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譽爲「抗震閣」的廣西古建築

數百年來,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不倒,傲然屹立在中國北部灣畔。這便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被譽為“抗震閣”的合浦大士閣。

大士閣又名四排樓,位於北海合浦縣山口鎮永安村內,因過去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始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清道光六年(1826年)、1959年、1984年和1992年先後重修。

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譽為“抗震閣”的廣西古建築

大士閣全貌

全閣坐北向南,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兩閣相連,中無天井分隔,渾然一體。底層建築面積為167.5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為8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48.5平方米,面闊3間,進深6間。

上層閣樓式設有神龕供奉觀音,下層無圍欄敞開式,整個建築佈局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全閣採用穿鬥式和抬梁式相結合大木構架,大木構件全部用南方鐵木,主要承重結構為36根圓柱,柱基為雕刻寶蓮花的石墊,其中1根立柱柱腳懸空,是全閣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

各柱間有72條牽梁,屋簷有三級挑梁,每級均有木墊子承託,木墊子總數為108個,亭內各梁間也有木墊子作支撐,樑柱縱橫交錯,全用榫卯或穿枋連結,不用一釘一鐵,站在樓下仰望,木條上下左右穿插,令人眼花繚亂。

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譽為“抗震閣”的廣西古建築

大士閣木圓柱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主要承重結構的36根木圓柱,圍成長方形,柱腳不入土,支承在寶蓮花石墊上,石墊只入土10到15釐米,石墊下沒有任何基礎。據志書記載,永安古城濱臨北部灣海邊,數百年來,這裡經歷多次地震,強颱風更是難以計數,附近幾里內房屋均已倒塌,唯獨大士閣巋然屹立,這種以柔克剛的營造法式,確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在建築學上有很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

閣內落地的柱子微向內傾,形成側腳。柱身為梭柱造,每柱以柱高的三分之一制上下收殺,接近宋代《營造法式》梭柱造收殺規定。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雕樓畫欄,美輪美奐,整個建築佈局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屋脊、飛簷和封簷板均雕塑或繪有神話人物、飛禽走獸和花草等,極壯觀豔麗。

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譽為“抗震閣”的廣西古建築

大士閣雕刻

大士閣最初建築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供奉觀音,而是為抗擊倭寇侵擾而建。明初倭寇經常襲擾我國東南沿海,明王朝廷為防禦倭寇,便在永安城建“千戶守禦所”,並在城中央建造大士閣以便於防守瞭望,閣上又供奉了觀音大士,於是一閣兩用也成為合浦大士閣的一大特色。

有詩為贊:“閣稱大士譽浮屠,藝術精湛與世殊。結構壯觀聯卯榫,雅雕肖妙入丹圖;樑龍柱鳳畫如栩,壁草簷花宛若蘇。明代風情遺豔麗,良工斧藻意斯乎?”

在合浦還有一座與大士閣同時期的古建築——文昌塔。

文昌塔位於合浦縣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簷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

它歷經無數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被譽為“抗震閣”的廣西古建築

美麗的文昌閣

每層疊澀出簷上置平座,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文昌塔巍然獨峙案山之上,地處高阜,南襟禁山,西倚望洲嶺,東北臨府城。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

文昌塔之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合浦文昌塔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相傳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於彌補當地文峰之不足,從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據說凡是有文昌塔的地方,都出過很多文人墨客。合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人才輩出,地傑人靈的地方。

如今,文昌塔及其閃爍的光華,已經融入到了當地人的平常生活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