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寶」阿開禮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開禮,1935年8月出生於星甸鎮,回族,星甸中學退休老師。195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進行任教,並從事語文學科教學。一直以來,他兢兢業業、堪稱師表,四十年教書生涯,足跡幾乎遍佈於星甸地區的中、小學,可謂桃李滿園。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艱苦年代堅持學

“文革”期間,阿開禮被下放到生產隊參加農業勞動,這段時間日子雖然艱苦,但他始終堅持學習,抓住空餘時間認真閱讀各類長篇名著、唐詩宋詞,時常廢寢忘食。

“文革”後期,阿開禮恢復工作,重新走上教學崗位。那時學校未設專門寫字課程,他就以身示範帶著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書法,如今學有所成者不乏其人。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開禮書法作品《靈飛經》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百壽圖》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對 聯

退休閒情不忘學

1995年,阿開禮從星甸中學退休後,便一門心思寄情書畫藝術,並以詩歌、短篇寫作的形式,將家鄉過往的風俗人情、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訴諸筆端。多年來,他在《江浦文藝》、《老山》、《江城詩稿》等刊物投稿數件,系列作品”星甸風物札記“經刊登後引起區檔案局關注並收藏存檔。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開禮的代表作

養性齋

目前,阿開禮和老伴蔣老師仍居住在星甸中學後方的簡易平房內,兒女多次安排二老進城入住均被拒絕。他覺得,房子雖簡陋但舒適安逸,適合修身養性,故取名為“養性齋”。每天晨練回來,阿開禮就在養性齋中練習書法數小時,下午靜心看書閱報,瞭解時事熱點,忽生感想便提筆寫作。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寫作心得

提到寫作,阿開禮強調“靈感”和“構思”的重要性,日常也注重積累,碰到好詞美句當即記錄下來。他時常喜歡閉上眼將所聞所見放心裡默一遍,把路子打好後,說寫就寫,寫完後再多次修改定稿。詩歌創作方面,要有實景支撐,更需發散想象力,所謂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詩歌輯錄》節選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念舊情懷

交流過程中,一盞綠色檯燈吸引了小編眼球。問到由來,阿開禮笑著說,檯燈因為時間長內部線路老化破損但一直捨不得扔,於是便將一支帶有插頭的燈泡裹在舊燈架上,繼續照明使用。隨後又補充道,與其稱自己節儉不如說是念舊,過去的一些物件還保存完好,有四五十年代的橫羅短袖衫,也有六十年代的印章、硯臺以及子女上學時用的罩子燈等。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改裝後的檯燈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罩子燈(煤油燈)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印章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硯臺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蔣老師小學時代用過的算盤,

那時候16兩為1斤。

家風醇厚

對於每件老物件,阿開禮都用盒子或者塑料袋包裝好擺放在櫥櫃中。說起算盤,兩位老人相覷一笑,原來這是蔣老師上小學時用的,稱得上他們多年來相伴相行的見證品。蔣老師說:“我倆是1960年結婚的,不知不覺都快有60年了,現在兒女事業穩定,家庭和睦,我們也儘量不給他們添麻煩。平時阿老師忙活他的,我做做家務,到點喊他吃飯,日子過得舒坦就行了”。

“笔”尖上的多彩人生——星甸地方文化“瑰宝”阿开礼

阿開禮和蔣老師

宋代文學家蘇軾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神通”。不管生活處於苦難或是安逸,阿開禮始終堅持以書為伴、以寫為樂,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度,時時感染著周邊的每一位親朋學子。

感謝星甸成教中心倪世清老師供稿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