弄,漫置軍中。涼州刺史、護羌校尉才傳來苻堅被害消息。時為公元385年,距呂光出征已有二年。故苻堅國破身亡而未能與鳩摩歲什謀面,實咎在呂光。

前秦亡後,呂光不再東歸,並且於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據有涼州。鳩摩羅什停留涼州的十八年中,只好“溫其深解,無所化”。但這並不是說鳩摩羅於此間只是虛度光陰,收穫烏有。首先是語言的學習,其次是弘道說法,再次是外道知識的實踐應用。

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後,倍受秦主姚興的優寵,幾乎是風塵未佛,便登上講經的法座。而最重要的是,在國主姚興的護持之下,鳩摩羅什主持了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個國立譯經場,開創了中國佛典翻譯事業的新局面。其特點可以概括為:由私譯進至官譯,由散譯進至有組織的翻譯,由直譯轉變成意譯,由大小乘兼譯轉為著重大乘翻譯。自佛教東漸,以訖隋唐,其間六百餘年,佛典翻譯約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至自後漢而止於東晉道安。這一時期的譯者有安清(世高)、支謙、竺法護及道安等,他們或者是個人單槍匹馬,或是數人同趣而聚,既無什麼組織,亦無什麼計劃,故屬於私譯、散譯、雜譯時期,中期自鳩摩羅什入長安而終於北朝之末。這是國立譯經場的肇始階段,它與前期相比,形勢迥異,與後來的隋唐相比,則尚欠成熟。後期即為隋唐時期,佛教東傳至此臻於鼎盛,而經組織亦隨之相應完備、嚴密,譯經班子中分工具體,譯主、筆受、度語、證梵本、潤文、證義、梵唄、校勘、監使大使等,各有專職,不相混亂。縱觀全局,不難看出鳩摩羅什的翻譯活動,即處於一個承上啟下階段。

鳩摩羅什譯經數《歷代三寶記》記為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若以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智升編寫的《開元釋教錄》所載全藏總數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而論,早在此300年我年前,鳩摩羅什已翻譯了此數的十分之一。這個驚人的數字說明鳩摩羅什在傳播佛教方面作用之大。他實在不愧為中國古代佛教典籍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第一人。諸經以在乘為主,雜間小乘,關涉隋唐之際中國佛教上諸宗如天台宗、二論宗、淨土宗、成實宗、禪宗、律宗、華嚴宗等,有的還成為創立宗派所依據的重要經典。這些宗派及譯典,於隋唐以後幾乎全部流傳於朝鮮、日本,而成為這些東鄰國家吸收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國日蓮依據鳩摩羅什在大寺所出《妙法蓮華經》創立日蓮宗。其三千多萬信徒至今對鳩羅什感恩戴德,並因此而稱草堂寺為其祖庭。這說明鳩摩羅什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都具有深遠的影響。鳩摩羅什在譯經所表現的嚴謹、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可以見出一位學者的風采。譯經的標準是“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於千載也。在實踐中他正是時時、處處把握這條準則。由於鳩摩羅什注意認真推敲,注意刪繁、修改、主張意譯,反對直譯,故譯典至今為僧尼喜看樂誦。有些經典如《維摩經》、《法紀華經》、《思益梵大所問經》,無論是長行或是偈頌,都富有樸實平易的風格,以至成為一種新體的文字。鳩摩羅什臨終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據說,他死後焚身時,果然是“薪滅開碎,唯舌不灰”。舌經火不灰,這或許只是一種美好的傳說,但鳩羅什敢於在眾人面前立誓,則充分說明了報導的自信。

總的說來,鳩摩羅什譯經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一、譯文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勝於舊譯,至今仍無法取代;二、他開創性的工作,使中國的譯經和佛教理論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三、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龍樹、提婆的學說,是三論宗、天台宗、成實宗、淨土宗立論的依據。

傳播西域文明的使者。大乘佛傳經典地傳譯過來,廣佈開去,事情肇始於鳩羅什。鳩摩羅什的譯典關涉諸宗,其在哲學、思想領域上的貢獻還要大的多,此其一,佛教哲學思想,整個來說是屬於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它在中國思想界的出現,使唯物主義因此擴大了戰區,開闊了視野,經受了鍛鍊,得到了壯大和發展,此其二。在繪畫方面,鳩摩羅什也有過影響。鳩摩羅什除直接傳進西變相和佛畫影響中國的繪畫之外,其譯典中的文字佳制,其實也就是為畫家們進行藝術創作所提供的“文字腳本”他作為我國古代西邊疆少數民族的一員,在發展我國文化事業上,其貢獻是多方面的,不愧為傳播西域文明的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