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靈川有個姑娘節

在中國,為聖賢忠勇者立祠建節較為普遍,但像靈川縣江頭村,將每年農曆五月十四定為姑娘節,卻實為罕見。

“家祠蓮花地,江頭進士村”。

江頭村大有來頭。全村人皆姓周,大都是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後裔,擁有獨特的“江頭洲愛蓮文化”和“科舉仕宦文化”。明清兩代,江頭村曾有160多人出仕為官。村中保存著元明清時期古建築112座,有一品官邸、太史府第、廉官故居、進士第等。古村建築雕工精緻,玲瓏剔透,紋飾精美,僅鏤花就有20餘種500多樣,被譽為“中國鏤花第一村”,是國務院確定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桂林靈川有個姑娘節

江頭村姑娘節啟動儀式

姑娘節,源於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明末年間,江頭村一貧寒人家的女子叫苦妹,她心靈手巧,非常擅長做漂亮的衣裳。苦妹出嫁後,村裡人都叫她滿姑。但有一年農曆五月十四,一隻靈鳥將滿姑的梳子叼走了。滿姑不停地追趕,累了,在東山岩洞口一塊大石板上休息,不想竟從此成仙。後人為了紀念美麗善良的苦妹,就將她成仙的那天定為“姑娘節”,期望自己也生個養個像她那樣聰明、美麗、勤勞、善良的女兒。

姑娘節這一天,盛裝打扮、貌美如花的姑娘,踏著石板路,穿過護龍橋,繞道蓮花池,走進舉人巷。隨風舞動的大紅綢子,歡快的鑼鼓,熱情的歌舞,古樸幽靜的江頭村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出嫁了的姑娘們也都趕回孃家和村裡的男女老少齊聚一堂,共慶自己的節日。

姑娘節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挑選村裡聰明漂亮、善良賢惠的女孩裝扮滿姑。然後眾人從愛蓮家祠出發,行至東山的滿姑成仙處,並接回滿姑。從愛蓮家祠出發,是有講究的。

桂林靈川有個姑娘節

接滿姑

愛蓮家祠,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它因周敦頤《愛蓮說》而得名。家祠為木結構,青磚灰瓦,高門大戶,古樸莊重,是江頭村的文化中心。江頭村人將其先祖的愛蓮思想融入“姑娘節”,以期保護愛蓮文化,宣揚周氏祖先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的品格。

節日活動第二個環節,送滿姑回到成仙處。裝扮滿姑的女孩坐上小轎,眾人簇擁而行。接送滿姑的隊伍一般由獅子隊打頭。舞獅隊圍繞整個村落轉一圈,在愛蓮家祠前進行各種表演。接下來是秧歌隊、旱船隊,一路走一路表演。村民手提紙糊的蓮花、鯉魚吉祥物緊隨其後。“姑娘節”還舉行文化排燈表演,排燈的字組成各種積極向上的話語。

桂林靈川有個姑娘節

送滿姑

節日活動第三個環節,舉行家宴。每家每戶都準備了美味的飯菜,讓親朋好友品嚐江頭村的特產佳餚。

江頭村的飲食,有獨特的風味。江頭粽子、清水雞、魔芋腐、鹹雞蛋、脆芋菜、豆腐包、扣肉、周氏水豆腐等,都大受歡迎。其中魔芋腐曾是向朝廷進貢的禮品。江頭村村民把這些美味稱為“大菜”,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特意烹製。

古樸幽靜的江頭村,風光旖旎。千年文化習俗,陶冶了江頭村民純樸善良、好學勤奮、熱情開朗的性格。一年一度的“姑娘節”更是他們展示自己的“狂歡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