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中華典籍與家風家訓

“典籍傳承對於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宗族的藏書,還是家族成員自己的著作。我在其後的成長過程中,包括能夠從事書院工作,我們團隊二十餘年一直在做著中華典籍的整理和傳播的工作,它和家族這樣的一種文脈的傳承直接相關。”

—— 李克

李克:中華典籍與家風家訓

李克:崇賢館創始人

談到中華典籍,崇賢館和崇賢書院,一直在做著中華典籍的整理與傳播。我今天談三個方面的感受:第一,是典籍在我自己家族傳承過程之中的感受;第二,我去參觀曾國藩故居看到他掛在他自己中堂上面的“八本堂”家訓的感受;第三,鐫刻中華時代善本,對於建立家風家訓有什麼樣的作用。

李克:中華典籍與家風家訓

典籍在家族文脈傳承之中至關重要。

第一個方面是說我們自己家族。我母親的家族應該說是一個標準的書香之家,但我父親的家族應該說是一個農耕的家庭,所以合起來是一個“耕讀之家”。我母親的外曾祖是清末做過保定府尹的,他是安徽涇縣人,在南方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他從老家逃難出來,進京趕考,考上進士,開始走上仕途。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被任命做京畿的府志的整理,他是《畿輔通志》重要的編纂之一。除這部典籍以外,他是以畫蘭著稱的,在清代有一個蘭譜叫《蘭石畫譜》,就是因為他號蘭石而命名的。在《蘭石畫譜》傳承過程中,收錄了很多當時名人畫蘭的一些譜氏,其中還有當年朝鮮國在中國避難的太上皇——大院君,他所創作的蘭譜也有收入。這樣,吳蘭石自己在學習過程之中留下來百幅的經典蘭譜。此外,還有我們家族傳下來的一些經典的典籍。比如說像《史記精華錄》。還有就是,我母親正在整理的一部《吳蘭石藏晚清時人尺牘》。這些尺牘是當時跟他有書信來往的人的一百五十通尺牘。這些信札,目前還在整理之中。如果順利的話應該今年的下半年能夠面世出版,其中包括跟吳汝綸等當時的名人的來往、還有當時官員的往來的書信。這些尺牘,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當時交往的那樣一個圈層和當時時代的背景。我想,可能這些都是經典價值的體現。

最遺憾的是,當我跟家族成員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我舅舅給我講,在文革期間由於擔心被告發、被查抄,他把先祖的一部叫《草堂記夢》的書,就直接焚燒掉了,沒有留下任何的遺蹟。我後來在各個圖書館查,已經找不到刻本了。這部書記載了當初在皖南涇縣,整個家族的一個生活境遇,包括太平天國當時對南方士族的屠殺。那個時候,應該家裡只有他一個人逃出來,剩下所有的人,都先後在太平天國的運動中喪生了。外曾祖吳蘭石記載了全部的過程和經歷,記載了那個時代的真實的背景。但比較遺憾的是,這部書沒能傳下來。

典籍傳承對於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宗族的藏書,還是家族成員自己的著作。我在其後的成長過程中,包括能夠從事書院工作,我們團隊二十餘年一直在做著中華典籍的整理和傳播的工作,它和家族這樣的一種文脈的傳承直接相關。在整理家族典籍過程之中,我母親就開始奔跑於各大圖書館,包括國家圖書館、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甚至包括保定市圖書館,我母親親自去查實外曾祖所有的經歷,後來逐漸能夠把先祖的一些簡歷和狀況記錄下來。其實在清朝末年,一位四品官員的身份,也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但他作為真實的歷史,作為一個家族的記錄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家風家訓的傳承也具有非常總括的意義。這樣一個案例說明典籍在家族文脈傳承之中至關重要。

李克:中華典籍與家風家訓

我們有文脈的體系,我們有文物的體系,同時也有文人榜樣的體系。

第二,我在去年參觀了曾國藩的故居,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中堂上面懸掛的大字,曾國藩榜書的“八本堂”三個字。我們對曾國藩先賢的理解和記錄,更多的是從他的《曾國藩文集》和曾國藩的家書裡面瞭解的;但是,我覺得他的八句話的總結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在整個傳承歷史的過程之中,我們有文脈的體系,我們有文物的體系,同時也有文人榜樣的體系。文人的榜樣的體系,至關重要,使我們看到在農耕文化下產生的非常優秀的先賢的生活方式。他總結了八句話,掛在自己堂屋的最重要的位置。

他講的第一句話是說“讀書以訓詁為本”。曾國藩先生他認為你只要翻開中國的書,你一定要從字的本源上面來學習,那我們現在看既使是《新華字典》,其實也有大量的引申意,而非從本義上來講的。只有從《說文解字》這樣的最原始的字典之中,才是從字的本義開始講述的。但《說文解字》也有《說文解字》的問題,《說文解字》在漢代的作者並沒有見過甲骨文,所以他的有一些本義,也未必是最準確的。訓詁學的專家,包括許嘉璐先生他也做這方面的、系統的研究,我們看到今人的確需要回歸字的本義進行學習,即學習華夏民族這樣一種天地人合一的符號體系。那麼這個才是曾國藩先生強調的,說讀書以訓詁為本的初衷,他告誡他的子孫一定要從訓詁開始學習從而進入閱讀的世界。

第二句話是“詩文以聲調為本”。我們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要求背上百首詩,但實際上到今天為止,所能記憶的實在不多。但曾國藩先生之所以強調聲調,其實跟我們古音的誦讀是相關聯的,他是以聲音記憶法為主要的記憶法,這種方式他認為教子孫過程之中,包括“四書”完全可以用聲調來吟誦的。剛才清華附小的竇校長,也給我們演唱了她自己教學過程之中所用的聲調,來展示中華傳統詩文。

第三句話是“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它是家風建立的一個基礎,是我們孝的體系的一個根基。第四句話是“養生以少煩惱為本”。第五句話是“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曾國藩整體的家風家訓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基本上是這樣幾個方面,一是他把價值的高度為我們能夠呈現,就是一個家族族長,他能夠對整個文明體系認知有所表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是他對自己學習的方法有所表述,第三點他是對於生活的習慣和規矩的總結有所表述,然後還有就是他一生的經驗作為分享。所以“立身以不妄語為本”,也是曾國藩先生對於子孫的告誡。第六句話是“居家以不晏起為本”。晏起是湖南方言,這句意思是不要晚起。天已經很明亮了,那個時候才起,在耕讀之家來說是很禁忌的,容易養成懶惰的習性。第七句話是“居官以不要錢為本”。第八句話是“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八本之內其實是儒家的修齊治平完全都融在其中。

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樣的體系裡面,曾國藩能夠給我們提出來如此經典的一個總結。還有一個小的案例就是他在《曾國藩家書》裡面談到他自己的三恥,“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三恥也。”他一生裡面,對於天文學的研究不熟悉是一個恥辱,他做事不能夠堅持始終是一個恥辱,習字的時候,不能夠把一個字帖堅持下來是一個恥辱。然後他囑咐兒子說,“爾若為克家之子,當思雪此三恥”。曾國藩身為國相高度的儒家的先賢,是我們這一代重新提煉家風家訓的一個學習的榜樣。

李克:中華典籍與家風家訓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什麼是國學,有一位教授說,經史子集就是國學。以典籍形式呈現的時候,國學就是經史子集,或者經史子集中就有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最精髓的思想。經史子集在家庭裡面的傳承,比如我們去山西,無論是王家大院,喬家大院,一進大門都寫“禮義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們今天還有多少家庭願意能夠把“詩書繼世長”這件事情做下去的?或者說,我們能夠親自以身教為榜樣做下去的?曾經有一位我們自己書院的母親,她孩子14歲,逆反心理特別強,她對孩子的這種呵斥非常之多,後來她問我和我們的導師說,有什麼辦法能改變這14歲的女孩的這樣一種反叛心理。我說身教,你每天早晨從讀經開始,你什麼都不要說,你讀一年你看看孩子是什麼狀態。後來她跟我說,孩子在她去洗漱的時候,偷偷翻她的書開始讀《大學》。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一種身教,真的是可以感動另一個生命,可以傳達最心性的、最純真的這樣的一種情感。

典籍中經史子集的部分是我們先賢已經總結的我們智慧的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是東方文明體系的一種承載,我們古人都把所有的智慧都涵蓋在經史子集之中。我們也希望我們二十餘年的、這樣的一種努力是能夠為社會家風家訓的形成和傳承做出努力的。那麼經部,簡單說就是以儒家經典為主,是以十三經為基礎的一個儒家思想體系。其中還有小學的部分,就是我們的《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這些辭書關於訓詁學、文字學的東西都在經部裡。史部,就是以正史,是以《二十四史》為基礎的,同時還有編年體的《資治通鑑》,還有私史也就是野史筆記的體系,還有通鑑紀事本末體系,都在整個史部體系裡面。子部,也應該叫哲學部,它彙集了我們先賢的各種思想,百家爭鳴的思想全在子部當中,包括其他的藝術類都在子部。集部,是所有的文論、文集,所有的詩文曲賦都在集部之中。我們的祖先用一個提綱挈領的方式,用四個字就把我們文明的體系全部典籍都收括其中。我們也希望我們書院能夠在未來把先賢的智慧,通過經典的方式,呈現為這個時代的善本。

無論是馮其庸先生,還是傅璇琮先生(曾任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秘書長),都曾經囑咐過我,一定要把我們這個“時代善本”的面貌能夠有所呈現,這也是我們崇賢書院同仁的努力方向;同時,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為家風家訓的建立與傳承盡以綿薄之力。

(本文原載於《敬德書院學刊(2018年夏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